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蘊
黨的十九大指出,我國經濟正處在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攻關期,要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培育新增長點,形成新動能。中關村管委會副主任曹利群表示,2018中關村新經濟發展論壇,以“新時代、新技術、新經濟”為主題進行深入研討,目的就是深化對新經濟發展規律和特點的認識,探討培育新經濟、壯大新動能、加快高質量發展的有效途徑。
曹利群在論壇上對中關村近年來的改革創新發展進行了詳細介紹,她指出,中關村作為我國第一個高新區和科技體制改革重要發源地,經過30多年的不懈努力,走出了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科技與經濟結合的新路子。近年來,中關村改革開放持續深化、自主創新能力顯著提升、新經濟新業態蓬勃發展,成為世界知名的“創新名片”。
作為我國科教創新資源最密集的區域,中關村以體制機制改革激發創新活力,以產學研合作強化企業技術創新主體地位,不斷催生重大創新成果。
近五年來,在中關村誕生了龍芯通用CPU 3A3000、兆易閃存存儲器、芯視界量子點芯片、寒武紀商用深度學習處理器、百度無人駕駛平臺、航材院石墨烯材料制備、京東方柔性AMOLED顯示、百濟神州單克隆抗體抗癌藥物等一批關鍵核心技術和變革性科技成果。
中關村新產業發展迅猛。無論是PC時代、互聯網時代、移動互聯網時代還是人工智能時代,中關村一直引領著我國信息技術產業發展的潮流。先后誕生了聯想、方正、紫光、用友、搜狐、百度等代表性公司,特別是近年來,京東、小米、奇虎360、今日頭條、美團、地平線、曠視、馭勢、商湯等一批新生代科技企業快速崛起,初步形成了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科技與大健康、智能制造和新材料、節能環保、現代交通、新興服務業等六大新興產業集群。
中關村提供的數據顯示,2017年企業有效發明專利擁有量突破9萬件,是2013年的3倍。2017年企業總收入5.3萬億元,今年1-7月企業總收入近2.9萬億元,同比增長15.7%。
中關村依托互聯網、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等技術優勢,促進信息技術與現代服務業深度跨界融合,呈現出線上與線下互動,商業模式持續創新的新格局,涌現出眾包、眾籌、眾創、共享等經濟新形態,持續催生創新創業新動力,誕生了滴滴出行、美團、每日優鮮、京東到家、春雨醫生、小豬短租等一批具有代表性的商業模式創新企業,中關村數字經濟、共享經濟、平臺經濟等快速發展,為經濟增長提供了新動能。
中關村發揮人才、技術、資本“三駕馬車”要素集聚優勢,積極搭建平臺、整合資源,推動高校院所、科技企業、各類人才、創業孵化機構和風險資本融合互動,形成了有利于創新創業的生態系統。2017年中關村發生的股權投資金額和案例均占全國1/3以上,已成為全球風投最活躍的區域之一。今年1-7月,中關村示范區新設立科技型企業1.9萬家,同比增長24.6%,平均每天新設立92家。
曹利群指出,中關村經濟成績的取得,得益于深化改革開放,探索先行先試路子;得益于以創新為引領,構筑競爭新優勢。中關村把握國際前沿技術發展趨勢,充分發揮科教和人才資源集聚優勢,搶占科技競爭和未來發展制高點,始終引領著我國信息技術產業發展方向。
改革是中關村的突出特色。多年來,中關村銳意改革、敢為人先,堅持把促進科技與經濟緊密結合作為改革核心任務,遵循科技創新規律,破除傳統觀念和體制機制束縛,打通從科學研究、技術開發到市場應用的創新鏈條,圍繞創新鏈部署產業鏈、資金鏈、政策鏈,積極開展改革試點,率先制定創新政策,借鑒國際有益經驗,形成較為完善的促進成果轉化和創新政策體系,在取得試點經驗基礎上推向全國,為深化科技體制改革探路子、出經驗。
創新是中關村的靈魂。中關村深入踐行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理念,緊緊把握國際前沿技術發展趨勢,充分發揮科教和人才資源集聚優勢,搶占科技競爭和未來發展制高點,始終引領著我國信息技術產業發展方向。堅持技術創新與制度創新“雙輪驅動”,順應互聯網時代發展特征,促進信息技術與實體經濟發展深度融合,積極支持“互聯網+”、“人工智能+”等新模式、新業態發展,培育形成新動能。
創新創業所需的各類人才是中關村的核心競爭力,中關村堅持廣聚天下英才,形成獨特創新創業文化。曹利群說:“在這里,科學家、企業家、投資人和各類專業服務人才各展其長、優勢互補,匯聚成創新創業合力。以開放理念廣攬天下英才,營造開放包容、多元融合的創新氛圍,形成了以求真務實、追求卓越、百折不撓、寬容失敗為主要特征的中關村創新創業文化,成為支撐中關村持續創新引領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精神力量。”
創新創業生態是中關村能夠吸引各類人才的最重要原因,中關村堅持發揮好市場和政府兩個方面作用,優化創新生態和政府服務。一方面,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著力構建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深度融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大力支持創業投資、科技服務、社會組織發展;另一方面,有效發揮政府在優化營商環境方面的主導作用,不斷優化示范區管理機構的統籌規劃、政策引導、協調服務職能,全方位服務企業創新發展,探索形成“小政府、大服務”的創新治理格局,以一流的創新創業生態提升創新體系的整體效能。
面對新形勢新要求,曹利群表示,中關村將大力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發揮好創新驅動發展的旗幟作用,著力深化改革開放,著力加強自主創新,著力強化示范帶動,力爭到2022年,初步建成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打造全國高質量發展引領區;到2035年,建成世界一流的科技創新中心;到2050年,成為世界主要科學中心和創新高地。為此,中關村將重點在四個方面爭取更大作為:
一是加強高質量科技創新供給,加快攻克關鍵核心技術。支持創新型企業與高等學校和科研院所建設企業為主體、產學研用一體化的創新聯合體,集中力量突破基礎芯片、芯片設計軟件、通用操作系統、新材料、創新藥物和高端醫療設備等關鍵核心技術,大力支持無人駕駛、量子計算、腦機結合、納米材料、增材制造、基因編輯等顛覆性技術,持之以恒開展科技攻關和技術積累,推進國產替代和變道超車。
二是加大制度供給力度,爭取開展新一輪創新政策和改革試點。在國家科技領導小組和國務院科技創新中心建設領導小組的領導和支持下,發揮好中關村示范區部際協調小組作用,在強化原始創新、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突破關鍵核心技術、科技金融、市場準入等方面爭取開展新的改革試點,為全國探索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
三是充分發揮輻射與鏈接作用,成為我國開放創新的橋頭堡。創新不是閉門造車,而是要在開放條件下,“聚四海之氣、借八方之力”,中關村已經形成“一區十六園”的京內發展格局,并輻射帶動全國創新發展。同時,要通過創新國際合作,充分利用國際創新資源,不斷提高創新水平和能力。
四是實施中關村創新引領高質量發展行動計劃。著力實施改革先行先試、技術創新攻關、創業服務升級、高精尖產業培育、人才培養集聚、科技金融創新、協同發展提升、區域開放合作等8個行動,有力支撐北京全國科技創新中心建設和創新型國家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