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志君
摘要:當經濟快速發展的時候,世界各國都在追求可持續發展,即在追求經濟穩定快速增長的同時注意對環境的保護。會計界也踴躍參與到對環境保護與經濟增長的兩難命題的研究中來,環境會計應運而生。而環境會計信息披露是環境會計工作的最終成果,是反映環境資源利用以及治污成效、企業社會責任履行情況的重要工具手段,對其現狀與存在的問題的研究意義十分重大。
關鍵詞:采掘業上市公司;會計信息披露;環境會計
近年來,環境會計的地位不斷上升,我國頒布實施了達700余項的環保法規與條例,旨在完善環保的制度體系,為環境會計制度的建設實施與完善提供了法律基礎。迄今為止,我國學者在環境會計信息披露領域著述頗豐,但目前正處于探索與發展階段,國內研究人員基本上只研究了理論知識,并沒有實踐。
我們選擇挖掘業作為研究環境會計信息的案例:第一,有利于企業發現自身在披露方面的不足,也有利于企業管理者從環境角度評價企業績效,對企業的運營有更詳盡的判斷,幫助企業做出最合理的選擇;第二,有利于破除投資者以及企業利益相關者的信息獲取劣勢,使企業與環境有關的經營活動情況透明化,滿足其投資需要;第三,能夠幫助國家調控和經濟進步;第四,有助完善會計制度和會計信息披露;第五,幫助建立綠色發展的氛圍。
一、前期研究回顧
20世紀80年代,外國已經開始了環境信息披露。Wiseman(1982)把環境信息披露分為四個大塊16個項目。之后Barnali Chaklader(2015)和 Gulati(2015)提出,披露的內容可以分解為:相關法規簡介、企業義務、發生的環境成本支出、一應環境事項的具體說明及其對公司財務造成的影響、環境保護計劃、公司節能減排的實施方案以及相應獎懲情況等。
國內學者馮淑萍、沈小南(1995)在綜合了聯合國國際會議中公布的主要內容,總結出了在環境信息披露環節所應呈現的內容。近幾年,我國學者也開始針對某些具體行業進行深入研究。王俊(2014)在重污染行業的典型行業能源行業展開對環境會計信息披露現狀的研究,他在信息披露研究中提出應重點關注環境成本、收益、負債等。
李建發、肖華(2002)調查后得出結論,在中國,利用環境信息并推動企業披露這些信息的主體大體上由政府、投資者以及債權人構成,這些信息使用者為監督企業行為,促使企業披露環境信息。沈洪濤、蘇亮德(2012)在披露方式的研究上做了許多工作,他們統計了我國重污染公司的年報中披露的環境信息情況,得出社會媒體輿論的監督對這些企業的披露行為明顯具有影響的結論,豐富并佐證了外部監督對企業披露行為的影響的相關理論。此外,該研究還提出,企業的披露行為明顯存在一種學習現象,這也就是說同行業水平的那些企業之間披露環境會計信息的程度及形式相似度極高,且后披露者往往會模仿先披露者。
Michael、 Kaouthar 和Daniel(2015)研究發現企業環境披露水平與環境績效無關,但與企業的環境風險呈正相關。然而我國學者湯亞莉等(2006)研究表明,企業披露環境會計信息的自主性這一虛擬變量,與企業績效之間具有穩定的正相關聯系。
肖華、張國清(2008)在研究中以我國化工行業上市公司為研究對象,發現存在環境事故的企業一般選擇在年報中積極披露環境信息,以此應對社會關注,緩解負面影響,并重新塑造良好的企業形象。譚慶美,徐華敏(2015)認為,企業中環境會計信息披露與董事會的獨立性、管理層持股、公司所有權結構呈正相關的關系,而盈利能力和環境會計信息的披露情況之間則具有穩定的負相關聯系。
二、我國采掘業環境會計信息披露現狀分析
(一)我國采掘業概況
采掘是工業的基本,大部分工業都需要采掘開發。但是采掘業是以開采自然資源為主要經濟活動,在開采以及加工的過程中存在資源浪費、環境污染等環保問題。2010年,在國家環保部發布的《上市公司環境信息披露指南》(征求意見稿)中,采掘業被規定為重污染行業。近年來我國采掘業活動所引發的生態破壞和環境污染等問題成了制約我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因素,例如2010年紫金礦業集團有毒廢水泄漏的重大污染事件以及近年來多起石油原油泄漏事件。綜上,采掘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其環境會計信息披露問題一定程度上可以很好地反映總體,因此本文選取采掘業為例。
(二)采掘業上市公司環境會計信息披露現狀
1.樣本介紹
2017年3月,在我國上海與深圳兩市上市的采掘業企業總計有72家。為了提高數據的比較意義,我們去除了2015年之后上市的企業,剩下了65家企業。本文以這65家公司的招股說明書和2014-2016年三年的年報、社會責任報告、內部控制評價報告為研究對象,分析當前采掘業環境會計信息披露現狀。本文的數據資料來源于上海證券交易所、深圳證券交易所、巨潮資訊網、各公司網站等渠道,最終經手工統計整理歸納后取得。
2.披露方式
