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招商引資給區域經濟發展帶來了資金、技術等便利條件,促進了地區經濟快速發展,提高了該區域民眾生活水平。政府在招商引資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其必須轉變職能,加快服務型政府的建設,從而進一步推動本地區的招商引資工作的開展。
關鍵詞:基層政府;招商引資;職能轉變
經濟全球化的發展趨勢,使資金在多個國家進行流轉,從而給各個國家和地區的發展帶了急需的資金與先進技術,在國際分工與合作日益發展的今天,國際資本已經成為國際競爭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任何國家或地區想要在綜合國力競爭中處于不敗地位,都必須重視資本的作用,加快招商引資的步伐。縱觀我國招商引資發展的歷程,其始終都是各級政府的一項重要工作職能,成為考核領導業績的標準。雖然政府可以通過公權力的行使,通過出臺相關優惠政策,吸引外商在本地區投資設廠,緩解了就業的壓力,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本區域內經濟發展的狀況。但不可否認的是,由政府主導的招商引資也存在著一定的缺陷,嚴重影響了外資在本地區的利用。政府在招商引資的過程起著決定性的作用,而排除了市場在經濟發展過程中的作用,侵犯了企業的自主選擇權,長此以往不利于招商引資工作的進一步開展。因此,各級政府特別是基層政府必須轉變自己的理念,加快政府職能的轉化,加快服務型政府的構建。
一、我國基層政府在招商引資過程中要轉變職能的原因
(一)基層政府過度注重優惠政策,忽視其他調節手段
我國各地政府為了吸引外商在本地區進行投資,給予其稅收、貨幣等政策的優惠,在改革開放初期確實起到了良好的效果,使我國的綜合國力有了較大程度的提高,為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掉的建設提供了資金支持。但隨著大量外資的涌入,其弊端逐漸顯現。在吸引外資過程中,不對外商加以區別而給予同樣的優惠政策,不僅嚴重減少了我國稅收收入,而且使大量勞動密集型產業在中國投資設廠,不利于我國企業結構優化。一些高消耗、高污染的企業被轉移到我國,雖然短時期內給我國經濟帶來了發展,但從長遠看需要我們在日后花費更多的人力、財力以及物力來進行恢復與治理。同時,政府對經濟變化的反應速度遠不如市場,其職能僵化嚴重阻礙了招商引資的進程。
(二)濃厚的行政色彩不利于市場主體作用的發揮
我國實行的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充分尊重市場規律,積極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主導作用,而政府通過財政、貨幣等手段對經濟進行宏觀調控。而以政府為主體的招商引資,其有時會出現以行政手段代替市場規律的現象,為了實現短期內的發展,而不利于該地區的長遠發展。同時也會出現以資源的大量消耗以及環境的破壞來實現經濟的發展。同時,由于缺少監督,很容易滋生貪污腐敗,政府官員為獲取非法利益而收受賄賂,為其親友謀取私利。因此,以政府為主導的招商引資模式已經不適應現代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必須對現有的模式進行改革,提高政府及其工作人員的素質和水平,真正推進其職能轉變。
(三)相關法律法規的缺乏,難以發揮法律的調節作用
我國法律體系建設的速度遠遠落后于對外開放的進程,有關外資的法律從內容上來說其規定不全面,難以覆蓋招商引資的各方面,而且有時還會出現相互矛盾的現象。從主體上來說,不僅包括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而且包括各部委、地方人大及其常委會等,使其執行上受到諸多限制,很多法律在實際運用中難以發揮應有的作用。而且對于中國與外資企業產生的矛盾,沒有更加有效的爭端解決機制,從而使得法律的定紛止爭作用沒有得到實現。法律難以發揮其對經濟的保障作用,如果任由政府主導招商引資工作,會對國民經濟的健康發展產生不利影響。
二、推動我國基層政府招商引資過程中職能轉變的舉措
(一)注重市場作用的發揮,加強政府的宏觀調控職能
