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杰,廖萬紅,李全勝
(1.廣西民族大學商學院,南寧530006;2.湘潭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湖南湘潭411105)
中國自古以來是一個農業大國,因此農產品對外貿易對我國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有著重要意義。隨著“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以及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建立,將對中國與東盟的農產品貿易產生重要影響,馬來西亞作為東盟的成員國是中國在東盟重要的貿易合作伙伴。中國和馬來西亞兩國的農業都在國民經濟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在農業方面有著各自的優勢,中馬兩國擁有良好的貿易基礎和前景,因此對中馬農產品貿易進行研究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1]
目前,中國農產品對外貿易的研究多集中于中國—東盟的農產品貿易研。其中包括,中國—東盟農產品貿易影響因素、變化路徑及問題對策、發展結構等方面的研究。現有文獻中對中國與馬來西亞農產品貿易的研究相對較少。尤前前[2]基于CMS模型對中國與馬來西亞農產品出口波動成因進行了實證分析;李文霞,楊逢珉等[3]基于中國農產品出口的HS-6位數據和二元邊際分析方法,對中馬農產品貿易的集約邊際和擴展邊際進行分析。本文以2014—2017年中國與馬來西亞四大類農產品為研究對象,四大類農產品分別為:第一類:活動物,動物產品;第二類:植物產品;第三類:動植物油、脂、蠟,精制食用油脂;第四類:飲料、酒及醋、煙草及制品通過研究中馬農產品貿易的發展現狀,分析中馬農產品貿易存在的可行性和制約性,有針對性地提出可行的發展路徑,以促進中國與馬來西亞的貿易合作。
中國與馬來西亞的經濟發展處于不同的層次,兩國經濟的發展具有互補性,發展兩國之間的貿易有利于兩國經濟的發展。自2001年建立自由貿易區后,東盟與中國在農產品貿易上保持快速增長的態勢,馬來西亞的農產品越來越依賴中國市場,同時中國對馬來西亞的農產品的依存度也越來越大,中馬兩國已成為農產品貿易中重要的合作伙伴。
馬來西亞作為“一帶一路”沿線重要節點國家,中馬兩國農產品貿易合作迎來重要的發展機遇期,但由于馬來西亞農產品生產規模小以及中國農產品國際競爭力不強等多方面原因的存在,導致中馬農產品進出口貿易總額增長緩慢。如圖1所示,2014—2015年中馬農產品進出口貿易額出現大幅度下跌,下降了14.25%。2015—2017年雖有所增長,但增長幅度較小,年均增長率僅為1.42%。從2014—2017年四年來看,中馬農產品進出口貿易總額總體上呈下降趨勢,年均下降率為4.10%。總體來說,近幾年中馬農產品貿易狀況不佳,為促進中馬農產品貿易長遠健康發展,兩國需共同努力,立足于兩國的基本國情,共同探索有利于兩國農產品貿易的發展路徑。

圖1 2014-2017年中馬主要4類農產品進出口貿易總額變化情況
我國勞動力資源豐富,動植物及其加工品等勞動密集型農產品在國際市場上具有明顯的優勢。另外我國的蔬菜、水果等農產品種類齊全,價格低于國際市場價格,理論上我國在農產品出口方面具有明顯優勢。但是,由于受到土地限制和消費增長等因素的影響,我國對馬來西亞的進口不斷增加,而出口馬來西亞的農產品不斷減少。
如圖2所示,中國與馬來西亞的農產品貿易,2014—2015年上述四類農產品中我國農產品的貿易逆差逐漸縮小,2015年后出現貿易順差。雖然2015—2016年我國的貿易順差在逐漸擴大,達到月均貿易順差最大值,為22538.56萬元,但是2016年后貿易順差呈現下降趨勢,2017年我國的月均貿易順差僅為3589.50萬元。
