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慧嬋
摘 要:在水土流失治理方面,林業技術措施為重要的治理策略。結合黑龍江省木蘭縣林業局太平種子林林場的實踐工作經驗,本文在水土流失治理中林業技術措施的作用展開了分析,并對水流調節林、分水嶺防風林、溝邊防蝕林等林業技術措施在水土流失治理當中的運用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水土流失治理;水流調節林;分水嶺防風林;溝邊防蝕林
中圖分類號:S-0 文獻標識碼:A DOI:10.11974/nyyjs.20180733157
水土流失問題的發生,不僅會導致自然環境受到破壞,還將導致河道泥沙大量堆積,降低水利工程利用效率,并使耕地表層土壤厚度減少,造成大量農田被破壞,從而影響到人類的生產、生活。運用林業技術措施,則能通過林木種植實現水土流失問題的有效治理,使人類居住環境得到改善。因此,還應加強對林業技術措施在水土流失治理當中的運用問題研究,從而更好地開展水土流失治理工作。
1 水土流失治理中林業技術措施的作用
在水土流失治理工作中,運用林業技術措施,可以通過種植林木加強對水土資源的保護。林木在種植后,其根系將不斷深入土壤,對土壤中的水資源進行充分吸收,從而避免土壤中水資源流失。而林木的根系覆蓋范圍較廣,能夠使周圍土壤得到有效固結,所以能夠避免水土流失。此外,通過植樹造林,可以完成小型生態系統建立,為周圍生物和植物提供較好的生存環境。在林木生長階段,可以對空氣中二氧化碳進行吸收,并釋放氧氣,使周圍氣候得到調節,進而使生態系統得到較好的維護。
2 林業技術措施在水土流失治理當中的運用
2.1 水流調節林業技術的運用
在水流調節方面,運用林業技術措施需完成水流調節林的營造。在實際工作中,需選取坡耕地斜坡位置進行植樹造林,從而利用林木降低斜坡位置地表的徑流速度,達到防治水土流失問題的目的。林木可以使地表徑流得到分散,確保土壤對雨水進行充分吸收。面對暴雨和坡地上方明水,林木可以發揮阻截作用,確保斜坡上的水土得到保護。在具體運用該技術時,需在坡地中央進行林木種植,以達到充分吸水的目的。采取該種措施,可將地表徑流完全轉化為地下水。在種植的過程中,應避免林帶過寬,造成過多農耕土地被占用,同時也需要避免林帶過窄,以確保水土防治效果。通常情況下,需將林帶寬度設置為8m,而水流調節林寬度約為林帶寬的3倍,即24m。在林木種植時,為確保林帶結構合理,應選擇具有深根性的喬灌木進行混交種植,以營造復層林,使水分得到最大程度的吸收和調節。而通過深耕和橫坡耕種,可以使地表徑流率降低30%。
2.2 分水嶺防風林業技術的運用
在水土治理方面,想要避免地表徑流對土壤進行侵蝕,還要從地表徑流起點開始水土侵蝕的防治。所以,還要在分水嶺位置完成林木種植,以便對地表徑流進行有效控制。但在分水嶺位置,存在晝夜溫差大、風大、地勢高等特點,為確保林木能夠得到有效防護,還要沿著分水嶺完成防風林的構建。針對分水嶺的嶺脊位置,如果土地面積相對寬闊,地勢平坦,土地多為農田,水土流失現象并不嚴重,但容易受風寒、霜凍等惡劣氣候的影響,所以應完成防護林的構建。結合農田種植需要,還要種植透風結構的林帶,以確保農作物擁有良好的生長環境。針對土地面積狹小的位置,還要沿著嶺脊完成防護林帶的構建,并結合嶺脊寬選擇適合的林木種植寬度,確保防護林能夠充分發揮防護效果,以實現對水土流失問題的有效治理。
2.3 溝邊防蝕林業技術的運用
在水土流失治理方面,通常需要在調節林下部完成溝邊防蝕林的種植,以便對經過調節林的地表徑流進行攔截,通過過濾淤泥避免溝壑加大加深。在實際進行溝邊防蝕林營造時,還要分別在溝頭、溝坡和溝底位置完成溝邊防蝕林的營造。在溝頭位置,需進行耐蝕性樹木的種植,完成喬灌混交林或灌木林的營造。而林木位置應在溝頭進水路上方,與水流方向保持橫對,以便對進入溝壑的徑流進行有效攔截。采取該種措施,可以使溝頭進水路的徑流速度得到減慢,所以能夠將由上方留下的淤泥過濾下來,減小徑流給溝壑帶來的沖擊力度,有效防治水土流失。在溝坡位置進行防蝕林種植,需在有雜草覆蓋或地勢相對平緩的土質溝坡上進行林木種植,以免溝坡因遭受侵蝕而持續擴大。針對堆塌已經停止的溝坡,應完成大苗、埋干或插條的栽種,以利用防護林避免侵蝕溝不斷擴大。在溝底位置,為避免溝壑中的泥沙隨著地表徑流進入河道,造成河道淤塞,還要通過營造防護林進行泥沙攔截。在溝底地表徑流相對小的位置,需要進行柳樹的栽種。而每棵柳樹之間應保持30~50cm的距離,每柵保持5~10行,在每隔5~10m的橫街溝底進行防護林構建。采取該種措施,不僅可以使河道淤塞情況得到減輕,也能使河道周圍濕地面積得到擴大,進而使河道得到擴充。
3 結論
通過分析可以發現,水土流失治理工作為長期工作,需要林業部門對水流調節林、分水嶺防風林、溝邊防蝕林等林業技術措施進行充分運用,以達到有效治理的目標。而在實際運用這些技術時,還要結合實際地形狀況和農耕需求進行林木科學種植,以確保水土流失問題能夠得到合理的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