王鑒
摘要:隨著我們國家的不斷發展與進步,信息化發展已經成為了當今的必然趨勢,在當前,信息技術課程也已經成為了初中階段必修的一門課程,為了能夠更好的發展,將單元整體教學引進到初中信息技術課程中是非常有必要的。
關鍵詞:初中信息技術課程;單元整體教學;實踐與思考
在初中階段,信息技術課程雖然已經成為了必修的課程,但是學生只在學習的過程中掌握了基本的技能,而無法在實際的生活中有效的解決問題,因此這個難題成為信息技術老師們的教學難點。下文中,我們就結合實際對在初中信息技術課程中單元整體教學要如何進行實踐進行詳細的探討。
1.對單元整體教學設計進行概述
單元整體教學設計需要老師將課本上所有的教學知識進行解剖,然后根據自己對教材的理解將教學內容進行編排以及分析,形成相對完整的教學主題,并以一個完整的教學主題作為一個單元而進行教學。單元整體教學實質就是“整體而教,整體而學”,它注重對學習對象的整體把握與認識,注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主動性,注重學習內容的相互關聯和邏輯分層,注重教學過程的層層深入,逐層推進。
系統教學是單元整體教學和傳統的單課時教學之間的區別,傳統的單課時教學是先分散再總結的教學方式,不利于三維目標的落實,容易造成三維目標割裂,缺乏有效融合,同時,信息技術學科知識點零散的特點不利于學生信息素養的培養,因此導致學生對于信息技術運用的能力低下,信息素養無法提高。在這個意義上,我們提倡單元整體教學,它能將教學內容有機地、整體地、多層次地、逐步地呈現給學生,引導學生由上一層內容自然地進入下一層內容的學習,讓學生能夠將所學習的知識在腦海中形成一個完整的知識體系。
2.三維目標教學方法進行落實,單元整體教學設計進行實施
2.1構建單元主題
在課堂教學中,最為現實的問題是如何在有限的時間內落實三維目標,確保學生的信息技術素養得到提高。首先,教師必須要吃透教材,從落實三維目標的根本立場上去認識和建構教學的單元。也就是說,教師必須在熟悉教材內容之后從簡單的課本知識中走出來,將知識點展開,從淺到深講給學生,層層遞進地將知識點轉化重組為適宜學生能力和素質提升的教學內容。其次,教師必須要了解學情。我們設計的教學單元歸根到底要應用于學生,服務于學生,學生是課堂教學的主體,只有適合于學生學情的單元教學才是最有效的。教師只有在熟悉教材和學情的基礎上才能確定出合適的主題,制定出詳細的單元計劃,并實施整體教學設計。
2.2根據單元整體教學目標對課時目標進行設計落實
當我們確定好單元整體教學目標后,就應該將單元目標分解為課時目標。單元目標與課時目標進行比較,前者相當于整體,而課時目標相當于部分,設計課時目標,要以單元目標為總綱,不能偏離在單元目標之外,而單元教學目標也是通過每一課時的教學實現的,所以學好每一個課時目標,才能將單元目標落實好,也是能否最終在具體的教學中落實三維目標的關鍵。在設計課時目標時,教師往往容易照抄單元目標,而實際上課時目標相對于單元目標要更具體、更直觀,是可以通過教學內容、教學活動逐一實現的。
2.3制定實際的教學活動以及情景
課時目標確定之后,教師要將目標轉化為教與學的行為,將學生的認知水平與設計問題進行結合。在設計教學情景時,我們不僅要考慮它能否貫穿整個章節的知識點,還需要考慮學生的認知特點,選擇學生容易理解或貼近學生生活的實際問題。例如,選擇“對學校午餐的滿意度調查以及提出改進意見”作為主題來設計教學內容,這樣的主題不僅容易引起學生共鳴,數據統計與分析的各種方法均能貫徹其中。而且,學生選取的數據分析切入點是靈活多變的,不論學生的能力高低,每個人都能有所收獲。
3.單元整體教學實踐的體會
單元整體教學設計的實踐有效地提升了學生信息技術的基本素養,并且對學生計算機技術體系的構建也是非常有幫助的。在這樣的教學模式下,傳統的教學方式發生改變,使得學生成為課堂的主要角色,有效地提高了學生在課堂學習中的主動性。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生也會感受到成就感,從而達到提升教學效率的目的,并且對老師知識體系的完善也是非常有幫助的,促進了老師構建系統化的教學理念。但是,該教學方法的實施對教師也提出了具體的要求,教師要不斷地提高教研教改的意識,從而有效的提升教學效果。
4.結語
單元整體教學法適合現代教學的思想以及新課程的理念,有效的培養了學生的基本信息素養,而且在一定的程度上促進了教師與學生的共同發展,使學生從課堂的配角轉變成課堂的主角,將學生對于學習信息技術的積極性提高上去。對于實際應用中發生的一系列問題,我還需要在以后的實踐過程中進行不斷的完善,從而有效的發揮其應用價值與優勢。
參考文獻:
[1]侯亦君.初中信息技術學科中主題單元教學模式的嘗試[J].中國校外教育,2016(34):166-167.
[2]戴會.初中信息技術課程教學初探[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13(03):34-35.
[3]湯小姍.對當前初中信息技術教學現狀的分析研究[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2(26):135-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