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娟
摘要:隨著課程改革的深入,小學高年段的數學教學對學生思維和學習能力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在實際教學中也逐漸出現了許多諸如教學模式僵化、手段單一、內容教條化等的問題。這些都說明了傳統的教學模式已難以適應課程改革與新課標的教學要求,需要我們積極探索更為有效的教學模式。本文基于小學高年段數學開放式教學模式,結合蘇教版數學教材特點,進行了一些探究與思考。
關鍵詞:小學高年段數學;開放式教學模式;探究與思考
一、傳統小學高年段數學教學存在的問題
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中,教師是教學活動的中心,學生是知識的接受者,教學方法主要以書本為中心,圍繞考點對相關知識進行強化訓練,對于小學高年段數學教學往往是一個PPT、一塊黑板、一本書、一只粉筆貫穿整個教學活動。雖然傳統的教學模式也存在許多不可否認的優點,但在新的時代背景和教學發展趨勢下,仍存在以下問題需要進行改進:一是教學模式僵化,通常是學生被動接受數學公式講解、例題證明,再進行大量的練習鞏固,在這個過程中幾乎忽視了學生的學習能動性,老師學生很少進行教學上的互動。二是教學手段單一,小學高年段的學生更具有活力,更需要豐富的教學手段來激發學習,而傳統的數學教學手段基本比較單調、不靈活,很少創新性地使用教學工具,千篇一律的教學難以引起學生數學學習的興趣。三是教學內容教條化,數學本來就是一門邏輯性、思維性很強的相對枯燥的學科,傳統教學模式圍繞知識點和考點的教學思想使得教學內容更加教條化,直接挫傷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二、開放式教學模式的應用意義
開放式教學模式更多的關注教學中學生的主體性,意在打破傳統教學封閉的教學環境,鼓勵學生積極進行獨立思考,教師的角色從簡單的知識層面灌輸轉變為引導學生主動學習、積極探索,將課本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的思想“催化劑”與“助產士”的角色。結合小學高年段蘇教版數學教材的主要特點,我們可以發現:蘇教版教材內容板塊之間聯系緊密、教材編排結構、形式活潑、內容新穎、基礎知識教學難易有度。在小學高年段數學教學中,更加注重的是算法多樣化的探索,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來增強學生的實踐能力,提高學生對數學的應用水平,為學生創造自我表現的機會。相應地,這就要求我們在教學中要改變傳統教學中的灌輸模式,積極探索新行之有效的開放式教學模式,創設動態的學習情景,引導學生主動積極地探索知識、獲取知識以及解決問題,以學生發展為本,重在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與主體性,并充分合理地運用小組合作的功能,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興趣,從而達到開發學生數學思維和潛能,培養學習的合作意識和創新精神的目的。
三、完善開放式教學模式的方法
(一)創新教育模式,深化數學方法學習
數學學科本身內容比較枯燥,在高年段小學數學中不乏一些較有難度的知識點,對于難以理解和枯燥的加血內容,需要教師在教學模式上進行創新,用多樣豐富的教學形式使教學內容更加生動化,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易于學生消化理解,提升學習興趣和積極性。通過創新教育模式,在教學過程中鼓勵學生多加提問,相互交流,讓學生的思維在思考的過程中得到展開,使得學生在合作開放式的教學氛圍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養成良好的數學思維方法。
(二)豐富教學手段,加強自主探究能力
在對高年段小學生進行數學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該清楚的認識到自身的作用在于引導和激勵學習,而非主導學生的學習,只有培養學生的學習自主性,讓學生成為數學學習中的主體,才能實現教與學的良性互動。因此,圍繞學生數學自主探究能力的增強,教師可以根據具體的章節和模塊內容,采取多樣化的教學手段,創設一個開放性的數學教學環境。
(三)改革教學方法,讓學生進行實踐操作
高年段小學學生的心理特性和學習狀態已有了一定的成長和進步,是改革教學方法,讓學生通過實踐操作,培養學生多角度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的最佳時期。結合蘇教版的數學教材,教師在教學方法中要注重把課本的圖片、例題與生活內容相結合,使數學學習更貼近生活,更好地將數學與生活融會貫通,提高數學學習的趣味性,使學生通過觀察、實驗、交流等方式進行學習體驗,提高對數學的應用能力。
結束語
數學教學作為小學課堂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教學效果直接影響著整體的教學質量。特別是高年段小學學生正處于數學思維的形成時期,是培養獨立思考、創新學習的重要階段。而傳統的教學模式囿于嚴謹守舊的定勢教學思維,過于尊崇權威,已不能適應現代化社會高速發展的需要。因此,結合蘇教版數學教材的特點以及高年段小學學生的自身成長特性,通過開放式教學使學生充分感受數學的魅力,引導學生獨立自主學習,提高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張小紅.對開放式教學模式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運用思考[J].中外交流,2017(11).
[2]高玉龍.論基于小學高年段數學開放式教學模式的探究[J].新課程(小學),2016(11).
[3]霍李艷.談談小學高年級數學“開放式自主合作學習”教學模式[J].青少年日記(教育教學研究),2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