中馬農產品貿易主要包括動植物及其加工品,其中中國出口馬來西亞的農產品以水果蔬菜及其加工品為主。由表1所示,2017年中國出口馬來西亞的農產品中以第二類和第四類為主,分別占上述四類農產品出口總額的47.91%、33.17%,占全國第二類和第四類農產品出口總額的4.53%、2.63%。中國出口馬來西亞第二類和第四類農產品中主要以蔬菜水果及其加工品為主。由圖3所示,2017年中國出口馬來西亞的食用蔬菜、根及塊莖貿易額為456 211萬元,食用水果及堅果貿易額為154 419萬元,兩者占中國出口馬來西亞第二類農產品貿易總額的79.16%。2017年中國出口馬來西亞的蔬菜、水果加工品貿易額為164 085萬元,占中國出口馬來西亞第四類農產品貿易總額的30.72%。另外,食用蔬菜、根及塊莖以及食用水果及堅果2014—2016年出口馬來西亞貿易額處于上升趨勢,但2017年呈現下降的趨勢,其中食用水果及堅果下降速度較快,其貿易額只有2016年的58.90%。蔬菜及水果制品2014—2015年出口馬來西亞貿易額呈下降趨勢,2015—2017年呈上升趨勢。
由表1所示,2017年中國進口馬來西亞的農產品中以第三月類為主,約占上述四類農產品進口總額的70.38%,占全國第三類農產品進口總額的19.67%,馬來西亞已成為中國動植物油、脂、蠟的重要進口國。由圖4所示,2017年中國進口馬來西亞的第三類農產品貿易額為1 103 061萬元,相對于2016年有所增長,增長率約為15.13%,但相對2014年是減少的,約減少32.79%。總體來說,2014—2017年中國進口馬來西亞第三類農產品的貿易額呈下降趨勢,年均下降率約為12.40%。[4]

圖3 中國出口馬來西亞主要農產品貿易額(萬元)

圖4 中國進口馬來西亞第3類農產品貿易額(萬元)
近年來,隨著東盟自由貿易區的成立與“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中國農產品對外貿易迎來重要的發展機遇,進出口貿易額獲得快速發展。隨著中國農產品進出口貿易的不斷發展,中國與馬來西亞的農產品貿易將會迎來更大的機遇。為促進中馬農產品貿易合作,首先需要分析我國農產品貿易的國際競爭力。
TSC指某個國家或地區某一產品的凈出口額與其進出口總額之比,反映一個國家某種商品的國際競爭力,公式為:TSCjk=(Xjk-Mjk)/(Xjk+Mjk)
TSC指貿易競爭力指數,即凈出口競爭力指數;j代表商品;k代表國家;X代表出口值;M代表進口值。當TSC>0時,表示具有國際競爭力;當TSC=0時,表示具有中性國際競爭力;當TSC<0時,表示缺乏國際競爭力。[5]
如圖5所示,在我國主要的四類農產品中,除第四類具有國際競爭力外,其余三類均缺乏國際競爭力,第二類與第三類非常缺乏國際競爭力。第二類和第三類農產品貿易競爭力指數雖存在上升的趨勢,但上升幅度非常小。在中馬農產品的貿易合作中,要提高我國的貿易順差,首先要使我國的農產品在國際市場上具備較強的競爭力,但事實證明我國的農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嚴重不足。在中馬農產品貿易結構的分析中,我們得知在中國出口馬來西亞的農產品貿易合作中,第二類農產品占據了較大的比重,但是我國第二類農產品在國際市場上并不具備競爭力,因此從這一方面來看,不利于中馬農產品的長遠健康發展。其次,中國出口馬來西亞的農產品中,第四類農產品也占據了較大的比重,并且在貿易競爭力指數上來看,在國際市場上具備較強的國際競爭力,值得注意的是這種競爭優勢正呈現下降的趨勢。由此可以得出,促進中馬農產品的貿易合作,必須采取積極有效的措施來提高我國農產品的國際競爭力。
“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及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建立,加速了中馬農產品貿易交流與合作。中國與馬來西亞在農產品貿易中雖存在一定的優勢,但也存在貿易順差逐漸縮小以及貿易逆差等問題。面對日益復雜的農產品貿易環境,以及日益增長的農產品對外貿易國際市場風險,必須重視影響中馬農產品貿易的相關因素。在此基礎上,對中馬農產品貿易的發展路徑進行分析,提升我國農產品對外貿易的競爭力,以推進我國農產品對外貿易的穩定發展。
