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光強 何思君 何應福
摘 要:綦江區常年種植花生面積約1000hm2,主要品牌為“東溪花生”,但都是農戶自留種,多年未更新品種。為促進綦江區花生產業的發展,篩選引進高產優質的花生品種提供依據,區農技站承擔了重慶市花生品種區域試驗,試驗安排在趕水鎮鐵石埡村9社相維家庭農場。
關鍵詞:花生種植;綦江區;品種
中圖分類號:S513 文獻標識碼:A DOI:10.11974/nyyjs.20180733003
1 試驗材料與方法
1.1 參試品種及供種單位
參試品種共10個,分別有U花1號、萬花1號、萬花2號、萬花3號、西花2號、西花1號、漯花8號、095-71、天府18(ck)、宛花5號,由重慶三峽農科院等5個單位提供。
1.2 試驗地基本概況
地塊位于渝黔高速公路趕水出口旁,長年旱作,排水能力強,灌溉有自來水。海拔433m,N284407.25〞,E1064245.75〞,試驗地總面積為660m2,地塊為規則的長方形。肥力中等,地力均勻,地勢平坦。
1.3 試驗設計
本區域試驗采取隨機區組排列,設重復3次,小區面積13.5m2,小區長為4.5m,寬為3.0m,小區13行,每行15窩,窩行距為0.35m×0.20m,區組間走道0.4m,試驗四周留保護行4~6行。窩播3粒留2苗。種植密度1.95萬株/667m2,各小區分別收獲計產。
2 試驗進程
2.1 整地施肥情況
3月底前整地,4月7日下種,每667m2施花生專用肥(N-P-K為22-5-8)50kg+零排放豬場墊腳料(有機肥)1000kg,方式為撒施。
2.2 生育進程
見表2。
2.3 田間管理
施足底肥,及時查苗補苗。補苗時帶土移栽,隨挖隨栽,及時澆水保全苗。在開花下針前和結莢期各進行1次除草。6—7月干旱期間,澆水2次。生育期間未防治病蟲。
2.4 植株取樣考種
花生成熟后,8月15日在每個小區中取有代表性5窩,晾干后考察植株所有性狀(表3)。并計算出單株產量。
2.5 莢果采收考種
8月16日收獲,全程袋裝晾曬計產。10月中旬考種,每個小區稱取莢果干重記產,加上取樣株產量,作為小區莢果產量。在室內稱取500g莢果,考察莢果全部性狀指標(表4)。
3 結果與分析
3.1 生育進程調查
3.3 莢果考種結果
3.4 產量結果
根據考種結果和每個小區莢果產量,計算品種平均每667m2產量,并排出產量位次。
4 莢果產量方差分析
試驗結果表明,本試驗品種間和區組間差異均達到極顯著水平,其中西花1號比對照天府18增產達到極顯著水平。除U花1號外,其余品種比對照天府18產量都略有增產,但均未達顯著以上。
5 結論
西花1號是值得在綦江區推廣的品種。萬花2號也適合在綦江區推廣,另外,萬花1號、萬花3號、西花2號、漯花8號在綦江區有較好的利用前景。
作者簡介:林光強(1964-),男,大專,高級農藝師,重慶綦江人,研究方向:農業技術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