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海 馬丹
棒棒燈是壯族民間特有的一種舞蹈表演形式。隨著社會的發展和經濟全球化,越來越多的外國文化涌入我國,中國歷史文化遭受著它們的沖擊。文山壯族舞蹈棒棒燈作為一種活體文化,其藝術本體也正在接受著考驗——沖擊、融合以及變異。因此,保護以及傳承文山壯族棒棒燈成為迫在眉睫的任務。本文就其藝術形態以及美學價值進行了介紹,以供參考。
一、基本介紹以及由來
(一)基本介紹
棒棒燈又被人們稱為“龍眉燈”,在文山州硯山縣臘鄉等地方比較盛行。它是滇東南地區最典型的一種舞蹈表演形式。按照當地習慣,棒棒燈采用“跳三年、停三年”的表演形式。在活動過程中,村民都將這個活動視為一件大事。舞蹈活動的規模大,而且整個村的村民都會參加。舞蹈活動一般在村內地坪上舉行,時間為農歷的正月初二到十六。在活動的過程中,任何村民不可以出去做事干活。在活動到來之前,村民要提前打掃寨子和村廟,除此之外,還要制作棒棒。棒棒是用紙和竹篾扎成牛頭及荷花燈、金蓮燈、鯉角燈以及芙蓉燈盞,然后村民用火烘干砍來的花椒樹枝,從而做成一尺五寸長的棒棒。
(二)由來
關于棒棒燈的由來,有這樣一個傳說,在唐代,人口數量少和野獸數量多,在壯族一個寨子附近的山洞內有一個傷害人們的野獸。村民對它十分恐懼,但毅然準備降妖,并將這件事情稟告給了皇帝?;实壑篮?,就派了兩個武將前去支援。他們想到一個辦法,叫村民扎好荷花、金蓮等燈籠,并且把砍來的花椒樹枝做成響聲清脆的木棒,選出八個男人、六個女人與一個班的樂師,他們一起練習歌舞。他們利用這個來引誘怪獸,經過三天三夜的引誘,他們終于引來了怪獸,并成功把它消滅。為了記住這個偉大的日子和皇帝的恩德,村民在村廟中為皇帝制作了靈位,將每一年的正月設置成紀念日。每年這個時節,村民都會跳起“牛頭舞”,紀念當時除妖的情景,隨著時間的推移,其就發展成為現在的棒棒燈。
二、藝術形態
棒棒燈是文山州壯族崇拜祖先的一種表現形式。隨著時間的推移,棒棒燈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儀式表演體系。它不僅具有宗族祭祀、舞蹈等文化內涵,還有體育和娛樂的藝術展現,充分體現出傳統的舞蹈形式和壯族先民祭祀習俗。棒棒燈涉及當地壯族歷史的方方面面,是當地壯族人民勞動和生活的寫照,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在表演過程中,人們完完全全地把當地背景文化表現出來。棒棒燈對表演場地沒有要求,人們能夠平穩站立來表演就可以。
棒棒燈的表演舞蹈主要分為“牛頭舞”“棒棒舞”和“手巾舞”三種?!袄C球舞”“貂鼠舞”等舞蹈會在表演過程中適當加入供人們欣賞。其中,“牛頭舞”的動作主要有抖、踢、跳、轉四個,舞蹈過程中會增加一些撲跌、跳躍、朝拜等動作技巧,姿勢看起來非常勇猛、剛勁以及有力,氣勢磅礴,讓觀者非常激動,產生一種敬畏感和自豪感,吸引人們觀看。
棒棒舞是表演的主要舞蹈,其在發展過程中形成了一套規范的表演動作和動作隊形。在表演過程中,節奏的配合依靠木棍的打擊聲,其目的是為了保證舞蹈動作一致,動作舒展大方并且具有活力。表演時,人們稍微擺動雙跨,兩只手拿著毛巾,做“?”形舞動在胸前,肩膀旁邊或著頭頂,整個動作幅度雖然看起來不大,但是舞蹈動作看起來生動形象,把舞蹈意境完完全全地展現在人們面前。在當地人心中,一場完美的棒棒燈表演不僅能夠表現當地的歷史文化,還能再現當地人民的生產、生活場面。對他們而言,這是一種非常有意義的表演。
三、美學價值
(一)美育
棒棒燈是一種集體舞蹈,不僅動作簡潔、節奏清楚而且容易掌握,它是一種普遍性的生活集體舞蹈,主要目的是使人們身心愉快,提高人們的審美觀,使人們了解禮儀,增強彼此友誼,更加團結。現代教育理念早就不以傳授知識為唯一目標,重在提高學生的內在修養。棒棒燈的表演就在于集體的配合,給每位參加者營造融洽并且良好合作的氛圍,培養學生的合作及審美能力。
(二)美德
通過參加棒棒燈的舞蹈表演,人們可以從長輩那里了解到很多當地習俗,增強自身對當地文化的認識。最重要的是,人們可以了解當地先民的優秀品德,并向他們學習,團結他人,與村民友好相處。人們應該將優秀品德代代傳承下去。因此,棒棒燈這種舞蹈活動對當地來說意義重大。
(三)美體
在棒棒燈表演的過程中,每個人手中都要拿一根棒棒,按照嚴謹的姿勢做好每一步的表演演示,棒棒通過動作的撞擊會發出聲音,人們跟著節奏聲扭動腰肢同時邁動步伐左右擺動,整個過程按照一定的隊形進行表演。在表演的過程中,人們的膝關節要盡量放松,做到動作柔和、有彈性。舞蹈的表演動作和體操的技術動作具有很多相同的地方,它把舞蹈動作和體操技術結合在一起。從某種程度上說,棒棒燈的運動量并不大,是一項值得推廣的運動。
四、結語
棒棒燈作為壯族典型的民間舞蹈表演形式,具有深厚的文化內涵、藝術形態以及美學價值。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我國不斷吸收外來優秀文化,但是不能忘記,作為我國重要的文化之一,人們應該對它進行了解、保護以及傳承。
(廣西藝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