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志興 尚文艷 趙鵬飛 徐麗娜 朱佳奇 張毅 崔旭 姜淑俠
摘 要:麻籽作為一種古老的栽培作物,果實既可油用、食用、保健,油渣又可飼用;果實、花及葉可藥用,莖皮纖維可造紙或紡線等。麻籽是一種多功能富集一身的特色油用保健經濟植物,隨著利用途徑的拓寬,油用麻籽發展前景廣闊。為滿足農戶對油用麻籽栽培技術的要求,現總結油用麻籽包括選地、整地施肥、播種、田間管理、病蟲害防治、收獲等栽培技術要點,以期為進一步推廣提供種植經驗。
關鍵詞:麻籽;多功能;特色;經濟植物;高產;栽培技術
中圖分類號:S35 文獻標識碼:A DOI:10.11974/nyyjs.20180732001
麻籽又稱火麻籽,是麻籽的果實。東北又叫線麻,也叫野麻、北麻。即是一種古老的栽培植物,也是一種油料植物,屬桑科麻籽屬一年生直立草本植物[1]。雌雄異株,雄株叫枲,開花不結子,稱“花麻”,雌株叫苴,授粉后能結子稱“子麻”[2]。原產錫金、不丹、印度和中亞細亞,現在中國大部分地區有零星栽培,幾乎是在地頭、田埂作為標志性植物進行種植。其莖皮纖維長而堅韌、耐腐蝕,是極具經濟價值的天然植物纖維,可用以織麻布或紡線,制繩索,編織漁網和造紙;果實含油量30%~35%,可榨油,成為“長壽油”[3],因麻籽油富含亞油酸和亞麻油酸,有排毒養顏、輸導血管等功效;同時,麻籽油是目前世界上唯一能溶于水的植物油,即是很好的食用油,又有很好的健康養生的作用,油渣可作飼料。果實大小似高粱粒,外殼為灰色,去殼后就是中醫稱“火麻仁”或“麻籽仁”入藥,性平,味甘,功能:潤腸,有輕度瀉下作用,主治大便燥結。花稱“麻勃”,主治惡風,經閉,健忘;果殼和苞片稱“麻蕡”,有毒,治勞傷,破積、散膿,多服令人發狂;葉含麻醉性樹脂可以配制麻醉劑[4]。麻籽喜溫暖濕潤氣候,對土壤要求不嚴,病蟲害少,是一種容易種植的麻用、油用、食用、保健、飼用、藥用價值富集一身的多功能特色經濟植物,使用量大,應用前景廣闊[5]。近年來,人們越來越重視麻籽油的食用與保健作用。通過近幾年的栽培,初步掌握油用麻籽的關鍵栽培技術,現將油用麻籽的高產栽培技術要點總結如下,為進一步推廣提供種植經驗,也為進一步利用提供充足的貨源。
1 特征特性及生長習性
1.1 特征特性
麻籽為一年生草本植物,高1~3m。莖直立,莖表面有縱溝,灰綠色,密被短柔毛,皮層富纖維,基部木質化。掌狀復葉互生或下部對生,全裂,邊緣具粗鋸齒,上面深綠色,微被粗毛,背面密被灰白色氈毛;葉柄細長;托葉線狀披針形。花單性,雌雄異株;雄花序為疏散的圓錐花序,頂生或腋生,花黃綠色,花絲細長,花藥大;雌花簇生于葉腋,綠黃色,雌蕊,子房圓球形,花柱呈二歧。瘦果為宿存黃褐色苞片所包,果皮堅脆,扁卵圓形,灰綠色,表面具細網狀紋。
1.2 生長習性
麻籽喜溫暖濕潤氣候,喜光、耐大氣干旱而不耐土壤干旱,生長期間不耐澇,對土壤的要求不嚴格,以土層深厚、保水保肥力強且土質疏松肥沃、含有機質,地下水位較低、排水良好的砂質或粘質土壤為宜。
2 麻籽栽培管理要點
2.1 選地
麻籽喜溫暖濕潤、通風、陽光充足的環境,盡量選擇地勢平坦、土層深厚、疏松肥沃、排灌良好的砂壤土或壤土的田塊為宜,忌選擇地勢低洼、土壤粘重的田塊。
2.2 整地施肥
秋季或播前人工清除根茬或機械滅茬,翻耕30cm以上,結合翻耕,施有機肥2000~2500kg/667m2,整細耙平,達到土壤細碎、無殘茬、無土塊的良好播種狀態。播種時,按行距,開溝施三元復合肥25~30kg/667m2。
2.3 播種
2.3.1 種子精選
精選種子是保證齊苗、壯苗的關鍵措施之一,播種用的種子,先經風選和篩選,除去雜草種子、癟籽、破碎粒、嫩籽等雜質,使種子清潔率達到95%以上,再挑選飽滿、千粒重高、大小均勻、色澤新鮮且發芽率高達85%以上的種子,方可作種用。
2.3.2 播種方法
麻籽可以采用條播、點播2種方式。因麻籽用途廣泛,以油用為主時,需要稀植,有效增加分枝數,提高籽粒產量,一般依據土壤肥力,按一定株距進行點播。
2.3.3 適期播種
麻籽種子能在1~3℃的低溫條件下發芽,其幼苗又有忍耐短暫低溫的能力,當日平均氣溫穩定通過5℃時播種。承德地區一般在4月上、中旬播種較適宜。
2.3.4 播種密度
當土壤肥沃,播種密度一般按行距80~75cm,條播或按株距50~55cm點播,667m2保苗數1500~1600株;若土壤肥力中等,播種密度一般按行距70~65cm,條播或按株距45~50cm點播,667m2保苗數2000~2100株;若土壤肥力瘠薄,播種密度一般按行距60~55cm,條播或按株距35~40cm點播,667m2保苗數3000~3100株。一般面積較小時,可采用人工播種,溝深4~5cm,條播或按規定株距點播3~4粒種子,因種子頂土力弱,宜淺覆土,一般覆土2~3cm,并及時鎮壓。當面積大時,采用機械播種,開溝、施肥、播種、覆土、鎮壓一次完成。
