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正康,邢玉升
(黑龍江大學,哈爾濱150080)
習近平在十九大報告中明確指出,“我國經濟正處在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攻關期”。特別是在經濟新常態背景下,經濟穩定已成為衡量“調結構穩增長”的關鍵性指標,而產業結構升級是“調結構”的核心。產業結構與經濟波動有著較強的相關關系,其變動是影響經濟波動的重要原因,同時經濟波動也會促進產業結構更替及升級,促使資源高效利用。干春暉等(2011)研究表明,產業結構合理化與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具有較強的穩定性且產業結構合理化有助于抑制經濟波動。本文基于產業結構調整視角分析黑龍江省經濟波動,一方面能夠有效分析其產業結構的變動狀況;另一方面可以探究出產業結構對于經濟波動的影響。
Burns(1960)在研究美國經濟波動減小的原因時,提出產業結構的作用并認為第三產業中部分現代服務行業受到經濟衰退的負面影響較小,因此這些行業在經濟中占比越高,越有利于經濟穩定。Baumol(1967)通過對經濟波動及產業結構相關關系研究,發現產業結構變動過程中生產技術會不斷提高,打破原有經濟平衡,引發經濟波動。Kuznets(1971)從產業結構變遷的角度探究出產業結構變動是經濟周期的根源。Alan C·Stockman(1988)指出,產業結構變動是促使經濟波動的重要原因,一些具有相同產業結構的經濟體會經歷十分相似的周期波動過程。Imbs Jean(1999)認為產業結構的相似性和經濟周期協動性顯著且積極地正相關。Michael Peneder(2003)利用版面數據,從產業結構變遷的視角衡量了特定結構變量和產業結構變動對經濟波動的影響,得出產業結構變動對經濟波動有正向作用,改變產業結構會導致經濟總量增長及波動。Alessio(2009)使用美國1960-2005年的數據,運用投入產出模型研究制造業向服務業轉變對經濟波動的影響,發現經濟可以依靠向服務業轉變而變得更加穩定。XuebingDong(2011)等利用中國31省的面板數據研究,發現產業結構比例與經濟波動之間存在長期的雙向因果關系。
許漪(2009)從產業結構角度分析東西部經濟波動的差異后發現,東西部第二產業波動都不穩定,這是引發東西部經濟波動差異的主要原因;第三產業的服務產品和消費者需求比較穩定,這使得服務產品能夠保持一定的穩定性。李猛(2010)采用實際份額法,從中國經濟波動的沖擊源中分解出產業結構沖擊,并利用1952-2008年的時間序列數據進行測算后發現,經濟波動中約有15%~20%應歸因于產業結構沖擊。李強等(2012)首先計量分析了產業結構變動和經濟波動的關系,然后利用方差分解分析了三次產業變動對經濟波動的影響,發現農業對于穩定經濟的作用在減弱,制造業目前仍然是經濟波動的主因,發展服務業有利于經濟穩定發展。彭沖等(2013)基于1978-2010年省際面板數據,采用面板向量自回歸模型,實證考察了產業結構變遷對經濟波動的動態影響后發現,產業結構合理化沖擊表現出弱逆周期性,長期中經濟波動的“壞”正是產業結構進行合理化調整的“好”,產業結構合理化對經濟波動具有“熨平效應”;高級化沖擊則呈強順周期性,無論是短期還是長期均具有明顯的正向效應,短期影響更為顯著。
1.庫茲涅茨產業結構變動指數的直接衡量
這是最為傳統且簡便的方法,即:

其中,qit和qio分別代表報告期與基期的產值構成之比,K代表庫茲涅茨產業結構變動指數。K值越大,產業結構變動幅度越大。
2.Moore結構變動指數的衡量
這種方法可以準確且靈敏地反映出產業結構演變的過程,在衡量產業結構變動中被廣泛使用。其主要是以空間向量中的夾角作為基礎,將產業分為n個單位,構成一組n維向量,然后用兩個時期的兩組向量的夾角作為產業結構變動程度的反應指標。從本質上看,是一種線性濾波方式,在分解趨勢當中不會引入偽非對稱性,對于分析經濟周期的協同性和非對稱性來說,具有其他方法無法比擬的優勢。計算公式為:

其中,Mt表示Moore結構變動指數,wi,t表示在第t期第i產業的產值在總產值中所占的比重,wi,t+1表示在第t+1期第i產業的產值在總產值中所占的比重,n表示產業部門的數量,Θ表示不同時間產業向量之間變化的夾角。Θ值越大,產業結構變動越大。
HP濾波法是一種線性濾波方式,在分解趨勢時,不會引入偽非對稱性。其可以準確地將經濟產出分解為趨勢成分和周期成分,其中周期成分即為產出缺口部分,它的絕對值可以用來度量波動大小。具體分解可以通過最小化下式得到:

其中,T為樣本期,表示每期實際產出的對數值,表示每期潛在產出對數值,代表產出增長的趨勢成分,代表產出缺口,也就是經濟增長的波動成分,為產出缺口,為趨勢成分波動的懲罰因子。該方法在使用中,如果數據為月數據,一般取值為14400;如果數據為季度數據,一般取值為1600;如果數據為年度數據,一般取值為100。
圖1反映了黑龍江省1978-2016年整體產業結構變動情況。從中可以發現,利用K值表示產業結構變動和利用Moore指數的情況幾乎完全一致。1978-1984年,Moore指數波動較小,這段時期內的產業結構正好處于“二一三”模式時期,第二產業占比緩慢下降,第三產業占比小幅度上升;1985-1992年,Moore指數出現劇烈變動,此時的產業結構已由“二一三”轉變成“二三一”模式,這個時期內,第二產業占比繼續下降,第三產業占比大幅度上升,第一產業占比在波動中下降;1993-2011年,Moore指數小幅度振動,產業模式仍為“二三一”,但在這段時間里,第一、第二產業占比繼續下行,第三產業占比繼續上行;2012-2016年,Moore指數出現較大且持續變動,這期間第三產業占比大于第二產業占比,第二產業占比大于第一產業占比,此時產業結構已由“二三一”轉變成“三二一”模式。

圖1 黑龍江省產業結構變動曲線圖
使用eviews8.0對黑龍江省實際GDP增長率做HP濾波,得到實際GDP的波動成分(見圖2)。根據該圖,可以從整體上將經濟波動劃分為四個階段:1978-1992年,這一階段的經濟波動劇烈;1993-2009年,這階段經濟波動相對較弱;2010-2013年,此階段波動較為劇烈;2014-2016年,該階段波動幅度較小且HP值有下行趨勢。

圖2 1978-2016年黑龍江省經濟波動狀況
為便于探究產業結構變動與經濟波動的關系,結合1978-2016年的Moore值與HP值做出圖3。根據圖3可以看出以下幾個特點:第一,產業結構變動與經濟波動在1979-1990年以及2008-2016年波動較為劇烈。第二,從整體上看,產業結構波動幅度要大于經濟波動幅度。第三,某些年份,經濟波動要比產業波動提前出現上升和下降,這說明經濟波動可能會引起產業結構變動;同時也有一些年份產業結構波動要比經濟波動提前出現上升和下降,這也可以說明產業結構變動可能是影響經濟波動的原因之一。

圖3 產業結構變動與經濟波動指標對比圖
1.指標變量的平穩性檢驗
對于時間序列數據而言,在建模過程中首先要進行平穩性檢驗。如果時間序列數據不平穩,很可能會導致自回歸系數的估計值向左偏向于零,使傳統的T檢驗失效,也可能會使兩個相互獨立的變量出現假相關關系或者回歸關系,這會導致回歸模型的結果無意義,造成模型結果失真,因此首先需要判斷數據的平穩性。在統計檢驗中,一般選擇使用單位根檢驗來檢驗時間序列是否平穩。單位根檢驗包括PP檢驗、DF檢驗、ADF檢驗、NP檢驗等。本文使用的是1978-2016年的時間序列數據,所以在進行格蘭杰因果檢驗前,必須檢測指標變量是否具有平穩性。在這里我們利用eviews8.0計量軟件,選用ADF法對產業結構變動指數Moore值和經濟波動指數HP值進行平穩性檢驗,滯后階數按照SIC準則選擇,結果如表1和圖2所示。

表1 產業結構變動指數Moore值ADF檢驗

表2 經濟波動指數HP值ADF檢驗
由表1和表2可知,兩個序列是平穩的,可以直接對兩個變量進行Granger因果關系檢驗。
2.Granger因果檢驗
Granger因果檢驗是檢驗變量間的因果關系的有效方法。如果A變量是B變量的因,同時B變量不是A變量的因,那么A變量的滯后值就可以幫助預測B變量的未來值,同時B變量的滯后值卻不能幫助預測A變量的未來值。
由表1與表2可知,Moore值與HP值均為平穩序列,可以進行Granger因果關系檢驗。因為Granger因果關系檢驗非常靈敏,每個變量取的滯后期不同,產生的結果就可能不同,為了避免滯后階數的選取過于主觀,我們選取AIC信息準則,每個滯后期對應的AIC值越小越好。通過使用eviews8.0,得出Moore值和HP值的Granger因果關系檢驗結果,如表3所示。

表3 產業結構變動指數和經濟波動指數的Granger因果關系檢驗結果
由表3可得,在5%的置信區內,經濟波動指標HP對產業結構變動指標Moore的Granger因果關系檢驗中的F值均未通過顯著性檢驗,而前10階滯后期中,產業結構變動對經濟波動的Granger因果關系檢驗中的F值也均未通過顯著性檢驗,但在第11階滯后期中,產業結構變動對經濟波動的Granger因果關系檢驗中的F值通過顯著性檢驗。根據上面分析得到如下結論:第一,無論長期還是短期,經濟波動不是產業結構變動的Granger原因;第二,短期內,產業結構變動不是經濟波動的Granger原因;第三,長期內,產業結構變動是經濟波動的Granger原因。
綜上,本文對黑龍江省產業結構變動對經濟波動的影響進行了定性及定量分析,最終得出結論為:產業結構變動是經濟波動的格蘭杰原因,但經濟波動不是產業結構變動的格蘭杰原因;這說明產業結構變動是經濟波動的主要沖擊來源,而產業結構變動卻未受到經濟波動的影響。
根據上述結論,黑龍江省需要加快產業結構的優化及升級,促進產業結構轉向“三二一”模式。目前黑龍江省產業模式雖已初步形成“三二一”模式,但是第二產業占比仍保持較大比例且第三產業結構內部不合理,因此黑龍江省不僅要繼續優化產業結構布局,還要加強第三產業內部的結構升級,促進三次產業更加合理發展,以便更好地應對經濟波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