綜合考慮學術界對于披露方式的分類以及對我國現狀的分析,我國多數企業的披露形式集中在招股說明書、年報以及獨立報告中。故而,本文通過對這三種報告中的披露內容統計來對披露方式進行探討。本文通過對樣本企業所公布的招股說明書和2014-2016年三年的年報以及獨立報告進行審閱與統計分析,得出各報告的環境會計信息披露比例。具體情況見表1:
從表1可看出,樣本65家企業均公布了招股說明書和2014-2016年三年的年報,其中露環境會計信息在2014-2016年三年年報的披露比例為100%。而招股說明書中的披露比例較低,僅為為75.38%,這可能是由于2001年前上市的公司中有13家公司改變了主營業務,未披露環境會計信息,從而降低了披露比例。65家公司在2014-2016年三年中每年平均只有30家的公司發布了社會責任報告,披露比例為100%;企業大都披露了內部控制情況,然而平均披露比例僅48.54%。
從披露方式比例現狀來看,樣本65家公司在招股說明書和年報中披露環境會計信息的比例較大,內部控制的披露不夠全面,主要是因為強制度不同。社會責任包含了環境保護責任,因此在社會責任報告中披露比例較大,而由于社會責任報告的發布缺乏強制性,樣本公司發布社會責任報告的數量較少。
3.披露內容
(1)年報。本文參考學術界對環境信息披露內容的分類以及相關法律法規,并且對樣本65家公司連續三年的年報中的環境會計信息披露內容進行了歸納整理,總結出了12項披露內容進行研究分析,具體為:環境方針、目標;環境風險及對策;環保目標完成情況;環保法規遵守情況及相關獎懲;環保設備投入;環保費用支出(包括排污費、綠化費等);各項稅費(包括資源稅等);環境相關補助;環保技術研發;環保項目工程;專項儲備安全生產基金。具體披露情況見表2:
從表2可看出,樣本公司以環境風險及對策、環保費用支出、各項稅費、專項儲備安全生產基金為主要披露內容,三年中披露比例均較高,每年均超過了60%。除了稅費和專項儲備安全基金是財務報表及其附注的強制性披露內容導致披露比例較高,從上可以看出,采掘業上市公司對于環境風險的重視。而采掘業上市公司對環保設備投入、環保技術研發、環保項目工程、環境管理體系認證三項披露比例較低,也許是因為企業沒有精準區分使用的設備、技術和環保材料。雖然根據數據發現采掘業中通過了環境管理的企業變多了,但增長得仍然緩慢,還需要努力。
在三年中,樣本公司對于環保目標完成情況、環保設備和技術投入、環保法規遵守情況及相關獎懲的披露比例明顯增加,說明企業自愿披露環境會計信息的意愿增強。由于法律的規定,披露已經變得更加全面詳細。
4.披露形式
本文對樣本65家公司的2014-2016年三年的年告中所披露的環境會計信息內容的披露形式行了統計分析,主要分為定量披露與定性披露。定量披露率指企業所披露定量項目的比率。具體披露情況見表3。
從表3可看出,樣本企業在年報中披露內容的形式為定性披露與定量披露相結合。其中,環境風險及對策、環境方針和目標以及環境管理體系認證三項內容均采用定性披露。這幾個都不是財務信息,僅僅可以通過非貨幣性計量披露。而環保費用支出、各項稅費、環境相關補助和專項儲備安全生產基金這四項內容大多數以定量披露。主要因為這些財務信息可以通過貨幣計量披露。
三、完善我國采掘業環境會計信息披露制度的建議
(一)建立健全環境法律法規和環境會計準則
針對采掘業上市公司披露中存在的披露內容簡單不全面的問題和其缺乏強制性的成因,本文建議我國應該盡快建立健全環境法律法規和環境會計準則,規范確定、統計、披露的活動,對披露活動起到制約效果。我國急切需要采用立法的方式來彌補目前不完善的環境會計信息披露制度所導致的空缺。目前我國有關環境會計信息披露的法律法規體系存在不足,內容不夠全面,有些內容缺乏執行力度。制定并施行與環境有關的法律規范是行之有效并能盡快改善環境會計信息披露問題的方法。建立健全環境法律法規可以有效地規范披露行為,縮小企業間在信息披露上的差異,使其保持一致性,增強披露信息的可比性。針對采掘業存在的披露問題,本文建議我國制定并實施有關開采行為以及開采后治理行為以及污染費用等相關情況的法律規范,例如2018年開始實施的環保稅法就是一個很好的改革開端。
(二)完善環境會計信息披露體系,規范披露內容
由上文對現狀存在的問題分析可得,采掘業公司對外公布的環境信息內容往往相對簡單,尤其存在缺乏實用性和缺乏可比性等問題。針對此問題,我國需要規范披露內容,應該明確在披露時必須披露的非財務信息和財務信息的各個項目。例如,本文認為采掘業上市公司應當在年報或其他獨立報告中披露以下環境會計信息:環境資產、環境負債、環境收益、環境成本、環境活動引起的現金凈流入與凈流出等財務信息,以及企業環境方針與目標、環境風險和環境獎懲情況等非財務信息。目前國內在環境會計信息披露方面的理論研究成果不多,針對個別行業的成果更少,那么在規范披露內容時需要在結合我國實際的基礎上借鑒國外成熟經驗。
參考文獻:
[1]陳華.基于社會責任報告的上市公司環境信息披露質量研究[D].江蘇大學,20l1.
[2]代文, 董一楠. 環境信息披露質量、審計監督與債務融資成本[J]. 財會通訊,201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