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亞蘭 張衫衫
摘 要:肉羊的養殖因其投資少、見效快、收益高,近年來發展比較快。但是養殖戶卻未能意識到養殖與環境的重要關系,在山中大量飼養羊,導致環境惡化的現象時有發生。本文就肉羊的養殖技術與環保的協調發展進行討論。
關鍵詞:肉羊;養殖;環保
中圖分類號:S826 文獻標識碼:A DOI:10.11974/nyyjs.20180733091
肉羊養殖是山區人民發家致富的重要渠道之一,因其飼養方式簡單、收益見效快,所以飼養數量常常比較龐大。然而成群結隊的肉羊飼養結果是草場退化,山林面積逐漸減少。因此,肉羊的養殖技術與環保相結合,使其符合綠色可持續發展理念,注重養殖與自然和諧相處,意義非凡。
1 肉羊的養殖與環境的概述
隨著社會的發展,養生觀念的提高,越來越多的人追求綠色無污染的健康食物。因此,養殖業逐漸呈現回歸自然的狀態。但肉羊具有見效快、飼養便利的優勢被養殖戶所接受,但飼養技術不當,導致環境破壞,山林退化等問題。然而肉羊養殖對肉質也有很大的影響,散養更能增加羊的肌肉彈性,從而使羊肉更加鮮美。因羊生性好動,在天然草場中既有優質的草原又提供足夠的空間讓其運動,因此農戶常利用山區便利的條件進行散養。
羊的養殖與環境的關系錯綜復雜,辯證統一卻又互相矛盾。首先羊利用生態環境健康地生長發展,肉質鮮美,而環境又通過羊而改變,更新換代。然而由于羊生性好動,農戶未掌握正確的飼養方式導致羊對草地的掠奪性地破壞,草場退化,土質疏松,環境惡化。因此,羊的養殖與環境需要統籌對待,綜合發展,根據草場保持養羊數量,且保持在一定的水平線上才能健康穩定發展,一旦偏離航線便造成草場退化、環境惡化從而影響養羊業健康發展,周而復始循環發展。
2 羊的養殖與環保結合的策略
2.1 正確認識環境與羊養殖技術的關系
2.1.1 改善養殖觀念
只有從根基的轉變才能付諸行動,改變養殖模式。由國家政府部門下發相關制度命令,傳到省市部門加以修飾,最后在鄉村全面開展保護環境的措施,提高養殖戶環保意識。加強山區保護工作,實行復制山地環境的存在系統措施,實現可持續發展與循環使用的目的,使資源再利用。保護生態環境才能為羊提供健康的生長環境,確保生態資源的健康發展與循環利用。
2.1.2 環境保護辦法
在環境保護工作方面政府需要切實為農戶提供肉羊散養的科學養殖技術,也可以借鑒國外的成功案例,使環境保護呈縱向發展趨勢。提升養殖的科學性、合理性。通過人工種植草場,綠化土地,從而改變生態環境。
2.2 圈養散養相結合
2.2.1 圈養方式
2.2.1.1 羊舍建立
對羊舍的選址應選背風向陽,通常采取半封閉式,寬4~6m,高2~3m為宜,長度以羊的數量為基準。每只羊要有合理的空間,避免擁擠密閉不透風的現象。將羊舍內建立排水排糞便的溝渠,且溝渠需要由內向外傾斜設置,以便清掃羊舍時及時將污水排出并能夠實現實時通風保持干燥;對舍內規范設計,模擬散養的養殖方式。利用移動木欄將公羊與母羊分開,育肥羊與羔羊分開,將草架、飼槽與飲水槽設置在圈的外邊,在羊吃糧草的同時能夠充分活動,且草架設置高度為1m,預留15cm左右的采食縫隙。羊舍以外需設置一定范圍的活動區域,平時將羊趕出圈外活動,增加肌肉力量使肉質與散養基本無異。
2.2.1.2 飼草加工
需要種植優質草以滿足羊群對飼料的需求,夏季種草以甜高粱、墨西哥玉米、皇竹草、雜交蘇丹草為主要品種,冬季以黑麥草的冷寂牧草為主。同時可使用秸稈加工喂養,除有毒農作物外,其余秸稈均可作為原料,在加工前要保持秸稈干燥,無霉變發生現象,可利用粉碎機進行粉碎,若有禾木科植物需要將其與豆科植物分開以便后續工作的正常開展。粉碎后將1%左右的玉米粉添加進去并攪拌均勻,倒入30~40℃的溫水繼續攪拌,至握可成團、松可散開的狀態。適當添加酵母粉或秸稈發酵劑堆放至背風處,待酒香味飄出即發酵完成。
喂養時將食鹽、骨粉、玉米面、胡蘿卜等加入飼料中,循序漸進地進行喂養,待生態環境改善后將羊牽出實行散養方式。
2.2.2 散養方式
在圈養期間,人工改造生態環境,比如人工種植草場,綠化森林等工作的開展,致使生態環境逐漸恢復。此時將長勢較好的區域劃分出來,根據羊群數量圈出一定空間讓羊在規劃好的區域活動,避免大肆破壞生態環境的現象出現。對于長勢較弱的草地,建議養殖戶采取相應措施促進草地盡快恢復。散養的方式遵循輪換放養原則,杜絕在一個地方持續放養導致草地退化、沙化。
3 結論
合理控制羊的養殖與環境的關系便可以做到人與自然和諧共處,重視環境保護意識,保證生態平衡。養殖人員不僅需要摒棄傳統觀念也要創新養殖方式,比如圈養散養結合、人工育肥草場等。根據羊的養殖與環境現狀進行協調、分析幫助羊與環境和諧共處,共同發展。
參考文獻
[1]李清暉.當前畜牧養殖對生態環境的影響[J].中國畜禽種業,
2017,13(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