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水稻是非常重要的糧食作物,對于確保我國的糧食供應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要充分重視水稻的種植。在水稻實際的生長過程中,會受到外界病蟲害的影響,為了確保水稻的產量,就要采取有效的措施,避免水稻受到不良影響。在當前水稻病蟲害的防控過程中,為了降低對周圍環境和水稻的影響,就需要結合水稻生長的實際情況,采取有針對性的綠色防控技術,進而確保水稻的種植質量,對于從事相關工作的技術人員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關鍵詞:水稻;病蟲;綠色防控
中圖分類號:S435.11 文獻標識碼:A DOI:10.11974/nyyjs.20180732001
1 水稻病蟲害的現狀分析
中國是世界上第一大的水稻生產國和消費國,其中雜交水稻的大面積推廣為水稻產量的不斷提高提供了可靠的保障。湖南省的水稻種植面積和產量位居全國第1,對于全國的水稻產量具有十分重要的貢獻。但是在水稻實際的生長過程中,會受到多種不良因素的影響,進而導致其產量發生不同程度的降低,從而造成糧食的浪費。病蟲害對于水稻的正常生長具有十分嚴重的影響,當前比較常見的水稻病蟲種類高達30種之多,其中影響較大的主要有3蟲4病,即稻螟蟲、稻飛虱、稻縱卷葉螟、紋枯病、稻瘟病、稻曲病以及黑條矮縮病,具有分布范圍廣、爆發幾率高以及危害面積大等特點,對于水稻的產量具有決定性的影響。而且隨著近幾年的氣候異常,病蟲害的爆發也越來越頻繁,甚至造成部分地區水稻絕收。因此,為了改善水稻當前這種不利的現狀,就要對水稻的病蟲害進行系統全面的分析研究,并結合當地水稻種植的實際情況,采取有針對性的綠色防控技術,在確保水稻正常生長的過程中,盡量減低對生態環境所造成的不良影響,進而促進水稻病蟲害防控水平的不斷提高。
2 水稻病蟲綠色防控技術
2.1 生態調控技術
生態調控技術主要是指通過采取一系列生態措施,避免水稻的生長受到外界的不良影響,主要有選用優質的抗病品種、科學合理的進行種植以及翻耕灌深水滅蛹等,同時,還要將生物多向性調控和自然天敵保護利用有效的運用其中,進而從根本上提高水稻的抗病蟲害能力,從而有效避免病蟲害所帶來的危害,為水稻的健康成長提供可靠保障。例如,湖南省在稻瘟和稻曲病的綠色防控方面進行了深入的研究,研究出了優質的水稻品種,主要有早稻兩優287和湘早秈45號,晚稻品種主要為豐源優299和岳優712。結合當地的實際情況,通過將水稻抗病品種進行種植,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抵御外界病蟲害所造成的危害,進而為水稻的正常生長提供可靠的保障。
2.2 理化誘控技術
理化誘控技術是指在水稻病蟲害的防治過程中,通過科學合理的采用昆蟲性誘劑、殺蟲燈、誘蟲板等綠色防控技術,進而將對水稻病蟲害防治過程中的危害降低到最小,從而為水稻的正常生長提供可靠的保障。例如,在二化螟羽化的初期,將二化螟性引誘劑放置在合理的位置,在水稻的整個生長過程能夠將二化螟進行有效的吸引擊殺,對水稻害蟲二化螟的數量進行有效的控制,在水稻生長的末期將性引誘劑進行有效的回收,從而確保下一次的應用。在實際的操作過程中,根據水稻的種植面積設置一定數量的性引誘劑,通常是每534m2水稻設置1個性引誘位置,進而對該種植面積內的雄蛾數量進行有效的控制,確保其數量始終在一個較低的范圍,進而會導致水稻種植區的雌雄蛾比例嚴重失調,從而對蟲口密度進行有效的控制,將其控制在一個合理的范圍內,為水稻的正常生長提供可靠的保障。
2.3 生物防治技術
生物防治技術主要是指通過運用水稻害蟲的天敵,對水稻生長過程中出現的病蟲害進行有效的控制,進而避免病蟲害對水稻造成嚴重的影響。當前使用較廣泛的的生物防治技術主要有釋放稻螟赤眼蜂和稻鴨,進而對水稻內的害蟲數量進行有效的控制。其中稻螟赤眼蜂主要是對稻縱卷葉螟和二化螟進行有效的控制,將其種群數量控制在一個較小的范圍內,避免其對水稻的生長過程造成過多的干預。在水稻的生長過程中,當稻縱卷葉螟和二化螟逐漸進入爆發的高峰期,可以分3次釋放一定數量的稻螟赤眼蜂,確保種植面積上的稻螟赤眼蜂數量不得低于15萬只/hm2。稻鴨共育控蟲是在水稻種植后的7~9d進行科學合理的釋放,確保種植面積上的雛鴨數量介于75~150/hm2之間,直至水稻生長至孕穗期末,整個過程大約有50d。利用鴨子在稻田中穿梭覓食,可以捕食二化螟等害蟲,還能吃(踩)雜草,控制無效分蘗,增加土壤通透性,有效減輕病蟲害發生。
2.4 科學用藥技術
