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冬梅
摘 要:生態環境的建設在人類社會生活中日益重要,植樹造林,退耕還林和生態重建是維護生態平衡的重要手段,這關系到人類的生活與未來。隨著國家可持續發展目標的提出,造林綠化,改善環境成為國家時代的課題,維護生態環境,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則具有重要意義。本文就造林綠化后的林業技術工作進行探討,旨在為相關人員提供參考與借鑒,以此提升造林綠化效果,促進林業健康發展。
關鍵詞:造林綠化;生態平衡;林木治理
中圖分類號:S732 文獻標識碼:A DOI:10.11974/nyyjs.20180733155
人類社會發展需要以尊重自然環境為前提,自然環境與人類的生活息息相關,自然造就了人類社會,為人類社會的發展提供便利條件。人類維護環境,治理環境,使人類的發展與生態環境的保護達到平衡,將造林綠化的工作落到實處同時確保森林覆蓋率逐年增長。
1 我國植被林業發展狀況
森林可增加空氣濕度,減少噪音,降低夏季氣溫,有明顯的防風防菌作用。森林資源不可或缺,雖然近幾年來世界森林資源面積逐年減少,但中國林業發展卻逐年呈上升趨勢,有賴于國家政策的轉型。我國的生態一直在好轉,森林覆蓋率一直上升,林業工作得到國家政策與人民的一致支持。在最初的幾年中,由于社會發展的需要與人類生活欲望的趨勢,森林亂砍亂伐,燒荒毀林的現象層出不窮,而社會發展思想轉型后,人類退耕還林,還綠色與自然,人類與自然和諧相處。青山綠水就是金山銀山,這就是當今的生態環境現狀。環境治理得到重視,我國森林面積不斷擴大。國家林業局2017年宣布,我國森林面積達到1.75億hm2,森林覆蓋率為18.21%,人工林面積居世界首位。由此可見,造林綠化的顯著成效,生態環境建設,林業技術發展仍有向上發展的前景與機遇。
2 造林綠化取得成果后的工作
由于國家政策的支持與我國林業的發展,造林綠化取得成效。而此時此刻應當做好林業植被的養護培育,確保植被能健康成長。植樹造林,退耕綠化是有著深遠意義的工作,絕非簡單地的為了裝點城市、建造風景,而是為了自然生態與人類之間能達到彼此的平衡點,治理環境,擴大森林覆蓋率,同樣也是為了更好地發展經濟,造福子孫后代。將林地資源合理地利用起來,加強植被養護措施,規劃園林,使其既能達到防風防沙濕潤空氣,起到減少噪音的作用,又能達到綠植美觀城市環境的效果。植被養護工作會比造林綠化更為艱辛困難,植被覆蓋綠化只是工作的初步,如何合理優化育植才是重點難點。
2.1 養護森林,提高質量
林業發展經過長期艱苦的過程,我國全面實施森林質量精準提升工程,著力于提高森林質量與效益,充分發揮森林多功能性,構建健康穩定優質高效的森林生態系統。森林植被的本身需要一個良好養護的過程,植被生長也需要有平衡的環境制約,對生長環境有利的次生群落應予以保護,提高植被的質量,合理種植植被,優化生長空間,從而達到林木產品要求,及時調節種植結構,多元化種植,防蟲防害,有效控制林種單一現象。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12次會議專題研究森林生態安全問題時強調:要著力提高森林質量,堅持保護優先、自然修復為主,堅持數量質量并重、質量優先,堅持封山育林、人工造林并舉。加速提升森林整體質量,我國人工林樹種單一,純林多,混交林少,森林質量其實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因此,森林質量有極大的提升空間。
2.2 加強經營森林
植被有其自身的生長規律,培育植被就要遵循相應的規律,充分考慮其特點,利用科學的方法撫育間伐,合理補植,促進自然更新的措施,調整林間組成,有效處理森林過疏過密過純等一系列問題。采取多功能經營理念,協調林種分配。自然因素影響巨大,水分、土壤、溫度都會制約植物發展過程,土壤長時間失去養分,水分過少過多,溫度是否適宜,土壤層次結構,以及病蟲害的發生。生態環境其實極其脆弱,因此加強經營森林,科學采取措施,有效防治是必要的。
3 新型技術強化林業建設
隨著中國科學技術的發展,技術革新也推動各行各業的發展運行。國與國之間的物質資源較量也逐漸變為科學技術之間的比拼,高新技術推動我國林業的發展。現如今,科學技術不斷更新,穩定的技術發展帶動林業快速發展。由于科學技術的廣泛應用,林業優化良種,有效抵抗病蟲災害,提高了植被成活率。因此,當今林業茁壯發展與科學技術密不可分,科學技術廣泛應用于林業。但是,一些技術缺少記錄與實際的經驗,未能給林業以正面積極的影響,科學技術作用于林業仍需要不斷實踐探索。所以,如何采取科學有效的技術,如何與林業發展環節相適應成為工作的重難點。
4 結語
生態環境建設順應當今社會發展潮流,造林綠化,退耕還林是和諧自然與人類的美好舉措。人類順應自然,自然回護人類,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森林生態系統是陸地生態系統的主體,是聯系環境與人類生活的紐帶,在改善生態環境、維護生態平衡,實現可持續發展中有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