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結合畜禽養殖污染整治的同時,建設大中型沼氣池,并建設沼氣集中供氣項目,做好了污染防治;滿足了周邊居民的生活用能和無償提供沼肥,為鄉村振興,建設生態宜居鄉村作出了應有的貢獻。該文以福建省營豐農牧有限公司和雙坪村、八里橋村為例,闡述了興建沼氣集中供氣工程、建設生態宜居鄉村的具體做法及效果與效益。
關鍵詞:集中供氣;鄉村振興;生態宜居
中圖分類號:S-0 文獻標識碼:A DOI:10.11974/nyyjs.20180732001
2018年全國兩會期間,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山東代表團審議時指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黨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重大歷史任務,是新時代做好“三農”工作的總抓手。
鄉村振興,生態宜居是關鍵。良好生態環境是農村最大優勢和寶貴財富,必須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推動鄉村自然資本加快增值,實現百姓富、生態美的統一。如何建設生態宜居鄉村,首先就得改善鄉村的居住環境,加強畜禽污染整治就是加強生態環境保護,是改善鄉村居住環境的一項重要工作。
泰寧作為一個依靠自然生態新興的旅游城市,對于生態保護工作一直都是走在前列,特別是在2014年對泰寧縣的畜禽養殖禁養區禁建區進行了重新的劃分后,嚴格按照紅線圖進行規劃,對在禁養區的養殖企業堅決進行拆除,對于禁建區內的養殖場嚴格限制規模,且需要進行養殖污染升級改造,如何升級改造,在需要進行污染治理的養殖場里建設大中型沼氣工程,采用“豬-沼-果(草、林、菜、茶)”能源生態形式,使養殖場的污水通過沼氣池進行處理,產出沼氣通過集中供氣工程供給周邊的村莊使用,同時沼液沼渣作為養料提供給村莊種植的果(草、林、菜、茶)園,對畜禽養殖污染防治、農業面源污染防治、化肥使用量零增長減量化、農藥使用量零增長減量化、農產品產地土壤污染防治等工作起到重要的作用,取得很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泰寧縣自2010年實施養殖小區和小型沼氣池項目以來,在全縣范圍內共興建小型沼氣池15個,實現集中供氣1010戶。下面重點以“大龍鄉雙坪村集中供氣點”及“杉城鎮八里橋村集中供氣點”為例,闡述了“沼氣集中供氣助力建設生態宜居鄉村”的成效。
1 大龍鄉雙坪村集中供氣點
1.1 養殖場情況
福建營豐農牧發展有限公司是一家規模較大的養殖公司,是泰寧縣主要的副食品生產基地之一。該公司位于泰寧縣大龍鄉雙坪村江坑,養殖場的北、西和東三面均為茶園,南面是農田及雜地,半徑2000m范圍內無居民區和其他動物養殖場,占地13.33hm2,日常存欄數約6000頭,年出欄11000頭。日產糞尿約30t,年產豬糞尿約1.09萬t,日產污水約120t,年產污水約4.38萬t,排污處理主要是靠異位發酵床及沼氣池。目前已建沼氣池共3個,約1200m3,產沼氣供雙坪村農戶和豬場工區使用。
1.2 項目村建設情況
大龍鄉雙坪村位于泰寧縣大龍鄉,全村共有180戶,9個村民小組,共有1200人,距鎮政府所在地12km,耕地面積181.73hm2,林地面積6400hm2,村民只能依靠種植水稻、煙葉、蔬菜,發展林業生產。
1.3 集中供氣情況
依托福建營豐農牧發展有限公司建設的3個沼氣池,容積合計1200m3,通過建設儲氣罐60m3并鋪設約2km的主管道和3.8km的入戶支管道,向全村180戶、養殖場15戶安裝沼氣,合計共安裝195戶,目前全村都用上沼氣。
1.4 管理情況
2013年,項目完成正常供氣后在縣農業局的幫扶下,雙坪村成立了沼氣管理協會,全村沼氣用戶全部加入協會并派出代表出任協會會長等職務,通過協會對集中供氣進行統一管理。 目前由協會派出專人參加省、市、縣沼氣物管員培訓,合格后上崗進行管護,對沼氣池及用戶進行管理和服務。項目完成前期,先不進行收費,由會員們免費使用半年,待全部運行正常后按照1元/ m3每月收取沼氣使用費,收取費用由協會統一管理,用于支出日常維護的工資及配件費。
2 杉城鎮八里橋村集中供氣點
2.1 養殖場情況
這個供氣點是由4家養殖場興建的沼氣池聯合供氣完成,養殖場位于杉城鎮八里橋村多士坑,4家養殖場合計存欄數約2500頭,年出欄商品豬約4500頭,日產糞尿約13t,年產豬糞尿約0.47萬t,日產污水約50t,年產污水約1.83萬t。目前已建沼氣池4個,約800m3,產沼氣供杉城鎮八里村村民使用。
2.2 項目村建設情況
八里橋村地處泰寧縣金溪東南側4km,東與東石村交界,南與下渠村接壤,北與王石村、勝二村相連,全村有2個自然村,7個村民小組,全村186戶,總人口813人,耕地面積84.7hm2,山林面積744.7hm2。
