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雙慶 房靜超 丁小慶
摘 要:機插水稻后期噴施“硅豐壹號”硅肥,能提高功能葉的光合產能,改善穗粒性狀,削減N化肥用量,提高產量等。常規施肥法施硅優于不施硅處理,功能葉葉干重分別增0.01~0.13g,穗實粒、結實率、千粒重、實產和整精米率分別增4.2~6.0粒、3.2%~3.8%、0.41~0.99g、34.5~55.9kg/667m2和0.9%~5.0%。穗肥減N量施肥法施2次優于施1次處理,功能葉葉干重分別增0.01~0.09g,穗實粒、結實率、千粒重、實產和整精米率增0.7~1.5粒、0%~0.6%、0.12~0.40g、9.4~23.4kg/667m2和0.8%~2.8%。其中以處理4為最優。
關鍵詞:硅豐壹號;葉面噴施;光合產能;增產作用
中圖分類號:S511 文獻標識碼:A DOI:10.11974/nyyjs.20180733001
“硅豐壹號”是一種全營養型腐殖酸硅肥,2016年開展了機插水稻生長后期噴施“硅豐壹號”硅肥試驗,探索其配噴適量硅肥和削減穗肥N化肥施用的技術路徑,為大面積應用提供參考。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田概況
試驗田選擇在朱林鎮沙湖村戴祥華農戶承包的農田,前茬為小麥。田塊平整度好,灌排方便,田塊面積為0.63hm2。土壤類型為烏柵土,地力中等,田塊肥力均勻。
1.2 供試材料
供試水稻品種為武運粳31號;供試硅肥為北京中聯創新農業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出品的“硅豐壹號”硅肥;水稻專用肥有專用肥1為35%(18-7-10)和專用肥2為35%(15-5-10)。
1.3 試驗設計
試驗共設9個處理,每處理3次重復,隨機排列,每小區面積133.4m2。試驗設計處理如下。
處理1:對照(ck),常規施肥法,不施硅肥;
處理2:常規施肥法,水稻生長后期噴施1次硅肥(破口期);
處理3:常規施肥法,水稻生長后期噴施2次硅肥(破口期和齊穗期);
處理4:基苗肥施用等同與常規施肥法,穗肥減N量施肥法(減純N2.02kg/667m2),水稻生長后期噴施2次硅肥(破口期和齊穗期);
處理5:基苗肥施用等同與常規施肥法,穗肥減N量施肥法(減純N2.94kg/667m2),水稻生長后期噴施2次硅肥(破口期和齊穗期);
處理6:基苗肥施用等同與常規施肥法,穗肥減N量施肥法(減純N3.86kg/667m2),水稻生長后期噴施2次硅肥(破口期和齊穗期);
處理7:基苗肥施用等同與常規施肥法,穗肥減N量施肥法(同處理4),水稻破口期噴施1次硅肥;
處理8:基苗肥施用等同與常規施肥法,穗肥減N量施肥法(同處理5),水稻破口期噴施1次硅肥;
處理9:基苗肥施用等同與常規施肥法,穗肥減N量施肥法(同處理6),水稻破口期噴施1次硅肥。
1.4 試驗操作
統一播栽方式,分別于5月29日播種、6月18日機插,株行距為12.3cm×30cm;統一病蟲草防除和灌水;基苗肥等同,穗肥分常規施肥法(不施硅肥)和減N量施肥法(配噴施硅肥,每次每667m2用“硅豐壹號”硅肥200g兌水60kg進行葉面噴霧)不同處理,施肥水平及肥料運籌(表1)。
1.5 測定分析
1.5.1 測定內容
成熟期分別測定株高、穗長、上部3張功能葉葉長與干重、每穗總粒與實粒、結實率、千粒重、理論產量及實產、整精米率等。
1.5.2 統計分析
測定數據將進行數理統計的方差分析和新復極差測驗。
2 結果與分析
2.1 植株性狀
由測定結果經方差分析,成熟期的株高和穗長,不同處理間差異性不顯著。植株上部3張功能葉的葉長,不同處理間差異性均不顯著,而葉片的干物重,不同處理間差異性均達極顯著水平,又經新復極差測驗,葉片干物重差異,劍葉處理2~9與處理1間極顯著;處理4與處理9間極顯著,與處理2、8間顯著,與處理3、5、6、7間不顯著;處理7與處理9間極顯著,與處理5、3、6、2、8間不顯著;處理5與處理9間顯著,與處理3、6、2、8間不顯著;處理3與處理9間顯著,與處理6、2、8間不顯著;處理6與處理9間顯著,與處理2、8間不顯著;處理2、8、9間不顯著。倒二葉處理2~9與處理1間極顯著;處理4與處理2間極顯著,與處理7、8、9間顯著,與處理3、5、6間處理不顯著;處理5與處理2、7間顯著,與處理3、6、8、9間不顯著;處理3與處理2、7間顯著,與處理6、8、9間不顯著;處理2、6、7、8、9間不顯著。倒三葉處理2~9與處理1顯著;處理4與處理2、7間顯著,與處理3、5、6、7、8、9間不顯著;處理2、3、5、6、7、8、9間不顯著(表2)。
