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海濤 楊西勇 侯娜
摘要:目前,我國公共體育服務供給現狀不容樂觀,其中供給與需求矛盾不斷激化,且出現了嚴重的內部結構不合理與布局失衡發展等現象,急需采取有效對策加以應對。據此,本文主要針對咸陽市體育公共服務供給現狀與發展對策進行了深入探究。
關鍵詞:咸陽市;體育公共服務;供給現狀;發展對策
一、咸陽市體育公共服務供給現狀分析
(一)體育事業的經費增長,財政支出比重下降
就咸陽市公共體育事業的經費而言,其是有效衡量城市公共體育服務供給水平的一大主要指標。盡管相關政府在體育公共服務上,給予了一定的財力支持,但是,尚未構成完善的體育公共事業經費支出與財政規模間的自然增長機制,使得公共體育事業缺乏充足的供給能力,且與實際服務需求之間存在明顯差異。
(二)硬件設施設備有所增長,實際面積占有率明顯下降
就體育公共服務而言,具備完善的硬件設施設備是重要前提條件。我國體育場地建設與發展中,依舊存在注重外部配套占地面積,忽略自身綜合發展的不良現象。
(三)公共體育組織政府機構飽和,社會體育組織急需完善
體育公共服務組織就是從事大眾體育相關工作的管理機構與社會團隊,其是確保各項體育工作有序開展的重要保障。在發達國家,體育公共服務更加依賴的是社會體育組織,以此為載體運作和提供服務。
(四)指導服務需求明顯增加,但其承載能力卻相對不足
俱樂部,承擔公共體育服務指導的社會體育組織。就咸陽市體育俱樂部的各種形式而言,其定期開展的指導培訓次數與人數都已經達到了既定規模,其中體育俱樂部、健康俱樂部、其他俱樂部的培訓次數幾乎上萬。然而,目前體育俱樂部的指導服務規模開始不斷縮小,這主要是因為公益性的社會體育指導人員不充足,難以滿足居民的體育指導需求。
(五)國民體質監測服務站點大大縮減,覆蓋范圍需要進一步擴大
對于市民而言,最基礎的體育公共服務需求就是體質監測服務,對居民體質進行長期、穩定監測,全過程跟蹤居民的體質健康狀態,并進行適當干預,促使服務正常化,是確保居民體育公共服務需求得到滿足的重要基礎。
二、咸陽市體育公共服務供給的主要影響因素
(一)經濟社會發展水平
在咸陽市體育公共服務中,經濟較為發達的區域,在體育需求上越大,而經濟相對較差的區域,明顯體育需求較少。另外,在經濟發展比較快的區域,能夠全方位且及時接觸到更加詳細動態信息,以便于快速吸取。但是,在經濟落后區域,在體育信息接觸上,則相對較慢,以此對其體育發展造成了嚴重阻礙。
(二)生活方式與健康觀念
居民的生活方式直接影響著體育公共服務供給的運行,這主要是由于大部分居民受農業生產限制,生活方式相對保守,再加上自然因素的影響,其不可控性太大。同時,居民文化水平較低,思想觀念比較保守,在接觸體育動態信息時,缺乏及時性與主動性,從而直接阻礙了健康觀念的形成。對此,應切實依據咸陽市的生活方式與特色,具有針對性的、系統性的完善公共服務設施設備,以推動咸陽市的體育公共服務實現穩定發展。
(三)體育設施和體育人才
體育設施設備是舉辦運動項目的重要基礎,而組織和開展體育活動的關鍵在于人才。隨著咸陽市全民健身計劃的實施,部分居民開始提高了對體育公共服務的重視,并明確指出了具體需求,意識到體育活動是一項既能夠強身健體,又可以滿足精神需求的方式。所以,根據咸陽市體育公共服務要求,完善相關設施,引進人才是十分有必要的。
三、咸陽市體育公共服務供給的發展對策
(一)適當增加供給數量
1.適當調整相關政府部門在公共服務上的財政支持,充分考慮咸陽市的經濟水平、人口數量、受教育程度等各種情況,進行財政支出詳細劃分,并因地制宜,加大體育活動宣傳與推廣力度。另外,培養居民對設施設備的保護與責任意識,明確基層政府部門的維修職責,并及時處理已經損壞或有危險的設施。
2.在縱向財政轉移支付基礎上,實行橫向財政資金轉移。以咸陽市的發展情況,政府部門的財政能力相對有限,尚不滿足體育公共服務的需求。所以,應實行縱向與橫向相結合的財政資金轉移支付。同時,還應和省內發達地區加強溝通交流,針對咸陽市的具體狀況,尋找一些雙贏途徑。
(二)多元化供給方式方法
1.利用政府、市場、社會等各個方面有機結合的供給方式,推動咸陽市的體育發展。在政府機構的基礎上,引進市場與社會組織是非常有必要。
2.構建完善的溝通渠道,以利于政府可以實時了解居民需求,在提供了一定的設施、場地、器材后,更加滿足居民需求,從而獲得良好的體育公共服務供給效果。
(三)保證供給內容的針對性
1.體育活動形式
在體育活動供給內容中,活動形式非常重要,占據著中心位置,其需要嚴格按照民生與民享原則。即居民的生存與發展,以及社會主義進步與發展的成果給居民帶來的益處。
2.體育基礎設施
體育基礎設施主要包括籃球場與器材器械,需要根據咸陽市居民的興趣愛好,提供相應設備,以此為開展體育活動提供完善的條件。
3.信息服務供應
咸陽市相關政府部門在體育健身知識、方式方法、制度等方面已經獲得了一定效果,但是,培養全民體育意識是一項系統的、長期的工程,需要不斷擴展宣傳與推廣渠道,利用各種多媒體作為中介,加以全方位引導。
參考文獻:
[1]張麗娜.山西省農村體育公共服務供給現狀與對策研究[D].山西師范大學,2014.
[2]王鎮峰.重慶市體育公共服務供給現狀及對策研究[D].武漢體學院,2013.
作者簡介:
薛海濤(1979- ),男,陜西長安,碩士,副教授,研究方向:體育教學與訓練;
楊西勇(1962- ),男,陜西咸陽,本科,副教授,研究方向:體育教學與訓練;
侯娜(1980- ),女,陜西咸陽,碩士,副教授,研究方向:體育教學與訓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