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秀紅
摘 要:沙拐棗是我國荒漠以及半荒漠地區較為常見且典型的植物,具有防風固沙的作用。正因如此,我國自從20世紀70年代以來就不斷地在新疆、寧夏等地區引進沙拐棗這一植物,同時還對其進行了無灌溉直播造林防沙試驗。本文對沙拐棗無灌溉直播造林試防沙經驗進行了相關概述。
關鍵詞:沙拐棗;無灌溉直播造林;試防沙經驗
中圖分類號:S793.1 文獻標識碼:A DOI:10.11974/nyyjs.20180733184
沙拐棗在沙漠戈壁當中有著十分顯著的作用,不僅能夠防風固沙,還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沙漠戈壁氣候。沙拐棗最顯著的特征體現在:材質較為堅硬、含水量較低以及產量較大。如果能夠使用無灌溉直播造林方式灌溉種植,其在第2、3年就能達到較高的產量,也正因為如此,有越來越多的人開始研究沙拐棗無灌溉直播造林試防沙經驗工作,本文也對此進行了分析,以期能夠更好地發揮出沙拐棗在我國新疆地區的價值。
1 沙拐棗形態以及特定的生長環境
沙拐棗本身屬于灌木叢植物,高度則是在1~5m左右,具備較多的枝條,而且枝條都是彎曲了的,在彎曲處生長的綠色嫩枝則具備較為良好的光合作用,冬天時候會脫落,在脫落了棗葉就會開始慢慢退化,呈現出絲狀,花朵不僅有光澤還會呈現出良性,花絲基部則會全部連合在一起;而沙拐棗的果實則會沿著果軸開始彎曲,并且還會生長出較多且又堅硬的絲狀刺毛,有時候它的表面還有可能會出現較多狹窄的翅。沙拐棗類型豐富,就目前我國境內來看就存在十多種,具體可以將其分成翅果派、刺果派、泡果派以及基翅派這4種類型,而其分布地區則主要是我國新疆、青海以及內蒙古等地區,在國外則是主要分布在非洲的撒哈拉大沙漠,而國內則是以新疆等地區最為密集,之所以會如此,是因為沙拐棗適合生長在荒漠以及半荒漠等地下水位較深的一些區域,即使是在沙質戈壁以及古老河床等旁邊也可以自然生長[1]。
2 樹種特性分析
通常情況下,沙拐棗樹都能夠長到1~2m,樹干高大,而且還會存在幾根直立且粗壯的枝條,只有少數植株的主干較為明顯,就像是喬木枝干;另外,它具有較多的枝芽,很容易形成較為稠密的灌木叢。相關報道顯示,自然生長的沙拐棗叢幅一般都能夠達到1~3m,沙拐棗生長到3a以上時,其叢幅就不止3m,有可能會達到5m之高。沙拐棗灌叢本身就具備較多的積沙,在被大風吹過之后也就很容易會整個淹沒,只顯示出頂端的一些枝芽,可是其枝芽重新生長的速度也十分迅速,又會在沙漠地區形成一片新的灌木叢;有時候如果該地區降水量較大的話,它還能發育生長為新的植株。沙拐棗生長速度十分迅猛,在造林之后的2~3a一般就能基本定型,即使是在經歷砍伐以及風折之后也能重新生長。沙拐棗是一種耐旱植物,在高溫干旱的環境下就會停止生長,嫩枝在這個時候也會慢慢脫落,一直到土壤當中的水分有所提升之后,才會改變這種休眠現象。
3 沙拐棗無灌溉直播造林試防沙經驗
沙拐棗在防風固沙方面有著十分顯著的作用,而為了能夠更好地保護農田,在對其進行種植的時候,最好是使用多種方法和渠道來加大植被的覆蓋度。就拿新疆霍城為例,筆者就對沙拐棗無灌溉直播造林試防沙經驗進行了總結和分析。在這一過程中,試驗田本身的海拔高度是在540~610m,最低氣溫是-42℃,最高氣溫則能夠達到40℃,年降雨量則是在104~130mm,這一地區在冬天會有較厚的積雪,厚度則能夠達到14~20cm,一年內春、秋、冬降雨量都很大,而下天降雨量則相對較少。這一次試驗田總面積一共為0.14hm2,沙地覆蓋率則是27.4%。在對其進行播種的時候則是秋末冬初降雨之后,播種深度則控制在了30~40cm,在667m2當中播種量達到了1~1.5kg,株行距則是1.5m×2.0m,在春天和秋天直播沙拐棗才開始出苗。
通過研究分析發現,沙拐棗在包穴率這一方面較低,坡面的植被生長態勢則十分良好,這體現出流動沙丘、沙包的迎風面風蝕及落沙面沙埋等因素很有可能會降低保穴率。通過實驗發現,平沙地在出苗率方面具有較大的優勢,之所以會如此則是由于之前已經存在的植被具備較為良好的保護效果,這樣就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風沙所帶來的危害。而在后期生長階段,沙拐棗的保穴數所呈現的狀態是緩慢減少,生長情況不容樂觀,而之所以如初次則主要是由于之前所存在的植被根系十分發達,再加上沙拐棗幼苗不存在較為良好的競爭力,最終就導致部分幼苗在高溫氣候下出現枯死等問題。由此可見,沙拐棗直播造林能夠成功,其關鍵還是對于造林地的選擇。
4 結語
沙拐棗本身生長條件良好,種植該產品能夠在很大程度上削弱林地風蝕、固定流沙。為了今后能夠更加有效地開展防沙工作,本文則是對沙拐棗形態以及特定的生長環境、樹種特性以及沙拐棗無灌溉直播造林試防沙經驗進行了具體的闡述,希望能夠為相關人員提供有用的參考。
參考文獻
[1]李振江,張云花.沙拐棗無水灌溉栽培技術[J].新疆林業,2007
(6):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