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美平
摘 要:在一般情況下,對綠化苗木進行移栽大部分都會選擇在秋季落葉以后或者是春季剛剛萌芽的時期進行,因為這2個季節移栽的苗木基本上都屬于睡眠階段,很容易存活下來。但是隨著城市建設的需要,要求必須要在夏季對苗木進行移栽,為了能夠滿足苗木在夏季的移栽,很多工作人員通過多次的實踐研究發現,在夏季對苗木進行移栽需要一定的移栽技術,才能夠保證在夏季移栽后的存活率,從而滿足夏季綠化苗木的移栽技術的各方面的需要。
關鍵詞:綠化;苗木夏季移栽;移栽技術;技術要點
中圖分類號:S723.3 文獻標識碼:A DOI:10.11974/nyyjs.20180733179
隨著城市的發展,在實際的現代生活中經常會舉辦一些比較大型的活動,因此進行綠化工作是必不可少的,綠化建設又或者是園區的落實都需要進行苗木的移栽,而且是大量成批的苗木的移栽,由于夏季進行苗木的移栽的存活率狠低,需要利用有效的移栽技術才能夠保證苗木的存活率,因此,本文主要對夏季綠化苗木移栽的技術要點進行了研究與分析,以滿足夏季苗木移栽的各種要求。
1 合理挖設溝穴
在挖設種植溝穴的時候應該按照不同種類的苗木進行不同的苗木移栽要求對溝穴進行挖設。挖設的溝穴一般都是長方形或者是圓桶形狀,在挖設過程中一定不能挖成鍋底形,不然會在暴雨天氣出現倒狀,溝穴的深度一般都是根據苗木的大小和土壤質量的好壞而決定的,在挖設溝穴的過程中,挖出的土應該分層堆放,根據苗木的種類不同挖設的溝穴也是不同的,其中落葉喬木類的溝穴的深度大小應該根據它的胸徑的大小,之后挖設直徑為40~100cm左右的溝穴進行栽培,也可以根據土質和疏松程度來進行適當的調整,溝穴的深度不能夠小于50cm;落葉灌木叢類的植物的溝穴的直徑可以根據植株的高度、冠幅和根盤大小而決定,通常會比土球的直徑大5~20cm,對于土質較差和土質不夠疏松的地區可以適當的調節溝穴的直徑和深度;攀援類植物通常的溝穴的直徑在40~50cm左右,深度也在40~50cm左右,長度主是根據苗木的實際高度而決定,在移栽過程中一定要保證溝穴的寬度要比苗木的實際直徑大出10~15cm,對于植株較小的苗木可以對溝穴的范圍進行適當的調整[1]。
2 做好苗木的修剪工作
對苗木的修剪主要需要根據苗木種類的不同而進行不同的修剪工作。對于落葉喬木這種主導枝的樹種,例如楊樹、銀杏類的等,都需要將苗木的側枝進行修剪,修剪在15~30cm,不需要對主枝進行任何修剪。然而對于沒有主枝的苗木種類,例如刺槐、國槐和泡桐等此類的苗木種類,一般使用的修剪方式是從地面以上的2.5~3cm的位置進行截桿,這樣能夠促使分枝的順利的生長。對于常綠的苗木來說,進行修剪時可以基本上讓苗木保留原有骨干就可以,剩余的枝條盡量修剪,特別是當年新生長出來的嫩芽,可以將這些新生長出來的嫩芽剪短或者是去掉,這樣能夠有效的防止剛生長出來的嫩枝因枯萎而消耗了很多苗木本身的水分,影響苗木健康的生長;對于攀援的苗木種類來說進行修剪的時候,大型種類應當在離地面以上的2.5~3cm處截桿,葡萄應該保留主導枝,側枝留3~4芽即可,小型的種類可以適當的剪短苗木的枝干,但是最短不能短于40cm。對于落葉樹種的苗木應該在起苗后及時進行修剪,從而有效的降低了苗木水分的消耗,例如紅楓、紫薇等苗木,這種類型的苗木進行修剪需要對苗木的樹葉直接進行事先的摘除,這樣能夠和減少對根系損傷,防止吸收水分的能力下降。
3 適時起苗
需要對苗圃進行詳細的檢查至起苗的前一天,如果在對苗圃進行檢查時發現苗圃的土壤比較缺水就應該及時進行澆灌,提高苗木的質量,起苗時可以選擇在早間或者是晚間也可以是陰天,選擇這種天氣的原因是因為在這樣的天氣和環境下起苗,可以保證能夠有充足的水分。在起苗時盡量讓苗的根部有較大的土球包裹在上面,夏季苗木移栽時包裹的土球要比春秋季節包裹的土球要多,盡量減少和避免因為環境的因素而給苗木的生長帶來的影響。在起苗之后,應立刻用濕草將土球進行覆蓋又或者是包裹起來放在陰涼的地方,也可以在遮陽網下放置一段時間,盡量避免陽光的直射。在起苗過程中,應該將胸徑為3~10cm的苗木和8~9cm的苗木將側根切斷,然后在側根的40~50cm的位置切斷主根,將苗木傾斜的種植在地面上。在對苗木進行運輸的時候應該將苗木的根部發放在車的前槽的位置,樹干可以輕度向后方傾斜,保持濕潤,在苗木的移栽期間最好是縮短運輸環節,保證裝載的空間足夠松散,有效的保持濕度和溫度。
4 結語
綠化苗木夏季移栽的存活率是非常低的,因此要保證苗木的存活率就應該在移栽的過程中利用移栽技術的要點進行苗木的移栽。通過各種有效的移栽技術,各種防護措施,提高苗木在移栽后的存活率,滿足日常需求,根據現如今城市綠化的各方面要求,滿足城市的綠化建設,就需要我們加大力度重視夏季苗木的移栽技術要點的研究與使用。
參考文獻
[1]王韌.大規格銀杏苗木移栽技術及夏季養護措施[J].農技服務,2012,21(3):3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