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牛伊氏錐蟲病傳染性較強,若是未進行及時有效的防治,會給養殖者帶來重大的損失。因此,需要對牛伊氏錐蟲病基本情況進行有效分析,并結合其流行特質,采取必要的防治措施,為牛群營造出一個良好的環境,并做好消毒、隔離工作,提升牛群免疫系統,避免其受到牛伊氏錐蟲病的感染。
關鍵詞:牛伊氏錐蟲病;基本情況;防治對策
中圖分類號:S858.23 文獻標識碼:A DOI:10.11974/nyyjs.20180733129
當前,隨著我國畜牧業養殖規模的逐漸擴大,養牛業的占比也逐漸增加。為了確保養殖者的經濟效益,就需要對牛疫病防治提高重視度,特別是牛伊氏錐蟲病的預防及治療。該種病癥發病率、死亡率極高,不僅會導致養殖者經濟效益受到影響,且會對食品安全造成較大的影響,并影響到整個養殖業的健康發展[1]。所以,就需要對牛伊氏錐蟲病的發病原因、相關癥狀、流行學特征等進行分析,結合其特征,采取必要的防治對策,以提升養殖效益。
1 牛伊氏錐蟲病基本情況
1.1 病因分析
從伊氏錐蟲病的發病原因看,主要是由于伊氏錐蟲寄生于牛的造血器官、血液內導致。該種病癥在潛伏初期,伊氏錐蟲會迅速傾入到牛的內部器官內,并適應其內部機體環境,其抵抗外部環境的能力較強,不僅會導致牛的免疫系統受到侵襲,而且在該種病毒的迅速繁衍下,使得牛的造血器官受到破壞。直到潛伏中期,普通藥物已經難以有效殺滅該種病蟲,且部分死亡后的病蟲難以被直接分解并排出,并會產生大量有毒物質,對牛體的造血紅細胞造成直接威脅,從而致使系列臨床癥狀的發生。而牛感染伊氏錐蟲病,主要是由于雜草、飼料、飲用水中含有錐蟲。
1.2 臨床癥狀
牛伊式錐蟲病在發病之前,會有3~10d的潛伏期,而之后,牛會出現食欲減退、發熱等現象,其體溫甚至會達到41~42℃之間。觀察牛的眼睛,可發現其眼結膜存在充血、流淚等癥狀。而在病發中期,牛會出現厭食、體重減輕、四肢無力等現象。直至病發后期,牛會出現局部水腫、四肢無力、表皮潰爛及神經系統衰弱癥狀,并因消瘦而死亡。
1.3 流行特征
牛伊式錐蟲病有著極強的季節性,尤其在7—9月有著較高的發病率,一旦流行,便會出現較強感染性,傳播速度快、死亡率較高。所以,在病發季節就需要養殖者做好針對性的預防、隔離工作,以免牛群交叉感染。
2 牛伊氏錐蟲病防治對策
2.1 藥物防治
牛伊氏錐蟲病為牛疫中最為嚴重的病癥之一,有著極強的破壞性、傳染性,而為了避免該病癥的大肆蔓延,就需要在前期做好藥物預防管理,通過發揮藥物的強大作用,來確保養殖安全。注射用藥對于防治牛伊氏錐蟲病有著積極的作用,所以,在現階段養殖防治中,需要有效提升藥物注射預防質量。而相關部門、養殖者也需要對各環節提高重視度,包括藥物的選擇、保存、運輸及使用,以確保藥物的安全,從而起到防范、控制作用。
可結合病牛個體大小及病情嚴重程度、體質狀況等,使用4~6g/次的納加諾爾與生理鹽水混合后予以靜脈推注。同時,為增加牛體的免疫力,可適當使用安鈉咖注射液及VC注射液。另外,也可采用5%的500mL葡萄糖與5%的40mL維生素C,及10%的20mL安鈉咖,在充分混合后予以靜脈滴注,以增強牛的體質。在治療1d后,用3g拜耳205制成10%的溶液,在持續治療7d后改為皮下注射,其用量按每千克體重將3mg的抗錐靈制為10%的溶液予以治療。
此外,可用3mg/kg的硫酸甲基安錐賽用蒸餾水配制成10%的溶液予以皮下注射,1d/次,連用3~5次。當然,也可新胂凡納明10~15mg/kg,再用5%的葡萄糖制成10%的溶液靜注,每隔3d注射1次,連用3~5次。
2.2 加強檢疫
為了強化牛伊氏錐蟲病的防治效果,還需要加強疾病檢疫。在此過程中,就要求養殖者定期采集牛群血液進行檢測,對于存在感染伊氏錐蟲病的牛,要進行及時轉移、隔離,以免疫情大規模爆發。當然,除了養殖者自檢外,相關部門也需要所屬區域購入的牲畜、乳畜產品予以嚴格的檢疫,必要時采取相應的隔離檢驗制度,以實現該病癥的有效防治。
2.3 強化養殖管理
在養殖過程中,養殖者也要注意強化養殖管理,對牛舍進行定期的消毒、清潔,通過消毒來殺死有害病體,控制病原傳播。另外,對糞便要及時進行清理,并實施無害化處理,降低錐蟲等病蟲的入侵。同時,要對牛群的飼料、飲水、雜草等進行嚴格的質量檢查。對于已發生伊氏錐蟲病的病牛,要及時隔離、治療,避免疫情蔓延。
在畜牧業養殖中,養牛業占據著較大比重,而伊氏錐蟲病為牛群中最為常見的一種疾病,其傳染性極強,會對牛的免疫系統造成較大的影響,并致使其死亡。因此,為了提升養殖效益,就需要對其疾病情況進行分析,并提出相應的防治對策,確保養殖安全。
參考文獻
[1]張錫軍.牛伊氏錐蟲病的診治[J].養殖與飼料,2016(12):63-64.
作者簡介:吳芳(1981-),女,遼寧葫蘆島人,研究生,講師,研究方向:預防獸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