1.氣候地理優勢
馬來西亞地處熱帶雨林氣候和熱帶季風氣候,無明顯的四季之分,受氣候影響馬來西亞以種植棕櫚油、橡膠、可可等經濟作物為主,糧食及溫帶水果和蔬菜需要大量進口。中國氣候多樣,適合多種糧食、水果以及蔬菜等農作物的生長,豐富多樣的農產品資源,為中國與馬來西亞農產品貿易奠定了良好的物質基礎。
中國與東盟成員國緬甸、老撾、越南毗鄰,與馬來西亞相隔南海,隨著中國與東盟的貿易往來日益密切,中國與馬來西亞優越的地理位置,有助于中國與馬來西亞農產品貿易。近日,由中國交建參與建設的馬來西亞南部鐵路工程項目正式啟動,該項目的實施將極大地推動中國與馬來西亞經濟的發展,中馬兩國的農產品經貿合作也將進一步加強。此外,中國與馬來西亞也將借助馬六甲海峽的地理優勢建設最大的貿易性港口“皇京港”。中馬借助地理優勢,加快建設鐵路及海上交通運輸,對中馬農產品貿易合作產生重要影響。
2.政府的大力支持
在推動中馬農產品貿易合作過程中,政府給予了的大力支持,其中包括“一帶一路”、“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欽州中馬產業園”等。“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在積極發展與沿線國家經濟合作伙伴關系的同時,與我國沿線國家的農產品貿易也得到了快速發展,為中馬農產品貿易合作提供了一個高效的貿易交流合作平臺。“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建立加速了中國與東盟各成員國的經濟交流與合作,也為經濟貿易合作提供了關稅等方面的優惠政策。馬來西亞作為東盟的成員國,在棕櫚油、橡膠及可可等原材料方面相對于中國有較大的優勢,而中國在谷物、溫帶水果及蔬菜等方面相對馬來西亞具有較大的優勢。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成立,為中馬農產品貿易提供了關稅等方面政策的支持,降低了中馬農產品貿易的貿易成本,為中馬農產品貿易提供了廣闊的市場空間和有利的機遇。“欽州中馬產業園”的建立,有利于中馬兩國的雙邊經貿合作,為中馬農產品貿易提供信息交流平臺,以及貿易物流和進出口加工制造。
3.互聯網技術的快速發展
近年來中國互聯網飛速發展,深刻地改變了人們的行為和生活方式,滲透到信息的獲取、經濟交易、交流溝通等諸多方面。[6]與此同時,中國與馬來西亞的農產品貿易可以充分利用互聯網的快速發展,促進中馬農產品的貿易交流與合作。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電子商務平臺日益完善,政府對阿里巴巴、亞馬遜等跨境電商平臺提供政策等方面的支持。跨境電商的發展,改變了傳統的農產品貿易方式,在簡化中馬農產品貿易流程、降低中馬農產品貿易成本等方面產生重要影響。
1.物流體系不健全
中國出口馬來西亞的農產品以水果、蔬菜、魚及其他水產品為主,這類農產品腐損率比較高、季節性強,對物流的要求嚴格,一般需要具備現代化冷鏈物流配套設施。[7]農產品貿易,尤其是跨境貿易,運輸時間比較長,而生鮮農產品保質期短的特性,對物流要求更為嚴格。目前,我國物流冷鏈技術基礎設施薄弱,跨境冷鏈運輸比較落后。一方面,冷鏈的基礎設施建設尚不完善。據中國報告廳統計,我國人均冷庫面積及人均冷藏車數量都很少,2014年人均冷庫面積是0.058立方米/人,同期美國是0.357立方米/人,公路冷藏車保有量為7.6萬輛,日本是15萬輛,美國是25萬輛。我國果蔬及肉類等食品冷鏈流通率在5%-25%之間,生鮮農產品大部分在常溫下流通,而歐美等發達國家已經形成了完整的農產品冷鏈物流體系,農產品及易腐壞食品的冷鏈流通率達到95%以上。另一方面,冷鏈物流行業服務水平不高,運輸商品的腐損率較高,整個行業發展仍屬初級階段。2015年我國果蔬、肉類、水產品冷藏運輸率僅分別為30%、50%和65%左右,腐損率分別為15%、8%和10%,而發達國家僅為5%。我國冷鏈物流業發展存在的一系列問題,制約中國與馬來西亞農產品貿易合作。
2.農產品的安全性能不強
