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桂霞
摘 要:馬鈴薯優質高效栽培技術從選地、選茬與整地,品種,播種,主要栽培技術,收獲與貯藏等方面闡述了馬鈴薯優質高效栽培技術,提供參考。
關鍵詞:馬鈴薯;優質高效;栽培技術
中圖分類號:S532 文獻標識碼:A DOI:10.11974/nyyjs.20180733106
1 選地、選茬與整地
1.1 選地
種植馬鈴薯的地塊要選擇3a內沒有種過馬鈴薯的土層深厚,土質肥沃,有深松基礎的偏酸性地塊。
1.2 選茬
以玉米、大豆等禾本科茬為好,前茬忌用茄子、辣椒等茄果類、葉菜類等地塊。施用過長殘效除草劑地塊嚴禁選用。
1.3 整地
秋季收獲后對選用的地塊,進行深松耙耢,及時整地。深松35~40cm,淺翻15~20cm,做成90cm寬大壟。
2 品種
2.1 品種選擇
根據不同用途和市場需求,選用高產、抗病、質佳的馬鈴薯專用品種。例如,鮮食薯品種:克新23、早大白、費烏瑞它、尤金、興佳2號、克新13、克新25、東農311、鑫科薯1號、東農312;高淀粉品種:克新22、東農310、克新26、克新27;薯條加工薯:克新17;薯片加工薯:大西洋、東農305、中龍薯1號。
2.2 種子處理
2.2.1 困種催芽
播種前15~20d,將二代以內合格脫毒種薯出窖,平鋪于溫度適宜的黑暗處,逐漸讓種薯充分見光,催壯芽。
2.2.2 切種
當芽長到0.5~1cm時,組織人員進行馬鈴薯切種。切種時把切刀用70%酒精或5%來蘇兒水消毒,并保證每塊種薯上有1~2個健壯芽眼。用機械播種時,薯塊重40~50g為宜。
2.2.3 拌種
按照種薯、百菌清、滑石粉100:0.1:1比例進行拌種,放置通風處1~2d,待創傷愈合即可播種。
3 播種
當地表土層溫度穩定通過7℃時,就可按鮮食早熟品種15~18cm;鮮食中晚熟品種18~20cm;加工用高淀粉品種20~22cm;薯條品種18~20cm;薯片品種15~18cm的株距進行播種。
機械播種用種量是120~150kg/667m2。
4 主要栽培技術
4.1 施肥
4.1.1 底肥
施用速效肥料,尿素、磷酸二銨、硫酸鉀的比例是3.4:1:3,施用量分別為10kg、3kg、9kg。同時,根據各地土壤鈣、鎂元素情況,對嚴重缺乏地塊,科學增施鈣肥、鎂肥,施石灰30~50kg/667m2、硫酸鎂0.5~0.75 kg/667m2。淀粉、全粉加工薯栽培適當增加鉀肥施用量,尿素、磷酸二銨、硫酸鉀的比例是3.4:1:3.4,施用量分別為10kg、3kg、10kg。
4.1.2 追肥
追肥以鉀為主,追施鉀肥5 kg/667m2。在塊莖形成期和膨大期,每間隔5~7d,葉面噴施0.5%尿素和0.3%磷酸二氫鉀,可適當添加微量元素。收獲前20d,封壟或開花后不再進行根際追肥。
4.2 中耕管理
為了提高地溫兼除草,可在出苗前淺耢1遍;幼芽頂土時進行1次深松、淺培土;苗出齊后及時鏟趟,提高地溫;發棵期進行第3遍鏟趟,高培土,促進塊莖膨大和多層結薯。
4.3 病蟲草害防治
4.3.1 蟲害防治
在播種前用40%辛硫磷乳油撒施在種薯旁邊,防治金針蟲、蠐螬等地下害蟲。苗期選用10%吡蟲啉可濕性粉劑,噴霧防治蚜蟲;選用2.5%氯氟氰菊酯乳油噴霧防治瓢蟲。
4.3.2 病害防治
防治馬鈴薯病害,首先要選擇抗病品種,并在播前嚴格淘汰病薯。防治晚疫病用70%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兌水每隔7~10d噴施1次,制種田可適當增加噴藥次數。馬鈴薯瘡痂病發病初期選用65%的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每間隔7~10d噴霧防治。對病毒性病害可通過選用脫毒種薯和淘汰病株的方法進行防治。
4.3.3 草害防治
苗前可用72%異丙草胺或70%嗪草酮等藥劑進行封閉滅草。苗后,用10%精喹禾靈乳油或24%烯草酮乳油等進行化學除草。
5 收獲與貯藏
5.1 收獲
馬鈴薯達到生理成熟時開始收獲,收獲前對馬鈴薯田進行割秧處理,并將莖葉清理出地塊,早熟品種8月下旬,中晚熟品種9月末10月初進行收獲。
5.2 窖貯
收獲后的馬鈴薯在陰涼通風處保管,要防止日曬、雨淋和凍害。馬鈴薯入窖后,敞開窖蓋進行通風,遇雨天或寒潮襲擊,可臨時關閉窖蓋,防止雨淋或受凍。入冬后,關閉窖蓋進行密閉保管,窖內溫度為4℃時可封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