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延山
摘要:心理健康教育,是指從學生思維意識、心理認知視角開展正確引導,具有基礎性、關聯性、以及階段性。基于此,本文主要以初中語文學科為例,著重對心理健康教育在課堂中融合的策略要點,以達到充分發揮學科教育特征,促進中學生健康成長的目的。
關鍵詞:初中語文教學;心理健康教育滲透策略
引言:
心理健康教育,是學校教育的主要內容,它與學生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的形成之間均有聯系。有研究表明,將心理健康教育內容,有機融合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尤其是語文學科教學中,將會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學成果。由此,探究初中語文教學中心理健康教育滲透策略,對促進中學生成長具有重要意義。
一、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標及特征
心理健康教育,是依據學生生理、心理發展規律,運用心理學教學方法和手段,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促進學生能夠以積極、樂觀、明辨是非的視角健康成長,這是初中心理健康教育開展的目標。
初中生處于“青春叛逆期”,他們善于發現身邊的新鮮事物,并敢于進行挑戰,但做事缺乏縝密思考,對問題的分析過于片面,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時,應尊重初中生的這一階段性特征,取長補短的開展教育,降低初中生,對心理健康教育的叛逆心理。同時,心理健康教育,是從初中生個人成長需求出發,幫助學生逐步梳理成長思路,突破成長階段的迷茫,由此,心理健康教育,又具有全面引導性作用。
二、初中語文教學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滲透策略
心理健康教育,以一門融合于初中各個教學環節中的學科內容,想要發揮其實踐價值,就必須準確把握學科與心理健康教育之間的結合要點。
(一)彰顯“學生為主體”的教育視角
1.實踐要點
初中階段的學生,具有較強的自主創新能力,實踐能力,他們敢于從日常學習生活中,發現趣味性,將心理健康教育融合在語文學科教學中,可以充分利用初中生善于尋找,善于挖掘的發展優勢,構建以“學生為主體”的課堂,進而達到心理教育的目的。
2.案例分析
舉例來說,M初中語文教師,在課堂教學期間,開展小組測試自主監督教學法。每次課堂校考時,教師只給出考試題目,但并不維持考試秩序,而是讓學生小組之間互相監督,然后讓學生相互評價。學生在每次考試后總結時,不僅能夠發現同學身上的不足,也能夠對照自身做法,反思自己的不足。案例中提到的,語文課堂自我教育與他人輔助教育方法實踐過程,充分發揮了“學生是課堂主體”的特征,循序漸進的開展心理健康指導,促進學生形成客觀、公正的價值觀。
(二)學科知識的巧妙運用
1.實踐要點
學科知識的巧妙運用,也是心理健康教育,在語文學科教學中有機融合的滲透策略。語文學科知識體系龐大,內容多樣,教師教學中,可以充分利用語文學科自身優勢,推進心理健康教育的開展,使學生在學習知識的過程中,也在不斷提升心理認知的高度。
2.案例分析
如,K初中語文教師開展朱自清《背影》教學時,為了充分讓學生體會父愛的偉大,結合課文中“父親為‘我買橘子的場景”,讓同學回憶生活中,“我”與父親日常的小事,并讓學生在課堂中講述,分析父愛的偉大之處。同時,教師也結合影視作品、音樂作品等,為學生展示父愛在生活中的體現。同學們,在語文課文內容、教師課堂講解、以及結合自身生活的回憶過程中,逐步引導學生形成“孝敬父母,關愛父母”的理念。
案例中提到的,借助初中語文課文《背影》,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實踐過程,雖然并未直接為學生講述正確的價值觀是什么,但教師將其轉換為“愛家人”傳播理念,也能夠對學生機價值觀的形成具有啟發、引導作用[1]。
(三)引導與自省有機結合
1.實踐要點
心理健康教育,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滲透策略,在于課堂教學需實現引導與自省有機結合,這一滲透策略實踐要點,一方面需把握教師引導的度,一方面需把握學生自省趨向。由于初中生個人發展缺乏目標性,若教師的引導程度不夠,學生無法把握心理健康教育的要點,若教師引導的程度較多,學生極易出現依賴心理。而學生自省趨向,是促進學生自我成長,而不是要讓學生刻板式,向著一個錯誤方向前進。
2.案例分析
如,H初中語文教師教學期間,為讓學生形成正確的“美丑辨析能力”,教師首先以一幅鮮艷的花朵和一幅枯萎的花朵為對比圖,詢問學生哪個美麗,哪一個丑陋。然后再對畫面簡單處理,將兩幅圖畫都進行裝飾,并運用同一段描寫花朵的文字描繪花朵的樣子。讓學生先通過語言描繪,分析美與丑,再結合圖畫,說一說“美與丑”,最后將其轉換分析結論,轉換為以“美與丑”為主題的寫作內容。
教師的這一教學過程中,充分利用語文教學中,文圖結合的學科內容,開展心理健康教育設滲透。在語文寫作教學過程中,教師由心理健康教育中“美與丑”的分辨,為教學內容切入點,逐步由點到面的開展教學,教師首先等明確“美與丑”的分辨方向,再到學生按照思路進行課堂內容探究,不僅達到了心理健康教育滲透的效果,也豐富了課堂教學內容,學生主動參與、思考的積極性較高[2]。
(四)課堂與生活串聯結合
心理健康教育,在初中語文教學課堂中的滲透,也需將課堂與生活串聯起來,增加學生對心理健康教育目的的認識。
如,L初中語文教師開展教學過程中,經常結合下節課教學內容,讓學生先進行課題社會探究,如,“如何表達愛”,“如何獨立的生活”等社會實踐,增加學生的獨立思考、自我管理能力。然后教師再結合初中語文中課文,對課題中所體現的精神進一步分析,學生在課堂學習過程中,將課文中體現的“堅韌”、“自信”、“獨立”等優秀品德,與個人實踐結合起來,也就達到了自我反思,逐步成長的效果。
結論:
綜上所述,初中語文教學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滲透策略探究,是初中語文教學實踐中歸納的理論代表,對促進學生發展具有指導作用。在此基礎上,初中語文教學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滲透,需把握彰顯“學生為主體”的教育視角、學科知識的巧妙運用、引導與自省有機結合、以及課堂與生活串聯結合四方面。因此,文章探究具有借鑒性作用。
參考文獻:
[1]范妮娜.談聾校初中語文教學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滲透[J].中國校外教育,2017(15):68.
[2]劉文達.初中生物課堂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探究[J].西部素質教育,2017,3(02):244.
本文系甘肅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課題<農村寄宿制學校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策略研究與實踐>研究成果之一。課題立項號GS[2018]GHB15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