中國與馬來西亞農產品貿易的質量安全問題主要集中在農產品的相關監管不到位、出入境程序冗雜,加大了生鮮農產品變質的可能。我國農產品的生產規模多以家庭生產為主,種植種類繁多且規模較小。許多農產品批發商是通過多家收購,由于農產品的生產及種植的標準及質量不一,質量安全檢驗難度會加大,從而容易出現漏洞,農產品相關認證不健全,部分監督人員的徇私舞弊也會導致農產品質量不到位。另外,農產品的交易環節繁多,包括生產者、消費者、農產品生產地、多層中間商加上農產品出入境的冗雜程序使得農產品的對外貿易更加復雜化。中國與馬來西亞農產品貿易往來,農產品的質量安全是極其重要的影響因素,如果我國出口馬來西亞的農產品質量得不到保障,將會極大的影響中國與馬來西亞農產品的貿易合作。
3.其他國家的貿易競爭
伴隨著經濟全球化,國際競爭日益激烈,我國農產品的國際競爭力也日益增強。中國出口馬來西亞的農產品雖然具有一定的優勢,但是相對于世界范圍內的競爭,我國的農產品競爭力相對較弱。我國與馬來西亞的農產品貿易總量較大,但某些農產品市場還沒有完全開放,部分農產品在國際市場上處于劣勢。我國農產品在現代化程度、規模效益等方面與發達國家還有較大的差距,農產品供應鏈結構復雜、中間環節冗雜等問題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中馬農產品貿易過程中我國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
在2017年財富世界500強企業排行榜中涉農企業約有一百家,絕大部分為歐美等發達國家,中國只有中糧集團有限公司,但其企業的國際化程度、資源配置等方面與發達國家相比還有較大的差距。近年來,農產品國際市場價格呈走低趨勢,農產品國內外市場也進一步開放,我國農產品對外貿易中農產品生產結構調整還不完善、基礎設施有待加強、供應鏈需不斷完善。面對中國農產品對外貿易發展的不成熟與國際市場競爭的日益加劇,在中國與馬來西亞農產品貿易合作過程中,我國應重視農產品對外貿易過程中的國際競爭問題,不斷提升我國農產品的國際競爭,不斷探究新的方法與途徑維護并加強與馬來西亞農產品的貿易合作。
中馬農產品貿易合作中存在一系列問題,馬來西亞作為中國農產品對外貿易的重要合作伙伴,為加強與馬來西亞的農產品貿易合作,我國需充分利用中馬農產品貿易中存在的優勢,探究新的更為有效可行的發展路徑。
加強農產品品牌建設,大力發展具有特色的農產品,能夠增強我國與馬來西亞農產品貿易的國際競爭力,從而促進我國與馬來西亞及其他國家的農產品貿易合作。發展特色農業既要重視特色農產品的生產也要重視特色農產品的品牌營銷。一方面,我國地域遼闊、氣候多樣為我國農產品的種植提供了優越的資源條件。在激烈的國際市場競爭中,我國應充分利用各地的特色,因地制宜,生產出獨具特色的農產品,增強我國農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另一方面,要增強我國農產品的品牌意識。[8]政府要推動本地特色農產品的建設,積極引導生產者樹立特色農產品的品牌意識,加強特色農產品的質量保證,建立符合當地特色的品牌。
目前我國的農產品品牌有很多,例如壽光有機蔬菜、百色芒果等,但能夠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脫穎而出的并不多,要想取得品牌效應,需要利用網絡、電視等平臺進行宣傳。大力發展特色農產品除加強品牌營銷外,最重要的是提高農產品的品質,提高農產品的品質是樹立特色農產品品牌的關鍵,也是長遠發展的前提。發展特色農產品,能夠提升我國農產品的國際市場知名度,提高國際市場競爭力,從而促進中馬農產品的貿易合作。
我國在鄉村振興戰略實施方案中提出,加快建設現代農業產業園和特色農產品優勢區,推動農業供給側改革。我國農產品生產大都屬于個體經營,規模小,沒有形成產業化經營。應當充分利用我國的地域優勢,加快建設現代化農業產業園,引進現代化農業生產技術,實現我國農產品的規模效益。實現我國農產品的規模效益需要政府、生產者以及經銷商的多方溝通與配合。政府要鼓勵生產者合作建設現代化農業產業園,在農產品生產過程中統一經營、統一管理,不僅可以降低生產成本,而且有利于我國對農產品質量的安全監測,提高我國農產品的質量以及實現標準化生產。另外政府要與經銷商溝通,為生產者提供良好的銷售渠道。雖然我國農產品的市場價格相對較高,但我國農產品生產者的收益并不高,大部分收益被中間商獲取,農產品的規模生產相對于傳統的家庭小規模生產來說,在一定程度上能夠減少中間的流通環節,從而能夠降低我國農產品在市場上的價格,占據國際市場上的價格優勢。