2.3 集中供氣情況
這個供氣點是典型的養殖場污染整治改造后的產物,養殖場位于八里橋村多士坑,屬于規劃內的禁建區,養殖規劃出臺后,就必須立即進行養殖污染整改且限制養殖規模不允許再進行養殖場擴建,養殖場采用“豬-沼-果(草、林、菜、茶)”能源生態型進行改造,興建沼氣池4個,容積合計800m3,通過建設儲氣罐50m3并鋪設約2.5km的主管道和4.2km的入戶支管道,向全村150戶、養殖場10戶安裝沼氣,合計共安裝160戶,目前全村都用上沼氣。
2.4 管理情況
2014年,八里橋村在雙坪村管理經驗上“用心”、“創新”做好沼氣管理工作。成立沼氣管理協會,統一模式,統一管理;組織培訓。協會在縣農業局的支持下每年都會對協會會員開展沼氣用戶安全使用培訓,培訓沼氣用戶435戶;專人管護。由協會派出專人參加省、市、縣沼氣物管員培訓,合格后上崗進行管護,對沼氣池及用戶進行管理和服務;有償使用機制。按照1元/ m3每月收取沼氣使用費,收取費用由協會統一管理,用于支出日常維護的工資及配件費。
3 運行效果
雖然沼氣會因為天氣寒冷而減少產氣量,但泰寧縣作為一個南方的城市,天氣冷的周期還是比較短的,因此實際上一年也就2個月左右無法正常供氣,基本上沒有什么太大的影響。2013年開始使用以來,在供氣期間,農戶用氣很正常,除了日常炊事外,許多農戶還安裝使用了沼氣熱水器、沼氣電飯煲、沼氣猛火爐等沼氣廚具,使用效果良好。
4 產生效益
4.1 新村效益
4.1.1 經濟效益
節約資金。村民使用沼氣目前按1元/ m3每月付費,每月每戶費用也在20元左右,村民每年可節約600元左右的燃料費,按2個村計共355戶計,年可節約村民支出21.3萬元;沼肥綜合利用。沼液沼渣富含N、P 、K營養成分和生命活性物質,可作為有機肥使用,也可利用沼液防治病蟲害。每年每戶節約化肥農藥開支500元左右。
4.1.2 生態效益
減少生態人為破壞。村民使用沼氣作為生活燃料,按每戶年均用薪柴3m3計算,年可少砍伐木材1065m3,相當于保護了23.7hm2的林地免遭砍伐,有效地保護森林資源,為生態環境的保護和發展作出積極的貢獻;減少農藥用量和污染。沼肥可代替部分化肥和農藥,從而減輕土壤的硝酸鹽污染和農藥殘留,減少了農藥的用量和污染;改良土壤環境質量。沼肥施于土壤,可去除有害的病菌和蟲卵,增加土壤的有機質含量,改善土壤的環境質量,有效地解決了濫施化肥的老難題,使土壤酸化、板結得以避免,土壤微生態環境得到保護;改善鄉村居住環境。以往沒有開展集中供氣工程,家家戶戶還是使用山上砍伐下來的木材,不僅堆放雜亂,影響環境衛生,還容易引發安全隱患,使用集中供氣項目后,雜亂堆放的木材漸漸不見了,還帶動起了村民對環境衛生的重視,經常打掃,實實在在地改善了鄉村的居住環境。
4.2 養殖場效益
4.2.1 社會效益
充分發揮了“氣庫”和“肥庫”的“兩庫”作用,不僅為解決了生產生活能源問題,而且還因送肥入田頭而有效地改進了農業用肥的方式、結構;由于采用了循環模式,充分利用養殖業污染物為種植業的生產肥料,使得種、養獲得雙贏發展;養殖業主基本上是免費或只是象征性地收取少量的供氣供肥費用,極大地改善了與周邊農民的緊張關系。
4.2.2 生態效益
建立大中型沼氣池,年可處理約6.21萬t的養殖污水,減輕了對環境的污染,若將沼液進一步綜合利用利用,則可基本達到零排放,也為生態農業發展打下基礎。
4.2.2.1 改善水環境
沼液與沼渣提供茶園及農田等種植面積施用,達到資源綜合利用。對季節性利用不完的沼液通過跌水氧化塘后,水質達到GB18596-2001標準后進行達標排放。
4.2.2.2 改善大氣質量
采用了地埋發酵裝置和消納循環體系,有效地消除了豬場臭味,使得周邊居民的居住生態環境得到了極大的改善。使用沼氣作為能源,由于畜禽糞便得到一定程度的處理,可大大減輕空氣中的惡臭;沼氣用戶使用沼氣代替部分煤,可減少向大氣中排放二氧化碳、煙塵和二氧化硫,為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作出貢獻。
4.2.3 基本實現達標排放
進行養殖污染整治,通過建設集中供氣項目,建設大中型沼氣池,日產的養殖污水全部進入沼氣池,消化了更多的養殖糞便和養殖污水,同時還可利用周邊2個村莊的大量土地消納沼液、沼渣,基本上可以實現達標排放和零排放。
5 結論
在規模養殖場周邊3~5km范圍內有村莊建設集中供氣項目,使得農村生態環境明顯好轉,改變以往“臟亂差”的面貌,農村人居環境明顯改善,促進美麗宜居鄉村建設扎實推進;沼氣、沼渣、沼液的綜合利用使得農民增收渠道進一步拓寬;加強了農業面源污染防治,對畜禽養殖污染防治、化肥使用量零增長減量化、農藥使用量零增長減量化、農產品產地土壤污染防治等工作起到重要的作用,同時也為鄉村振興,建設生態宜居鄉村作出重要的貢獻。
作者簡介:駱征凡(1984-),男,江西臨川人,本科,助理農藝師,研究方向:土肥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