科學用藥是指在水稻病蟲害的防控過程中,通過選用高效、低毒、低殘留等環境友好型新型農藥,進而降低使用化學農藥對自然環境造成的危害,為水稻的正常生長提供一個可靠的保障。當前比較常用的新型農藥主要有氯蟲苯甲酰胺、吡蚜酮、毒死蜱、井岡蠟以及三環唑等,在保障良好病蟲防控的基礎上,又能夠將副作用降到合理的范圍內。同時,在使用新型農藥的過程中,結合水稻種植地的實際情況,對農藥進行輪換、交替以及混合混合使用的優化管理,在整個過程中還要加強對病蟲的抗藥性監測和治理,定期對病蟲進行抗藥性試驗,一旦發現病蟲的抗藥性正在逐漸提高,就要對農藥進行及時的更換,遵守農藥安全使用的間隔期。在使用新型農藥的過程中,還要對用量進行科學合理的控制,根據病蟲害的危害程度選用適宜濃度的新型農藥,進而將農藥對自然環境造成的危害控制在合理的范圍內。
2.5 無公害栽培技術
無公害栽培是指通過對水稻品種進行優選,在無公害的特定環境中,進行水稻的無公害栽培、施肥以及水稻病蟲防控等一系列水稻生產技術。在水稻品種的優選過程中,要充分關注水稻的高產、抗病蟲、抗逆以及生育期適中等幾項關鍵因素,進而確保選出最適宜當地種植的高質量水稻。自然環境對水稻的生長也具有十分重要的影響,無公害環境主要是指自然環境良好,無污染,并且具有良好可持續生產能力的生產區域,具體來說就是灌溉用水的pH要介于5.5~8.5之間,水中的汞含量不能高于0.001mg/L,鎘含量不能高于0.01mg/L,砷含量不能高于0.05mg/L,鉛含量不能高于0.1mg/L。水稻的無公害栽培主要是指選用科學合理的種植密度,對水稻單株和群體結構進行優化設置,采取有效的措施確保稻田適宜的溫光條件,進而為水稻的光合作用提供可靠保障,促進水稻中有機物質的有效積累,進而為水稻的高產提供可靠的保障。
2.6 綠色防控集成技術
綠色防控集成技術主要是將多種不同的綠色防控技術運用于水稻的種植過程中,進而將各種防控技術進行有機結合,形成協同作用,進而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各種防控技術的防控效果,促進水稻種植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的不斷提高。由于當前水稻病蟲害越來越復雜,僅僅依靠采取單一的綠色防控技術,很難對水稻的病蟲害進行有效的防控治理,因此,需要結合當地水稻病蟲害的實際情況,采取兩種以上的綠色防控技術,進而有效改善水稻的生長情況,為高產提供可靠的保障。
2.7 基因防控技術
基因防控技術是指通過運用基因工程為核心的現代生物技術,在水稻傳統的育種過程中增加分子育種,進而提高水稻育種的質量,從而培育出適應不同生長環境的高質量抗病水稻品種,為水稻的正常生長提供可靠的保障。當前通過基因工程已經研制出了多個優質的水稻品種,例如華恢1號、Bt汕優63等,并且已經通過了相關的安全驗證,獲得了轉基因生物的安全證書。
3 結語
水稻對于確保我國的糧食供應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因此,在其生長過程中,需要采取可靠的防控技術,為水稻高產提供可靠的保障。在傳統的水稻病蟲治理過程中,在對病蟲進行防控的同時,也會對水稻的品質和自然環境帶來不小的影響。為了改善水稻病蟲的治理情況,通過將綠色防控技術有效的運用于水稻病蟲的治理過程中,進而在確保良好治理效果的前提下,最大限度的降低其所造成的副作用,從而促進水稻病蟲防控水平的不斷提高。
參考文獻
[1]李芳.淺談城固縣水稻主要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J].基層農技推廣,2018(4):73-75.
[2]沈龐勇.青草沙原水過江管工程施工技術難點與控制措施[J].工程建設與環境保護,2015(2):115-121.
[3]吳峰,韋玉全,羅權,等.橫縣水稻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集成與示范[J].南方農業,2018(9):17-19.
[4]陳勤伍.宣城市水稻病蟲害綠色防控主要成效及經驗[J].安徽農學通報,2018(9):75-76.
[5]汪永安,劉建軍.舒城縣水稻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示范實踐與思考[J].安徽農學通報,2018(2):54-55.
[6]張明真.云霄縣水稻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J].農業與技術,2018(2):103.
作者簡介:卓慈利,男,土家族,湖南省慈利縣,本科,助理農藝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