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供給側改革是對供給與需求進行調整,從而實現兩者平衡的一種改革。在供給側改革視角下,對我國體育產業發展的新空間及動力進行探索,有利于推動我國體育產業的進一步繁榮,從而縮小與發達國家的差距,提高其國際競爭力。
關鍵詞:供給側改革;體育產業;發展新空間;動力
一、我國體育產業發展的現狀
隨著我國體育水平的提高,體育產業也逐漸興起。但是由于其發展的時間較短,體育產業的發展仍受到許多因素的制約,例如體育產業的結構不合理,缺乏全球知名的體育品牌等。想要實現體育產業的新發展,就必須生產出滿足人們需要的產品以及采取多種方法來促進消費。這就意味著我們必須高度重視供給側改革,調動社會中的一切積極因素來實現體育產業的升級,培育體育產業發展的新動力,使其在國際體育領域競爭中處于有利地位。
二、供給側改革視角下我國體育產業發展的新空間
(一)“四個全面”戰略的提出,使體育產業制度創新成為可能
習近平總書記從我國社會發展的現狀出發,立足于改革開放的需要,提出了“四個全面”戰略,這為我國社會進步提供了理論支撐。為了落實四個全面戰略,必須推動制度改革,對體育產業來說也是如此。體育產業與其他產業相比,其具有公益性的特征,一方面是為了獲得利潤,但一方面也促進了體育事業的發展。這就要求我們在體育產業的發展中,必須平衡好兩者之間的關系,唯有這樣才能實現體育產業的健康發展。推動體育產業制度改革,就是要減少政府公權力的影響,對有關審批制度進行改革,從而在四個全面戰略的引導下,探尋我國體育產業發展的新空間,發揮其對國民經濟增長的積極作用。
(二)經濟新常態推動了體育產業結構調整
經濟全球化的不斷加深,在給我國經濟發展帶來便利的同時,也產生了一些問題,例如增速放緩。針對這一問題,習近平總書記在全面總結經濟發展規律的基礎上提出了經濟新常態這一觀念,對我國體育產業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根據相關實驗證明,在人均GDP達到5000美元的時候,人們普遍會選擇體育健身;當人均GDP達到8000美元的時候,體育產業的結構將會得到優化,并成為促進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而通過對我國體育產業發展現狀的研究,可以發現其主要以最基礎的制造業為主,較低的技術含量,使其難以擁有更大的市場,從而獲取更大的利潤。同時體育產業缺乏品牌意識與服務意識,體育服務行業在中國基本上沒有。經濟新常態,將推動體育產業結構調整,提高其在產業結構中的比例,從而進一步激起人們進行體育消費的欲望。另一方面,經濟新常態催生了體育服務行業,給生產及需求帶來新的變化,從而進一步提高全體國民的生活水平,促進他們積極參加體育活動,為我國體育競技水平的提高提供充足的高質量人才。
(三)“互聯網+”戰略將加快體育產業與其他產業的合作
互聯網作為21世紀最偉大的發明之一,給各行各業的發展都帶來了改變,從根本上改變了企業的生產方式。在世界互聯網大會上,我國提出要大力實施網絡強國戰略和互聯網+計劃,以推動經濟發展方式的轉型,加強產業間的交流合作。很顯然,這對于體育產業發揮自己的行業特點,加深與其他行業之間的融合,具有重要的意義。市場經濟要求需求與供給必須達到平衡,但目前我國體育產業無論是從產品上還是服務上都難以適應發展的需要。但是互聯網的出現構建了消費需求與供給之間的橋梁,為實現供給側改革提供了技術支持。隨著大量信息的不斷涌入,使得我國消費者對體育產業的需求呈現個性化、定制化的特點,這必然會對體育產業的生產結構、消費結構帶來改變。以互聯網+作為體育產業發展的新動力,從而加快與其他產業的合作步伐,從而實現共贏。
(四)“新城鎮化”戰略將進一步擴大對體育產品的需求量
我國高度重視城鎮化,并且反復強調城鎮化一定要以人民為本,不可為了追求城鎮化的速率,而對群眾的切身利益帶來損害。在未來的發展中,人口城鎮化將會進一步推動社會轉型,成為國家政策的影響因素,因此必然會影響體育產業的發展。新城鎮化更加重視人的作用,會加大對體育產品與服務的需求,拓寬體育產業的市場,給體育產業帶來大量潛在的消費者群體。根據國家的有關規定,到2020年城鎮化率要達到60%,這意味著至少要有1億左右的農業人口要在城鎮安家,從而導致消費需求劇增。同時人口的城鎮化也要求必須加快包括體育領域在內的公共服務體系的建設,從這個層面看,新城鎮化將會成為推動體育產業進一步發展的新動力。
