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駐印度特派記者 苑基榮
在孟加拉國、斯里蘭卡、馬爾代夫等南亞國家采訪,《環球時報》記者總是能親身體驗到中國一線企業展示出的企業文化。很多新穎的做法既是在打造中國企業的形象,也是在傳遞中國的“軟實力”。一個工程帶動所在國廣大民眾,中國企業帶來的“體驗文化”也成為聯系中國和南亞國家的紐帶,若干年后,當地人依然會記得當年和中國人一起建設時的情景,感受到來自中國的友誼和幫助。
在中國建筑股份有限公司建設的斯里蘭卡南部高速公路工地上,當地工人大多是剛放下農具的農民,毫無建筑經驗。為培訓這些村民,中國建筑修了第一家“安全體驗館”。《環球時報》記者看到,村民們正逐一進行著安全帶使用體驗、安全帽撞擊體驗等項目。中企的做法拉近了和當地百姓的距離。南部高速架設最大橋梁時,當地很多村民來圍觀。成了架橋工人的農民薩帕告訴《環球時報》記者:“這是我第一次看到修這么大的橋,中國人真神奇!”
馬爾代夫是印度洋上的群島國家,過去讓馬爾代夫人煩惱的是——連接各個島嶼的主要途徑只能是輪船擺渡。中交第二航務工程局建設的中馬友誼大橋是馬爾代夫第一座跨海大橋,連通首都馬累和機場島,今年8月30日晚正式開通。施工期間,馬累島臨橋一面每天都站著很多關注施工進度的當地人。馬爾代夫政府和中國企業專門在技術組駐地附近修了一個配備望遠鏡的觀景平臺,方便過往行人觀看大橋的建設。《環球時報》記者采訪期間,無論是馬爾代夫官員還是當地民眾,一提起大橋,都會豎起大拇指,用中文說:“好!謝謝!”在項目組擔任人力資源主管的阿米拉曾留學中國,他告訴記者,一些馬爾代夫民眾的參與感很強,下班后已習慣先到觀景臺看看今天橋修到哪兒了再回家。阿米拉說:“我父親為我在中企項目工作而感到自豪。我當初選擇學中文就是因為感到中國越來越強大。”
“水泥、沙子、鉆頭……”已經是當地時間晚上8時30分,在孟加拉國南部巴里薩爾省博杜阿卡利市戈拉巴拉鎮帕亞拉燃煤電站工地的一個工棚里,傳出孟加拉國工人讀中文單詞的聲音。走進工棚,《環球時報》記者看到30多名年輕工人圍在當地工人米蘭身邊,跟著他學中文。米蘭是這個孟加拉國青年給自己起的中文名字,他在中國能源建設集團承建的帕亞拉燃煤電站項目上做翻譯兼工人代理。米蘭不僅自己向中國工人學中文,下班后還在工棚辦起免費中文學習班,教他的同伴們。這也成為當地人參與中國企業文化建設的一個佳話。▲
環球時報2018-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