2.4 田間管理
2.4.1 補定間苗
出苗后,及時檢查出苗情況,在苗高5~8cm時,先進行補苗,再進行第1次間苗,按株距拔除弱小苗,留2~3株健壯幼苗;待苗高12~15cm時,進行定苗,按規定株距,留雌苗1株,每隔5株,留雌雄苗各1株(雄麻苗多為幼苗葉片尖窄,葉色淡綠、頂梢略尖;反之,雌麻苗多是葉片較寬,葉色深綠,頂梢大而平),若經驗不足,無法區分雌雄苗,在定苗時,按規定株距多留雙苗,在雄株現蕾時,適當拔除部分雄株,有效增加雌株數量,也能增加麻籽籽粒產量。
2.4.2 中耕除草
中耕是苗期的重要管理措施之一,具在松土除草、散濕增溫、促下控上,使幼苗主根深扎及早生快發側根的作用。一般中耕2次,結合定苗進行第1次中耕除草,10d后封行前進行第2次中耕除草,生育期間隨時拔除雜草。
2.4.3 追肥培土
結合第2次中耕,追施幼苗肥,在距離幼苗根部5~6cm處開溝追施或穴施尿素25~30kg/667m2;15~20d后進行第2次追肥,開溝追施或穴施三元復合肥15~25kg/667m2,然后適當培土;當苗高100cm左右時,進行第3次追施,開溝追施或穴施硫酸鉀15~20kg/667m2、三元復合肥15~25kg/667m2,然后起壟培土。
2.4.4 排灌水
麻籽生育期耗水量較大,尤其是現蕾至開花期間,耗水量達全生育期的50%,一般在苗期、封壟期、現蕾期、開花期各澆1次水,尤其花期干旱,澆1~2次水,可有效防落花。同時,麻籽生育期間不耐澇,麻田若積水2晝夜則會引起麻株死亡。因此,雨季若澇要及時排水防澇。
2.4.5 拔除雄株
油用麻籽的收獲產物是籽粒,因雄株只開花,不結籽粒,為增加籽粒產量,一般在雄株散粉結束后,及時拔除雄株,減少養分消耗,提高通風透光和肥水供給,有利提高籽粒產量。
2.5 病蟲害防治
麻籽植株的葉、根系排泄物有一種特殊氣味,一般病蟲不易侵害,很少發生病蟲害。偶有麻籽霜霉病、稈腐病、斑枯病及麻籽小食心蟲、天牛等病蟲害的發生。由于油用麻籽主要是食用和藥用,因此,防治原則是以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盡量利用農業、生物、物理等方法防治病蟲害,為預防病蟲發生,常采用輪作、增施有機肥、開溝排澇,清除田塊四周的雜草,有效抵抗病原菌的侵入和減少病蟲害的發生;原則不用或少用農藥防治,若必須使用,發病后及時選用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進行防治。
斑枯病發生初期,可用60%虎膠肥酸銅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或用65%代森鋅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或用14%絡氨銅水劑300倍液噴霧防治;霜霉病發生初期,可用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600倍液、或72%的杜邦克露、或68%的安克.錳鋅可濕性粉劑900~1000倍液噴霧防治;稈腐病發生初期,可用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600倍液、或80%噴克可濕性粉劑600倍液噴霧防治。發現麻籽小食心蟲可用50%亞胺硫磷乳油1500倍液噴霧防治;發現麻籽天牛,挖出燒掉麻根、麻桿;在成蟲盛發期清晨人工捕殺,或用50%馬拉硫磷乳油1500倍液噴霧防治。
2.6 收獲
當植株中下部葉片枯萎,籽粒成熟時,收獲全株,在備好的場地及時晾曬,干后打下果實,去凈雜質,曬干銷售籽粒、或榨油、或去皮藥用或入庫貯存。
參考文獻
[1]房郁妍.麻籽栽培技術研究[J].黑龍江農業科學,2010(6):38-40.
[2]李晶忠,譚維福,趙金,白楊.火麻仁栽培技術[J].新農業,2013(21):50-51.
[3]譚冠寧,李麗淑,唐榮華,王暉,湖泊.廣西油用火麻資源利用和高產栽培技術[J].作物雜志,2009(03):87-90.
[4]吳鳳霖,王立軍.麻籽栽培技術[J].農民致富之友,2007(11):14.
[5]吳發明.火麻仁種質資源初步研究[D].成都中醫藥大學,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