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仕均
摘 要:隨著人們對食品安全的重視,土雞開始受到人們的青睞。土雞的生態養殖具有較多的優勢,包括低投入成本、低技術門檻、所需設備簡單、生態報酬較高、肉蛋品質高等。山區有經濟林、豐富的林果和適合土雞生存的良好自然環境。本文主要介紹林下土雞的生態養殖技術和防疫措施,從而充分利用林下資源促進土雞生態養殖的發展,在提高養殖收益的同時為人們提供優質肉蛋。
關鍵詞:林下土雞;防疫措施;生態養殖
中圖分類號:S858.31 文獻標識碼:A DOI:10.11974/nyyjs.20180733104
土雞一般也叫做笨雞或草雞,主要是在果園、山野林間放養的肉雞。土雞的養殖生態化,其肉和蛋都是綠色食品,沒有被污染、具有豐富的營養價值,且肉質比較鮮美,價格較高。
1 土雞的養殖環境
在選擇土雞的放養地時需要注意,要選擇和主干道路、工礦區、農田和住宅區有一段距離的林地,林地的最佳郁密度是60%,最好要在80%以下[1]。林地樹種最好主要是落葉闊葉林,這種樹木夏季能為土雞遮陰,冬季落葉之后土雞能享受到充足陽光。林地的坡度最好在12~15℃之間。同時,林地環境要盡可能安靜,有潔凈的空氣,附近有清潔水源。為了方便土雞棲息,需要在放養林地的最高處尋找一塊向陽背風的平地,搭建一個坐北朝南的雞舍,或者也可以搭建一個塑料大棚。
在每667m2林地中,土雞的放養規模最好是50羽,一個雞群有2000羽,若雞群過大不方便管理,若雞群過小則獲得的效益偏低。在晚春至中秋時節適合放養,而到冬季時,蟲草量減少,氣溫過低,要停止放養,而需要適當增加喂食量。
2 林下土雞的生態養殖方法
在土雞生態養殖中,首要工作是選擇養殖的雛雞,要求雛雞具有較強的抗病能力。在土雞3~4周齡之前和普通育雛采取同樣做法,也就是在有較好保溫性的房間實施人工育雛,同時要備好加溫設施,在溫度較低時及時加溫。通常情況下,雛雞在1~2周齡時溫度要在26~28℃之間,之后就土雞生長情況慢慢降溫直到常溫。
在育雛室將雛雞人工養育到3周齡之后就能在山上放養,假如是在入冬或早春等溫度較低的時節,可以育雛到4、5周齡的時候再放養。在土雞剛被放養時候,還沒有養成自己到山上覓食的習慣,需要人為訓練。訓練小雞覓食通常要有2個人配合,1個人在前方吹哨同時拋灑飼料,小雞搶食,另1個人在雞群后方用樹枝驅趕小雞上山,一直到小雞都上山。在每天中午的時候需要在山上進行1次補食,以強化訓練,在傍晚的時候采取同一措施引導小雞回舍,在訓練大概10d后,雞群就形成了條件反射,能夠早上上山覓食,晚上自動會雞舍。
在將雛雞放養到山上大概2周后,雛雞大概5周齡的時候進入育成期的放養模式。在這時,土雞主要覓食山上蟲草,在晚上回雞舍之前只需要補喂少量的食物就可以了。在土雞8周齡的時候,通過增加補食量育肥,在土雞25周齡的時候就可以上市。
3 綜合防治土雞疫病的措施
土雞采取的是自然放養的生產方式,有較長時間都是在野外活動,并且有較大的活動范圍,會有較高的幾率接觸到細菌、病毒等。
做好防疫工作,依據土雞的生長日齡注射相應的防疫疫苗:1日齡——馬立克氏病的疫苗;7~10日齡——新城疫疫苗點眼或滴鼻;12日齡——傳染性的法氏囊病疫苗滴鼻或點眼;18日齡——禽流感疫苗;20日齡——新城疫疫苗,用2倍劑量沖水;25日齡——法氏囊病疫苗,也用2倍劑量沖水;30日齡——雞喉氣管炎的疫苗點眼,同時刺種雞痘疫苗;60日齡——新城疫疫苗肌注;90日齡——喉氣管炎的疫苗點眼;110日齡——刺種雞痘疫苗,肌注新城疫疫苗;120日齡——肌注禽流感疫苗。另外,為了有效防控腸道和呼吸道感染,可以在土雞的食物中摻雜一些中草藥拌料。
要定期驅蟲,預防疥螨、絳蟲、線蟲、球蟲等。驅蟲藥物一般常用的是阿維菌素、左旋咪唑、驅蛔靈、球寶等。從土雞2月齡的時候開始,隔2個月就是進行1次驅蟲。在喂服第1次驅蟲藥之后,在7~10d就要再喂1次。在土雞服用驅蟲藥的時候,最好空腹能達到較好的效果。土雞驅蟲之后,要將糞便和污物及時清除,同時要實施發酵處理。
要每天打掃、消毒土雞附近場地和棲息場所,每天刷洗食槽和水槽,在放養場的進出口要設置上消毒帶,并定期更換新的墊草料。在一批雞出欄后,要徹底清掃和消毒雞棚,并熏蒸盆槽、所用器具等,之后再放進新一批土雞。
為了保護土雞不被黃鼠狼傷害,可以在雞舍的附近區域下夾子來捕殺。夾子在晚上下,第2天清晨土雞沒出雞舍之前及時收回,以免傷到土雞。在秋冬季節,也要對鷹加以防范。在天氣較差的時候,比如下雨、大風等最好不要放養,而需要采取在雞舍飼養。為了確保土雞的質量,保障其沒有藥物殘留,不被污染等,可以將抗生素換成中草藥制劑。
4 結語
林下土雞生態養殖,不僅能養殖肉質鮮美的綠色肉雞,也能提高養殖效益。為此,應該在有條件的土雞養殖區推廣。
參考文獻
[1]徐開華,王猛,王文庶.淺談昌寧縣土雞林下生態養殖發展現狀及對策[J].畜禽業,2014(8):56-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