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凌源是遼寧蘋果生產的優生區和核心地帶,更是中國蘋果生產的最佳區域。隨著蘋果管理技術的不斷創新,蘋果生產又出現了“質量提高容易,高產穩產難”的新矛盾。本文從凌源地區地理位置及氣候特點出發,闡述了果園園址的選擇、果園整地技術、苗木與品質的選擇及栽植后的管理技術,為凌源地區生態蘋果豐產高效、果農增收提供保障。
關鍵詞:凌源地區;生態蘋果園;豐產高效;栽培技術
中圖分類號:S661.1 文獻標識碼:A DOI:10.11974/nyyjs.20180733202
凌源市地處遼寧西部,地處中緯度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區,干燥寒冷期長,春秋季風大,雨量集中,日照充足,四季分明,境內年平均氣溫8.9℃,無霜期長達135~168d。年平均降水量為489.4mm,年日照時數為2788.1h。凌源果業發展歷史悠久,果業生產已經成為農民致富的主導產業之一,全市果樹面積1.67萬hm2。其中,蘋果面積0.93萬hm2。
1 豐產果園園址的選擇
蘋果園要選擇陽坡或半陽坡,果園的周邊應有相應的防護林種;選擇果園的面積要集中連片,園址選定后,對果園內的道路及排水灌溉系統及園周邊的防護林,進行全面系統的規劃。在果園內要考慮道路建設,在果園內應設置主要道路,主要道路需與外界相連,一般主道寬度應為2~5m,作業道寬為2~3m,山地坡度較大道路旁邊要設置相應排水溝,以減少雨水的沖刷,有力保護好道路。整地方式采用環山等高水平溝整地方式。規格為寬0.9m,深1.1m。挖溝時把上層熟土置于溝上沿,將下層生土和石塊堆于溝下方,做成土埂,已攔蓄雨水。溝挖好后先用挖出熟土回填,在挖取溝上方地面熟土將整地溝平,在回填的同時應利用草灌植物進行分層壓青或同時每667m2施入農家肥1500~2000kg。
2 豐產高效果園整地與栽植技術
2.1 整地技術
整地應在定植建園前1a的雨季5—6月進行。這時正是農閑季節,勞力充足,此后雨量充沛,在高溫高濕條件下埋入植株溝內的草灌植物易于腐爛,整地后可有效地改善栽植溝內土壤的養分和水分條件,為來年春季定植奠定良好的基礎。
2.2 苗木的選擇
苗木要選擇適于本地生長發育且經濟效益較高的蘋果樹種為主栽樹種,蘋果主要品種包括“寒富”“紅星”等,根據農戶多年栽培的經驗,“富士”品種在凌源地區均有凍害,不宜作為栽培的主打樹種。
2.3 栽植技術
2.3.1 栽植方式
凌源地區蘋果樹種栽植季節均選擇春季栽植,土壤化凍后的5月上旬栽植為宜,栽植前,按優質苗木的標準進行嚴格挑選,同時減除過長根系和割除嫁接部位綁扎的塑料條。根據“寒富”蘋果具有萌芽力強、成花容易、結果量大的特性,適宜密植栽培,密植不僅為單位面積內的樹冠群體結構奠定了數量基礎,而且在短期內即可有充足樹葉,增加綠色光合作用,能獲得早期豐產。
2.3.2 栽植密度
保證最大限度地利用土地和空間,采用寬行密植的栽植方式,既能充分利用光照,又便于管理和采收。株行距一般在4m×2m,每667m2栽植密度為85株。坡度較大的山地適當調整株行距,株行距3m×2m,每667m2栽植密度112株。
2.3.3 栽植方法
科學把握定植時間是栽植關鍵,一定要準確把握當地氣候特點和變化。過早栽植地下溫度低,根系生長過于緩慢,地上氣候干燥,很易容易失水抽條,影響苗木正常生長發育;過晚栽植氣溫高氣溫干燥而使紙條抽干,萌芽期極易受食葉昆蟲為害,正常在4月中旬栽植為宜。栽植時將苗木放入栽植坑內,使根系舒展,矯正栽植位置后進行填土,邊填土邊提動苗木,防止窩根,當土填至大半坑后進行灌水。待水滲透后,用土將栽植坑填至低于下坑口5cm處踏實。覆蓋大于栽植坑的地膜,以防止水分蒸發。植苗時要注意掌握適當的栽植深度,以苗木根莖部稍低于地表為宜,栽植過深,土溫低,通氣差,緩苗慢,成活后生長發育不良。栽植過淺,根部失水,原根莖部暴露在外,易受低溫和日灼危害,不利于成活。
3 栽植后管理技術
在栽植后15d仍無有效降水的嚴重干旱天氣,配套的水利設施發揮作用,適時灌1次保苗水,這是干旱地區保證栽植成活的重要措施。在夏、秋季節遭遇嚴重干旱時及時澆1次水,確保果樹正常生長。同時,利用蘋果園區周邊森林植被、溝谷河流等自然環境和完備的水利配套設施派生出樹下散養雞、鴨、鵝等家禽,還可以在果樹之間空白處套種谷、蜀、大豆、藥材等矮株作物,實現生態旅游等第三產業的生態循環經濟模式。實現生態產業鏈條的完整銜接,有效提高果樹與相關產業的發展后續力,逐步完善生態種植、養殖產業和循環經濟體系,在為社會提供優質果品的同時,為社會提供更多的特色農產品和禽、畜產品。
4 結語
豐產高效果樹栽培管理技術是實現果園的早豐早產與經濟、生態、和社會效益的有機結合,是解決“質量提高容易,高產穩產難”新矛盾的一把金鑰匙,凌源市采用此技術管理的果園超過0.47萬hm2,示范效果明顯,適宜大面積推廣。
作者簡介:李井利(1976-),男,遼寧凌源人,大專,林業工程師,研究方向:林業技術與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