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新產經》林潔如
由于“雙11”期間快遞業務量較大,快遞企業的臨時性成本增加,因此通過調整價格分擔成本。

“雙十一”電商大促在即,近年都有快遞行業前來“熱場”。“上調快遞價格”總是在準備“剁手”前給消費者潑上一盆冷水。
繼10月初中通、韻達、申通等頭部快遞公司紛紛上調派送費后,近日,中通再次對外宣布,從2018年11月11日起在全國范圍啟動旺季中轉費和派費調節機制。并表示,具體費用調整幅度,由當地服務網點根據總部指導建議結合各自實際情況實施。
近兩年來快遞企業每逢重要時間節點,便上調派送費用。2017年快遞企業就進行過普遍的派件費調整,一次是在年中大促前,圓通,申通,中通,韻達和百世快遞將派件費上漲0.15元/票;一次是在“雙11”前,中通與韻達為應對幾天之內就迅速產生的十幾億件的包裹,也選擇了上調派件費。
近日,韻達、圓通、申通等快遞公司已經向各網點發布“調整到達上海地區快件派費”的通知,將各網點到達上海地區的快件派費上調0.5元/票。其實大多數消費者在看到“快遞費上調”的字眼時,第一時間想到的就是寄件費用上調,但是《新產經》發現中通九月底發布的相關通知其中要上調的是“派件費”,而“派件費”所指的是,網點和網點之間收取相應的費用,再把這些費用支付給相應的送件快遞員。
有快遞公司表示,上調派件費,這些并不是直接的全面提價,即“派件費”上調不一定會影響到消費者的“寄件費”。但部分消費者并不買賬,家住北京密云區的孟女士向《新產經》表示,北京發往山西的中通快遞首重價格從之前的10元漲到了12元。甚至部分地區最近出現快遞柜收費問題,消費者都把這一切歸結于快遞臨近“雙十一”的漲價。
事實上,有媒體報道,10月份由瓦楞箱板紙廠帶頭的一波漲價潮,僅半個月時間,包括玖龍、山鷹、聯盛三巨頭在內的超過20家造紙企業,接連發出了漲價的通知,也將成為快遞不得不漲價的根本原因之一。結合此前發布的2018年半年報來看,各大快遞公司經營成本上漲幅度較大,中通同比上漲40.8%、圓通上漲46.33%、申通上漲20.50%、韻達上漲40.85%。與之相對應的是毛利率被不斷壓縮,穩定在5%-10%之間,相較之前高達40%的毛利率,下滑明顯。
朝陽區一位圓通快遞員向《新產經》表示,不同區域不同加盟網點的快件價格漲幅不一,就目前而言,他所在網點北京寄往上海的快遞價格上調了1元。針對“快件價格漲幅不一”這種說法,一位中通快遞網點負責人表示,派費上漲0.5元的成本大部分由快遞所寄出的網點承擔,由于“三通一達”屬于加盟制,基層快遞網點可以在總部要求范圍內自主定價,因此出現了價格各不相同的情況,部分網點可以自己承擔多出來的成本,但一些網點會將成本轉嫁到用戶身上。
曾有快遞企業內部人士表示,上調派件費主要有兩個目的,一是增加快遞配送網點及快遞員的收入,預防爆倉事件,保障旺季快遞配送服務質量;另外一點就是通過價格改變快件結構并適當調整旺季快件業務量。
的確,通過上調派件費,收件網點就必須支付更多的費用,這就會使收件網點減少收寄低價的垃圾快件的比例,更多地聚焦優質的客戶,從而也會減少旺季業務量,緩解配送壓力。中研普華研究員張星分析稱,近年來快遞網點的經營壓力增大,快遞企業通過上調派件費來緩解壓力,同時也為了在“雙十一”這個旺季留住快遞員。
根據國家郵政局公布的數據顯示,《2017年四季度中國快遞發展指數報告》指出,四季度網絡購物產生快遞量占快遞業務總量近七成。相對應,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對外發布的《2017年中國電商物流與快遞從業人員調查結果》顯示,74.6%的電商物流和快遞從業人員月平均收入在3001元-5000元,14.94%的人在5001元-6000元,5.5%的人在6001元-8000元,月平均收入在8001元以上的僅占1.44%。
在張星看來,快遞行業受運輸成本增加、人工成本增加、原材料價格上漲等多種因素影響,漲價是大勢所趨。中國快遞協會原副秘書長、驛永智庫創始人邵鐘林也認為,多年來“三通一達”快遞的發展受益于電商快件,但快遞銷售價格和成本不符,許多基層網點的生存發展多半是通過減少服務質量,或犧牲員工的福利保障來維持,這樣的發展是不健康的。
快遞物流咨詢網首席顧問徐勇表示,由于“雙11”期間快遞業務量較大,快遞企業的臨時性成本增加,因此通過調整價格分擔成本。同時也可通過價格的杠桿把業務量控制在可承受范圍內,因為快遞量過多會影響快遞時效,一旦用戶投訴增多,企業還要承擔罰款。
有快遞網點相關負責人向《新產經》表示,現在快遞市場競爭激烈,它并不是一個壟斷市場。消費者更換快遞公司的成本極低。而快遞公司本身需要支出的各方面成本較高。在如此營收壓力下,快遞公司對消費者漲價也是沒有辦法的辦法。
而當面對這般“漲價”時,有網友坦言“快遞漲價在合理范圍之內可以接受,也請保證該有的服務質量”。國家郵政局公布關于2017年快遞服務滿意度調查顯示,用戶對于快遞業的服務總體滿意度略有下降,公眾滿意度保持上升勢頭。2017年快遞服務總體滿意度得分為75.7分,較2016年下降0.1分;其中,公眾滿意度得分為80.8分,上升0.3分,快遞服務的公眾評價向好;時測滿意度得分為70.7分,下降0.4分,快遞時效水平4年來首次下降。消費者更希望消費的同時,能得到等值的服務,“送貨上門”“準時到件”“無‘暴力’件”“不丟件不落件”。
徐勇指出,一方面消費者要逐漸適應快遞業的浮動定價機制,另一方面快遞公司也要在一定范圍內調整價格,而且調價的同時要增加服務供給,保證和平時一樣的服務水平,既要疏解量的壓力,也要想辦法解決質的問題。張星建議,對于“漲價”快遞企業需根據競爭形式和消費者心理預期做好規劃。同時應該根據各個網點的競爭激烈程度、收發件比例、客戶結構等進行權衡,優化服務和運輸結構。
電子商務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解筱文也特別指出,各大快遞公司在近期的調價行為應該也不會得到持續,如果快遞物流企業群體在“雙11”期間漲價,國家郵政主管部門和快遞協會則需要約談,協調平衡各方利益。除非國家認定“雙11”發展已帶來重大社會問題,需要通過價格杠桿調節,采用宏觀手段調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