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艷麗
摘要:初中語文課堂教學工作的有效開展需要以科學合理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為指導,認真總結工作經驗,針對學生的實際情況開展教學工作。本文對初中語文教學工作中,如何有效地進行教學改革,提高教學工作的有效性進行簡要分析。
關鍵詞:初中語文;課堂教學;改革探索
基礎改革教育歷經十年時間已經出具成效。而作為一名初中語文教師需要在教學改革的基礎上接受新的教學理念,創新教學新方法,并結合學生的實際特點,在語文教學探索中不斷地進行改進,進而總結科學的教學經驗。
一、教學內容改革
(一)情感教育貫穿始終
語文課教學中有著豐富的人文內涵,教師需要將這些內涵融入到教學活動的始終。譬如,教師為學生講授《聞一多先生的說和做》的時候,由于這篇文章不是人物傳記,但是卻詳細的記錄了聞一多先生的生平事跡,其中著重體現出聞一多高尚的品質,在贊揚聞一多革命精神的同時,更體現出聞一多做事做人的原則。教師在教學中給學生引入聞一多先生的做事準則,聞一多先生說過:“人家是說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說,人家說了也不一定做,但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說”。教師需要在教學中將聞一多先生的做事做人原則更好的展示給學生,最終以深化學生的學習意識,使得學生了解“說”和“做”之間的關系。
(二)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語文課程教學中學生思維能力的深化,想象能力的培養不容忽視。教學中教師需要開發學生的學習潛能,讓學生具有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進而用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發展能力,使得學生的實踐意識得到提升。譬如,教師給學生講解莎士比亞早期作品《威尼斯商人》的時候,教師為能調動學生的學習意識,可以將原本的分角色朗讀教學編排成為舞臺劇,鼓勵學生表演出來,這不但能收獲較好的教學效果,且在表演的過程中學生能根據對劇本的理解,加入一些動作或者適度的刪減臺詞,這能深化學生的創造能力,也能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
(三)創造性的使用教材
教材合理使用過程中,對教材進行理解是很重要的教學環節。教材內容基礎掌握上,教師需要做好教材內容輻射,用以了解文章的多項主題內容。就以《散步》為例,有的人認為文章的主題表現的是青年的責任,也有的人提出文章的主題是體現親人間的理解,更有人提出文章的主題是有關生命的禮贊,大家各抒己見,從各自的角度進行闡述,且有合理的論據進行支持。教師在開展此類文章教學的時候,需將教學重點集中在文章主題內容分析上,不要拘泥于具體的主題內容,教師應鼓勵學生說出自己的看法和觀點,并佐以論據進行證明,教學活動中積極的討論,能讓學生把握多項主題,并能在深化文章內容的前提下,讓學生對文章有更精深的理解。
二、教學方法改革
(一)興趣導入法
只有符合學習興趣的知識點才能夠讓學生更加積極主動地投入到學習當中。語文教學中要重視對學生學習情趣的激發,要充分調動起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要做好新課程的導入工作。例如,學習《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時,教師便可以利用美女蛇的故事調動學生的興趣,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之后引出文章主體開展教學活動。美女蛇的故事本身便充滿了驚險與離奇,對學生的吸引力較大,教師要在故事當中設置懸念,讓學生能夠對文章產生閱讀興趣。
(二)問題啟發
利用問題進行引導,讓學生能夠帶著問題開展閱讀活動,讓學生跟隨教師的思路進行知識點的探究活動。教師要以學生的實際情況為基礎進行問題設置,滿足學生的認知能力,調動學生的思維。通過提出問題讓學生進行思考的方法能夠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能夠讓學生在中集中全部注意力。
教師要在備課過程中進行問題設計,要注意問題的簡潔性,要設計符合學生認知能力的問題。問題本身要與教學內容具有密切的關聯,要具有探究的價值。同時教師為還要注意所提問題的數量,控制好教學時間的安排,讓學生能夠充分地開展自主探究,能夠更好地進行學習。在多個具有針對性的問題引導下,學生將會更好地拓寬自己的思維。
(三)分組合作學習
教學工作中,教師要給予學生更多的時間和空間開展探究性學習,以學習小組的方式開展合作。教師可以將學生平均分成多個小組,每組當中5到6人,并引導學生進行任務分工。在分組的過程中,教師要注意組間的同質與組內的異質。要將學習能力較強的學生與學習能力較弱的學生平均分配到各個小組當中,使小組合作學習能實現互幫互助,實現學生群體間的有效競爭。通過小組合作學習,所有的學生都能參與到學習活動當中,并能在合作當中表達自己的想法,在掌握知識點的同時鍛煉自己的能力。
結束語:
新課標背景下教學活動中課改之路的探索前提是形成系統性理論體系,在理論體系的支持下,開展有效的教學活動,通過優化教學內容,創新教學方法,找尋出最適宜初中學生的教學新模式,以提高課堂教學效率。與此同時,教師也要本著負責任的態度,踏實的上好每堂課,使得學生能在課堂上受益終身。
參考文獻:
[1]錢霞.初中語文課堂教學改革探究[J].青年時代,2016 (13):215-215.
[2]雒建利.初中語文課堂教學改革的探索[J].青少年日記(教育教學研究),2013(5):53-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