三、供給側改革視角下體育產業發展的動力
(一)調動各種資源,進一步擴大體育產業的市場
我國體育產業的比重與發達國家相比還有較大的差距,大量的體育資源沒有運用到體育產業中,限制了體育市場的進一步拓展。因此政府要加強對體育產業的支持力度,提高政府的服務水平,同時要正確處理好與市場的關系。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主導作用,政府可以通過采取財政、稅收等手段對體育產業進行宏觀調控。只有充分發揮市場與政府的作用,才能確保體育產業的長遠發展。對現有的資源例如場地、設備等加以利用,同時調動其他資源,為體育產業的發展開拓更大的空間。體育產業作為第三產業,必須提高其服務的水平,對產業結構進行調整,生產技術含量較高的產品,并且提高其國際知名度,唯有這樣我們才能進一步提高體育產業的市場占有率,提高其在國際市場中的地位。
(二)推動教育改革,培養專業人才
人才在體育產業發展中起著決定性作用,只有源源不斷地為體育產業輸送高素質的人才,才能確保我國體育產業的發展更具健康性與持久性。由于傳統的教育理念的束縛,社會各界對體育人才的培養缺乏正確的認識,導致專業人才的數量難以適應體育產業建設的需要。中國有很多高校都開設了體育專業,而且也有一些體育專業院校。高校在開展體育教學時,必須根據體育產業發展的要求,對課程內容、課程設置、教學方式等進行改革,以發揮高校在人才培養中的重要作用。同時注重人才的引進,尤其是那些既懂體育產業特殊性,又懂得市場運營的人才,為體育人才開展工作提供良好的環境。國家有關部門必須加大資金支持力度,提高體育產業人才的工資水平與福利待遇,確保其在體育產業發展中無后顧之憂。
(三)促進體育產業的轉型,提高人民的消費欲望
在計劃經濟時代,體育是完全免費向公眾提供的,但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確立,體育的福利性被取代,體育產業應運而生。但是民眾的消費觀念并沒有隨著體育產業的興起而有所改變,其完全沒有意識到體育活動可以作為消費支出的一部分,因此導致我國人均體育消費難以與其他國家相比,這也不利于全體國民健康素質的提高。因此一方面要加強我國體育產業的建設,使其提供的產品與服務真正符合人民健身的需要,同時要轉變人們的消費觀念,使其認識到體育鍛煉的重要性,從而提高其體育產業的消費欲望。在這一過程中加強政府的引導作用,加強宣傳,從而為體育產業的升級提供良好的社會環境。
(四)積極推進體育產業與其他行業的融合
我們國家提出了健康中國的發展戰略,旨在提高公民參與體育活動的積極性,推動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的有機融合。我國體育產業已經進入了發展的黃金時期,想要為其提供更多的發展動力,就必須與其他行業合作,實現優勢互補。體育產業與旅游,文化科技等產業的融合,既為體育產業的發展帶來了更加廣闊的市場,使體育產業深入到社會的每一個角落,又吸收了其他產業發展的優秀經驗,以彌補其發展的不足。同時發展體育產業,必須注重吸收社會資本,當今社會資本在體育產業發展中所占的比例較小,一是因為體育產業的市場化程度較低,二是因為政府公權力對體育產業的干預過多。為改變這一現狀,為體育產業的發展提供更加雄厚的資金支持,必須逐步增加社會資本的比重,從而提高體育產業的服務質量與服務水平。
我國體育產業的發展,應嚴格按照供給側改革的要求,實現供給與需求的平衡。這就要求我們應對體育產業發展過程中出現的問題進行分析,提出行之有效的改革措施,以提高其市場化及國際化程度。我國體育產業的發展速度雖然很快,但群眾體育消費支出卻不高,因此我們必須積極探索體育產業發展的新動力,為其提供更大的發展空間。
參考文獻:
[1]劉亮,付志華,黎桂華.供給側改革視角下我國體育產業發展的新空間及動力培育[J].首都體育學院學報,2017,29(01):8-12.
[2]夏素文,劉瓊,唐文俊.供給側改革視角下我國體育產業發展的新空間及動力培育研究[J].銅陵學院學報,2017,16(05):23-25.
作者簡介:
石森(1989- ),男,漢族,河南焦作人,碩士,助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