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玉蓮
摘 要:林業是人類賴以生存的重要條件,這一資源對我國經濟的發展也有著重要的影響,但隨著亂砍亂伐等現象的不斷發生,導致水土流失嚴重、氣候不穩定、空氣質量大大降低,嚴重影響了我國的生態環境。本文將結合實際情況,分析造林綠化對生態發展的意義。
關鍵詞:造林綠化;生態發展;重要意義;實施方案
中圖分類號:S725 文獻標識碼:A DOI:10.11974/nyyjs.20180733156
造林綠化是林業發展中的首要目標,通過加強造林綠化,促進生態平衡,同時,大力開展林業種植,可以改善環境、凈化空氣、預防水土流失,對推動社會經濟發展有重要意義,所以,造林綠化建設刻不容緩。
1 造林綠化對生態發展的意義
1.1 改善空氣質量
隨著我國經濟快速發展,人們的居住模式漸漸呈現出了城市化的特點,而城市化帶動工業化,隨著工業化的迅速發展,導致了空氣質量逐漸變差,嚴重影響了人們的身體健康,而造林綠化對空氣污染起到明顯的改善作用,植物通過光合作用吸入二氧化碳呼出氧氣的方式,從根本上改變空氣 中的氣體結構,吸附空氣中的塵埃,從而達到凈化空氣的效果,給人們提供一個良好的生活環境。
1.2 防治水土流失
在地球上,土壤和水是人們賴以生存的基本條件,人們對水土資源的不合理利用和過度開發業導致土質稀松、水土流失嚴重。據有關資料記載,20世紀90年代末,我國水土流失面積達356萬km2,其中水蝕面積165萬km2,風蝕面積191萬km2。為此,我國頒布的《水土保護法》中鄭重說明了造林綠化對預防水土流失的重要性,在具有植被覆蓋的地面中,1hm2林地可儲存3000m3的水,有效控制土壤中的水分流失,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土質。
1.3 控制全球變暖
經濟的發展推動了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隨著用電設備增多、機動車的不斷增加和工業化發展的迅速,導致人為因子如CO2、CH4、NO2、O3等和其他微量氣體濃度持續加重,使全球溫度上升趨勢明顯,從而增加了心血管和呼吸道疾病的發生,嚴重影響了人們的身心健康。因此,控制全球變暖成為全世界人們的呼聲。加強綠化是解決全球變暖問題的有效途徑,林地可以起到凈化空氣、調節氣候的作用。研究發現,植物可將空氣中的CO轉化成碳化合物,從而形成具有經濟效益的可用材料。
1.4 防風固沙
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們對利益的追求越來越大,忽略了對生態環境的保護,致使樹木嚴重遭到破壞,水土流失面積不斷增加。現我國局部地區已形成沙漠化,風沙災害不斷加劇,為防止風沙災害進一步發展,采取造林綠化是一項重要的措施,俗話說:“山上植物多,賽過修水庫,有雨它能吞,無雨它能吐”。由此可見,增加植樹造林是預防風沙災害、緩解土地沙漠化的有效措施,有利于改善地球自然環境。
2 造林綠化的實施方案
2.1 植樹造林的養護與管理
為確保我國的生態平衡、保護我國的生態環境,必須加強對植物種植技術的研發與利用,并要提高造林質量。相關人員和單位要有一定的栽培技術,科學的栽培技術是造林的基礎保證,同時再對水培、壓條、和體胚等關鍵環節技術進一步優化,從而使樹木的成活率普遍提高。在種植期間,若出現病蟲害等現象應選用物理或者化學方法進行除害,使樹木生長過程中不受病蟲的侵害。為了促進樹木的生長,應當對樹木進行合理的施肥,施肥的頻率及多少取決于樹木的品種和樹齡及土壤情況。對于樹齡低和土壤養分不足的樹木,應增加施肥次數及量數,將肥料施撒在樹木根部的土壤中,以此充分發揮肥料的作用,使樹木從土壤中吸收肥料的養分,不可對植物直接進行施肥,以免燒傷樹干。林業的長期生存離不開相應的管理人員,上級單位應對所管轄的森林進行明確的人員分工,制定人員崗位職責,將林業與責任人掛鉤,對林業發展造成損失的人員應加大處罰力度,追究其相關責任,從而提高管理人員對林業的責任意識。
2.2 加大森林資源培育的意識
我國的森林面積小于世界平均森林的面積比,為了發展我國的森林綠化,國家早早提倡“封山育林、退耕還林”的政策,旨在改善我國的生態環境。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們對林產品的需求量逐漸增加,因此,森林培育產生了3大效益: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效益的增加促使人們對森林的培育技術也不斷提高,通過培育森林資源來建設生態環境,改善生態平衡,良好的生態環境有利于樹木的繁殖和人們的生存。
2.3 加大政府支持力度
只有在政府的支持下,造林綠化才可順利有效的進行,結合國家對林業的相關法律法規,對造林綠化有計劃的進行。目前,公益林業和商品林業是我國的主要林業方式,其中商品林業面向市場,可增加收益、提高林地的生產力,是主要林業發展方向。此外,政府應加大對林業的補貼,積極提出優惠政策,以此促進林業的快速發展。
3 結論
林業是我國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林業的發展離不開森林資源的持續,植樹造林可確保森林資源的持續發展,對改善生態環境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我國應大力發展造林綠化工作,只有提高森林質量,才能使社會穩定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