近年來,隨著“互聯網+”的快速發展,電子商務平臺日益成熟,傳統的農產品對外貿易方式受到不斷沖擊。跨境電商的發展相對于傳統農產品貿易方式具有成本低,獲取信息便捷等優勢。目前,我國的農產品跨境電商正處于發展階段,信息的真偽、電子支付、售后等方面的問題仍需完善。利用電子商務平臺發展農產品跨境電商,使信息的傳遞更加便捷,但政府以及相關部門應加強對發布信息的監察,使消費者能夠獲取真實的農產品信息。我國國內的電子支付技術日益成熟,但是跨境支付的發展還不完善,由于各國支付習慣的不同以及網絡安全性等問題的存在,使得跨境支付面臨挑戰。農產品跨境電商需健全售后服務,對農產品交易后退貨、換貨等問題能夠及時解決,并及時與消費者進行溝通,根據消費者的相關建議對跨境電商加以改善。中馬農產品跨境電商的發展為我國農產品對外貿易節約成本、提高效率帶來了新的發展契機,能夠彌補傳統農產品對外貿易方式中存在的不足。中馬農產品跨境電商的發展對中國農產品貿易方式產生巨大的影響,但也需采取一系列的措施使其更好的發展,更好地帶動中馬農產品的貿易合作。
2015年4月27日,“一帶一路”沿線的國內十大海關關長(青島、濟南、太原、鄭州、西安、銀川、西寧、蘭州、烏魯木齊和拉薩)簽署了《絲綢之路經濟帶海關合作協議》,構建區域海關和監管一體化。[9]此外,為促進中國與馬來西亞的貿易合作,廣西最先提出探索中馬“兩國一檢”即合作查驗,一次放行的通關合作新模式。[10]馬來西亞作為“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同時作為中國重要的農產品貿易合作伙伴,《絲綢之路經濟帶海關合作協議》的簽署以及“兩國一檢”新模式的提出為中馬農產品貿易提供了更加良好的通關環境。這種通關模式的提出,不僅便于政府的管理,另一方也提高了通關效率,為中馬農產品物流在通關、商檢、結匯以及退稅等環節節約了時間,加快了新鮮水果蔬菜等農產品的運輸。另外,應該借助互聯網及大數據等加強中國與馬來西亞的溝通與探討,對各國的農產品市場動態信息有更及時、更全面的把握,有效減少中馬農產品貿易過程中貿易壁壘的風險。
目前,我國冷鏈物流的基礎設施發展還不健全,在農產品對外貿易過程中農產品的腐損率比較高,為促進中馬農產品貿易合作,提高對外貿易中我國農產品的質量,必須加快冷鏈物流的發展。首先,我國應該借鑒發達國家冷鏈物流發展的經驗,政府制定切實可行的支持政策。其次,鼓勵創新,促進冷鏈物流基礎設施的發展。我國的冷鏈物流基礎設施雖與發達國家差距較大,但具備較大的發展空間。一方面,冷鏈物流的發展必須加大投資力度,尤其是冷鮮農產品的低溫儲藏。另一方面,國家應加大科研力度,鼓勵研究人員對冷鏈物流技術的研發和創新。
我國農產品質量相關法律的缺失、監管管理力度不夠、技術薄弱等都制約著我國出口馬來西亞農產品的品質安全。對此,中國要健全相關的法律法規,為我國農產品對外貿易創造良好的貿易環境,加強國民農產品安全意識,制定并加大懲罰制度,對違反相關法律規定的行為進行嚴厲的懲罰,保障中國對外出口的農產品的品質安全。另外,在對農產品品質安全檢測中要貫徹到農產品的生產、加工及出口的各個環節,嚴把質量關,使我國農產品質量水平達到國際標準。在此基礎上,我國可以利用網絡等相關信息服務平臺,及時發布有關農產品品質安全的相關管理制度、質量檢驗結果等相關信息,使馬來西亞及其他貿易合作伙伴能夠及時了解相關信息,有助于擴大我國農產品的對外貿易。
在自由化程度不斷提高的貿易條件下,我國未來農產品的貿易額不僅與馬來西亞呈現上漲趨勢,在國際貿易中與其他國家的貿易額也會呈現上漲趨勢。中國與馬來利亞的農產品貿易發展迅速,但在發展過程中出現的各種問題不容忽視,面對中馬農產品貿易中出現的問題,我國應高度重視,對農產品對外貿易的發展進行相應的調整,以更加適應國際市場,從而有助于中馬農產品貿易的進一步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