政府在招商引資過程中的角色應該是裁判者,其要尊重市場規律,避免以行政命令來干預經濟,從而保證企業在市場經濟中可以自由的從事經濟活動。發揮市場的作用,并不意味著完全拋棄政府,政府要通過財政、稅收等手段加強宏觀調控。建立和完善宏觀調控監測系統,其作用是加強對國際資本市場的監控,觀察分析國際投資環境,以為國家制定有關的外資政策提供數據支撐。調整招商引資中的宏觀調控手段,有差別的給予其國民待遇,對于創新性企業給予更多的優惠政策以促進我國生產結構的轉型,提高第三產業在產業結構中所占的比重。政府作為執行機關,必須切實履行好其公共服務的職能,加強社會治理,不斷改善經濟發展的環境,從而吸引更多的外商在本區域內進行投資,既緩解了本地區的就業壓力,提供更多的工作崗位,又提高了政府的財政收入,使政府有更多的資金可以投入到教育、醫療、衛生等與民眾利益密切相關的領域,從而提高本地區公民的生活質量,緩和各種社會矛盾,使更多的公民可以享受對外開放的成果。同時,外資的涌入,也帶來了先進的管理經驗和高水平的人才,其不僅對于經濟的發展是十分有利的,也推動了社會其他領域的進步。
(二)轉變發展理念,加快推進服務型政府的建設
基層政府要時刻牢記其權力是人民賦予的,其在行使職權時必須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因此其應簡政放權,轉變政府職能,這也是我們加強基層建設、推動政府轉型的必然要求。政府在招商引資中的作用是根據國際及國內經濟發展狀況,制定安全有效的經濟政策,從而為吸引外資提供良好的制度及社會環境。招商引資就其本質上來說是一種經濟活動,其具有商業險,不能以政府績效來衡量。而政府更多承擔的是社會管理與服務的工作,不能以行政的手段多加干涉經濟的發展。在我國實行改革開放的初期,企業的競爭力不強,需要政府來加以保護,同時以更優惠的政策來吸收國外資本以促進本國企業的發展壯大。但是,在建設服務型政府的大背景下,政府應當將更多的精力放在民生建設上來,而對招商引資更多的是引領與推動作用。但是,要強調的是,政府不在參與具體的商業活動,不意味著招商引資可以脫離政府而單獨發展,政府要對整體的環境進行把控,以規避可能出現的風險。政府在未來的考核中,不能僅將經濟發展作為衡量的指標,還要考慮資源的合理利用、環境的保護等方面,從而實現本地區的全面發展。
(三)形成健全的法律體系,規范政府和市場
對國家而言,相關立法部門要制定專門的招商引資領域的立法,以對政府招商引資的程度和范圍加以嚴格的界定。招商引資過程中會利用到國家資源,如果不由法律加以保障,則會造成國有資源的浪費。同時,對于招商引資過程中出現的貪污腐敗行為沒有明確的法律加以制裁,導致違法成本低廉,難以真正遏制貪污腐敗。因此,除了對官員進行行政上的管理外,還應該對其違法犯罪行為處以更為嚴厲的制裁,在《刑法》上加以規定,切實保障外資真正運用到地區的經濟發展中來。對于政府官員而言,要嚴格要求自己,時刻以法律和道德為準繩,在行使權力使嚴格遵守法律的有關規定,自覺抵制誘惑,永葆其純潔性。對于社會而言,要加強監督,發揮媒體等輿論監督的作用,切實從根本上遏制貪污腐敗現象的出現。
(四)積極引導第三方機構參與招商引資
基層政府要把不應由其管理的部分交還給市場、企業以及第三方機構,但第三方機構的選擇標準、職權范圍等必須由政府加以嚴格的規定。在一些發達國家,招商引資完全是由第三方機構來完成的,政府與第三方機構有著非常清晰的職權劃分,絕不會產生任何的混淆。第三方機構為了更好地進行招商引資,都會組建由專業人才組成的團隊,以為企業及個人提供更好的投資服務。第三方機構會對投資項目的發展狀況、發展前景等方面進行評估,從而制定詳盡的投資方案,從而對區域經濟發展帶來實際的幫助。目前,雖然在我國沿海地區及一些發達城市出現了類似的第三方機構,但是其數量和水平難以適應招商引資的需要,需要政府加強指導。
基層政府始終站在招商引資的第一線,與上級政府相比,其區域內的企業發展規模較小,其更注重當前的利益,而難以看到長遠的利益,因此其面臨的情況更加復雜。所以在招商引資過程中會出現更多的行政干預手段,其必須轉變政府職能,發揮市場的作用,才能避免地方保護主義的形成,才能讓資金與技術自由地在各區域內流轉。我們應當認識到,政府的職能轉變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不可能一蹴而就,其需要政府、企業、個人協調發展,才能實現招商引資工作的健康化、長效化的發展。
參考文獻:
[1]張雪珺.我國基層政府招商引資的職能轉變問題研究[D].大連海事大學,2015.
[2]張莎.招商引資中基層政府職能的研究[D].西北大學,2016.
作者簡介:
劉希勤(1980.4- ),男,漢族,山東魚臺人,碩士,審計師,主要從事崗位目標責任制考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