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玲玲
摘要:教育部與銀監會聯合發布的《關于加強校園不良網絡借貸風險防范和教育引導工作的通知》明確要求各高校建立校園不良網絡借貸日常監測機制和實時預警機制,同時,建立校園不良網絡借貸應對處置機制。這對規范校園網貸行為,預防和規制不良網貸提供了具體的依據和參考,也為小組立項課題的發展提供了契機。P2P網絡借貸平臺日益興起,準入門檻低、借貸數額限制小以及借貸條件寬松使得網貸迅速校園化,大學生成為主要貸款人。雖然網貸校園化、網貸規范化以及網貸理性化成為大學生校園網貸的主流趨勢。然而,不良網貸平臺的迅速擴張帶來諸多負面因素。因此,需要進一步對當代大學生網絡借貸加以約束。
關鍵詞:校園網貸;經濟人;風險型決策
一、引言
2016年8月17日,銀監會會同工信部、公安部、網信辦發布《網絡借貸信息中介機構業務活動管理暫行辦法》(以下簡稱《辦法》),明確了網貸行業的信息中介定位及業務規則,各網貸機構開展校園網貸業務要嚴格遵守《辦法》規定。《辦法》從2015年12月28日國務院法制辦公室的網站上出現銀監會關于《網絡借貸信息中介機構業務活動暫行管理辦法(征求意見稿)》公開征求意見的通知到2016年8月17日國務院正式批準公布經過了多次修劃定了P2P行業的邊界紅線,被業內人士稱為“十二禁”。
觀察實務發展不難發現,互聯網金融借貸服務發展迅速。2016年,恒大地產上線恒大金融、碧桂園建立碧有信、佳兆業設立了佳兆業金服等,預計未來傳統產業+互聯網金融熱度仍將持續,互聯網金融或P2P網貸業態將有效滲透至各傳統領域實體經濟中去。2016年11月,P2P網貸行業成交量前100的平臺成交量占到全行業成交量的75%;前200的平臺成交量占比為85%;前300的平臺成交量占比高達90%。從今年P2P網貸行業集中度數據及走勢來看,反映出P2P網貸行業離寡頭壟斷距離尚遠,但行業集中度提升,馬太效應加劇。
但同時監管文件中例如借款限額、銀行存管、備案制等等要求對于平臺來講具有一定的難度。如何對大額業務進行合規調整;如何消化存量資金;如何找到合適且有意愿的銀行存管合作方等都將是未來平臺急需解決的難題。此外,《辦法》特別著重于對網絡借貸信息平臺的管制。并且,特別關注網絡借貸過程中信息的流通過程,關注網絡借貸過程中信息的真實性與安全性,要求對資格條件、信息的真實性、融資項目的真實性、合法性進行必要審核。
二、以風險型決策模型進行經濟分析
在學生進行網絡借貸的過程中,其做出的各種選擇是要面臨各種風險的產生這些風險是由網絡借貸環境中各種客觀不確定因素造成的。對于校園網絡借貸的主體——大學生來說,在需要經濟幫助時,他們對要采取的行為目標往往沒有過多考慮,抱著非常單純的想法,想方設法獲得一定量的金錢。他們可以選擇、并對決策結果能夠充分預判的行為方案可以有多種但卻是十分有限的,其經濟來源無非是父母、親朋好友、學校以及有限的兼職工資。雖然大學生在對進行網絡借貸行為的不良后果有一定基本的認識,但在很多情況下,相比于這些現實中與自己有著密切關系的群體,向隔著電腦屏幕的虛擬網絡中危險的網貸平臺開口顯得反而更加容易,這就給了不法分子以可乘之機。
定量分析的和定性分析相結合要求,要求決策者在決策時不一定要費力的尋找定性的經濟的最優方案,而是結合定性分析與定量分析,采取最使人滿意的方案。即在某種情況下,應該以最使人滿意的方案取代經濟上最有效率的方案。單從經濟性原則上來看大學生進行網絡借貸行為是非常不理性、不明智的。但不良校園網絡借貸的行為,說明大學生經濟決策過程中存在不理性因素的同時,也說明大學生對網絡借貸存在一定的偏好,而這只能通過合理性原則進行解釋。
三、大學生網貸的現狀以及解決方法
一方面,網貸多集中在中高學歷人群。文盲、較低學歷的人對于網絡的熟悉程度不高,網貸無從談起;較高學歷的人通常具有的自制力,會減少相應的網貸需求。而部分中高學歷人群,特別是出于中間區域的學生,最容易陷入不良校園貸的陷阱。
另一方面,大學生消費娛樂的旺盛需求,但是并沒有穩定收入。根據調查顯示,絕大部分大學生收入來源于父母,收入是極其有限的。但是其信用消費意愿強。由于信用消費代價小,只需要經過簡單的信用考核即可。調研結果顯示,絕大多數人青睞校園網貸是因為校園網貸十分快捷。
不可否認的是,由于校園網貸魚龍混雜、參差不齊,導致大學生校園網貸出現諸多亂象,監管勢在必行。分級管理,統一標準,加大執法力度,輔之以必要的宣傳,有助于幫助大學生理性消費,遠離不良網貸消費。
結論
信息化與電子商務化已經成為必然趨勢的當下,大學生面臨著諸多抉擇。根據馬斯洛需求原理,大學生處于需求極高的一類群體,但是自身并沒有收入。極其有限的收入,容易被不正規的網絡平臺誘惑,從而陷入不良網貸的陷阱。
以這些價值判斷為基礎可得出:應找出現有《侵權責任法》《合同法》等涉及借貸的關于主體和網絡借貸方面的漏洞;應當制定與完善有關網絡借貸的立法以實行網貸發展趨勢,明確法律應如何限定大學生網絡貸款主體限定、程序和方式;同時在努力建設信用體系的前提下加強對網貸平臺及出借人的主體及資質審核,并確立相關監管的主體及其權利和職責。
根據現今不良網貸占據的主要影響,及時制止不良網貸的進一步蔓延勢在必行。
參考文獻:
[1]何菲菲.借貸·擔保糾紛案件[M].中國經濟出版社,2009.
[2]陳貴平.借貸糾紛[M].中國法制出版社,2004.
[3]鄭樹勛.大學生互聯網短期貸款全面風險管理解決方案——以武漢市大學生為例[J].時代金融,2016(07)
[4]鄧建鵬.校園網絡借貸的法律爭議及其監管路徑[J].金融監管研究,2016(09)
[5]宋興武.貧困大學生借貸的信用體系建設問題[J].經濟論壇,200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