2.2 產量構成因素
由產量構成因素測定結果經方差分析,不同處理的每穗實粒數差異性不顯著。每穗空癟粒、每穗實粒數、結實率、千粒重、理論產量和實產,不同處理間差異性均達極顯著水平,又經新復極差測驗,每穗實粒數、空癟粒、結實率差異,處理間2~9與處理1間極顯著,處理2~9間不顯著。千粒重差異,處理2~9與處理1間極顯著;處理4與處理2、8、9間顯著,與處理3、5、6、7間不顯著;處理2、3、5、6、7、8、9間不顯著。實產差異,處理2-8與處理1、9間極顯著;處理3、4與處理7、8間極顯著,與處理2、6間顯著,與處理5間不顯著;處理5與處理7、8、9間顯著,與2、6間不顯著;處理2、6、7、8、9間不顯著(表3)。
2.3 整精米率
由整精米率測定結果經方差分析,不同處理間的差異性達極顯著水平,又經新復極差測驗,差異性為處理2~9與處理1間極顯著;處理4與處理3、7、9間極顯著,與處理2、8間顯著,與處理5、6間不顯著;處理5與處理3、9間極顯著,與處理2、7、8間顯著,與處理6間不顯著;處理6與處理3、9間極顯著,與處理2、7間顯著,與處理8間不顯著;處理8與處理3間顯著,與處理2、7、9間不顯著;處理2、3、7、9間不顯著(表3)。
3 小結與討論
試驗結果表明水稻破口期和齊穗期施用“硅豐壹號”硅肥,能促進提高稻株光合產能,改善穗部性狀,在提高產量的同時,籽粒飽滿呈金黃色,整精米有較大提升。從冠層葉片干物質積累看,噴硅優于不噴硅處理。穗期噴施2次處理優于噴施1次處理;減N量施肥法處理4、5、6較處理7、8、9分別增重0~0.09g,其中以處理4為最優。從產量構成因素看,噴硅優于不噴硅處理,處理2至9分別較處理1的每穗實粒數增4.2~6.0粒,結實率高3.2%~3.8%,千粒重增0.41~0.99g,每667m2理論產量增35.8~61.3kg和實產增34.5~55.9kg。噴2次優于噴1次,常規施肥法處理3比處理2的每穗實粒數增1.2粒,結實率高0.6%,千粒重增0.12g,實產增23.4kg/667m2;減N量施肥法處理4、5、6較處理7、8、9分別是每穗實粒數增0.7~1.5粒,結實率相近,千粒重增0.14~0.40g,實產增9.4~17.8kg/667m2,其中以處理3、4為優。從整精米率看,施硅優于不施硅處理,處理2至9較處理1的整精米率高0.9%~5.0%;減N量施肥法處理4、5、6較處理7、8、9分別高0.8%~2.8%,其中處理4最高為67.5%。
水稻本田期后期施用“硅豐壹號”硅肥,適當削減N化肥使用也能獲得較高產量。試驗表明,在水稻本田期基苗肥施用等同的情況下,就穗肥的N化肥用量而言,水稻穗肥噴施“硅豐壹號”硅肥其節N增產效果明顯,穗肥每667m2施純N常規施肥法處理1、2、3為8.35kg,處理4、5、6和處理7、8、9分別為6.63kg、5.41kg和4.49kg,比常規施N量處理1、2、3每667m2分別削減純N2.02kg、2.94kg和3.86kg;最終產量穗肥減N量施肥法而配噴硅肥2次的處理4、5、6較不施硅肥處理1增產43.9~55.1kg/667m2;穗肥減N量施肥法而配噴硅肥1次的處理7、8、9較不施硅肥處理1增產34.5~38.4kg/667m2;穗期適當減少N化肥用量而采用葉面噴施硅肥,節N增產作用明顯,其中節N配噴2次硅肥的以處理4為優,與常規施N量處理3產量相近;節N配噴1次硅肥的以處理7為優,與常規施N量處理2產量相近。
本試驗僅在機插水稻本田期的后期(破口期和齊穗)采用噴施“硅豐壹號”硅肥和削減N化肥用量時配施“硅豐壹號”硅肥試驗,而對于水稻不同生育期采用不同的施用方法、適宜劑量及抗逆性等方面需進一步試驗研究。
參考文獻
[1]劉明達,張玉龍.水稻土硅素肥力的研究現狀與展望[J].土壤通報,2001,32(4):187-192.
[2]周愛珠.硅元素在水稻平衡施肥上的應用[J].現代農業科技,
2007(23):167.
[3]慕永紅,張莉萍,王安東,等.硅肥在水稻上的應用[J].黑龍江農業科學,2007(4):41-43.
[4]田豐,石杰,朱海梅.多效硅肥在水稻上的不同用量探討[J].現代農業科技,2006(6):62.
作者簡介:周雙慶(1969-),男,江蘇金壇人,碩士,高級農藝師,研究方向:糧油、園藝等作物栽培技術研究與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