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峰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優先發展教育事業,建設教育強國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基礎工程。《關于全面深化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意見》明確指出,教師承擔著傳播知識、傳播思想、傳播真理的歷史使命,肩負著塑造靈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時代重任。在新的時代背景下,為適應新課程改革需要,達到國家對教育和教師提出的要求,青年教師的培養工作顯得尤為重要,這是“優先發展教育事業”的基礎性工程。
一、青年教師的特點分析
以北京市大峪中學分校為例,青年教師在工作中呈現出以下特點。一是教學理念先進,可塑性強。青年教師的知識水平較高,思維定勢較少,思想觀念較新,貼合新時代的教育發展。二是工作勤勉努力。青年教師教學熱情高,腳踏實地,積極進取,有一定的創新意識。三是師生關系和諧。青年教師與學生的年齡差距不大,更容易與學生溝通、交流,建立起朋友般的良好師生關系。但青年教師也有不足之處。如教學專業技能欠佳;課堂管理水平有待提高;團隊合作能力不足;組織紀律性不強。而無論是青年教師的優點還是缺點,都需要學校給予重視。學校要給青年教師創造有利條件,幫助他們發揮長處、補齊短板。
二、以目標為導向,搭平臺促培養
在青年教師的培養過程中,學校注重揚長補短和發展平臺的搭建,制訂了確切的培養目標:造就一支“勇立潮頭、敬業愛生、拼搏奉獻、開拓創新”的青年教師隊伍,促進青年教師隊伍的整體優化;為青年教師搭建平臺,幫助他們盡快成長,通過培養與鍛煉,使他們成為學校教育教學堅實的后備力量。為了實現這個目標,在多年的培養工作中,學校摸索出了如下有效途徑。
1.引領青年教師做學校建設的親歷者
學校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以尊重為核心文化思想,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學校每一次的重大決定和改革都會廣泛聽取教師們的建議,更會尊重青年教師的意見。在民主、和諧的大環境下,青年教師認真思考、真誠表達,體現出對學校美好未來的期盼,其愛校之意也體現在為學校建設所付出的點點滴滴中。如校訓征集、學校課程建設、校園廣播和校園電視臺的創立、學生干部的培養、食堂就餐管理、綜合實踐活動的設計、游學課程的設計與實施等,到處都活躍著青年教師的身影。學校給青年教師搭建了廣闊的平臺,尊重他們的意愿,為不同性格的青年教師提供適合其發展的機會,引領他們做學校建設的親歷者。
2.引領青年教師做專業發展的學習者
學校做實、做優教師培訓,充分調研教師專業發展的需求,采用線上線下相結合、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方式,有針對性地為青年教師制訂了切實可行的學習方案,形成了自學、互學、導學、展學“四位一體”的學習模式。
一是加強青年教師的教育教學理論培訓。學校以培訓、座談、問卷調查等方式,了解新入職教師的期望和要求,幫助他們盡快熟知并理解學校的辦學理念與特色,以及相關的規章制度、教學及班級管理工作的基本要求;盡快掌握教師的職業特點和要求,適應新的環境,勝任教育工作。每學期教研組和備課組均要組織青年教師進行多次校本培訓,學習國家政策、學科新課程標準、國內外先進的教育教學理念等。
二是加強青年教師的教學基本功培訓。學科組每月組織一次青年教師觀摩市區名師課堂或名優教師的錄像課,學習他們如何設置引人入勝的教學導入,如何設置問題培養學生的學科思維,如何達成教學目標。之后,讓青年教師在組內發表聽課感受和心得體會。同時,學校還鼓勵青年教師跨學科、跨年級聽課,要求他們每周至少聽一節課。
三是加強青年教師的集體備課培訓。學校青年教師的集體備課力求做到扎實有效。英語、數學學科的集體備課時間為每周四下午15:30至16:30,其他學科為周四上午8:00至9:00。先選出一位教師作為主備課人,在確定集體備課的主題與內容后,通過討論交流,再開始備課。集體備課內容做到了三結合,即與學校重點工作相結合,與本學科的教學重點相結合,與本學科中考改革方向相結合。每月一次的教研組活動,由行政干部跟進,進行學科校本培訓。
四是加強典型引路,示范帶動。為加快青年教師的專業成長,提高學校整體教育教學水平,增強新課程的實施潛力,學校實行了“師帶徒”制度,并明確了師徒職責。師傅職責:確定帶徒的三年規劃和學期目標,制訂好帶徒工作計劃,并做好指導與工作的記錄。師傅平均每兩周至少要聽徒弟的1節匯報課,課后還要進行評價、反饋,并做出及時指導。徒弟職責:要勤思好問,每周要聽師傅1節以上的課,每次聽課必須做好詳細的記錄,要主動積極地跟從師傅參與課題研究。這樣,師徒團結協作,亦師亦友,互學互助,共同獲得了提高。
五是加強對青年教師論文撰寫、科研課題實施的培訓。聘請擅長論文撰寫及科研能力強的骨干教師培訓、指導青年教師,從如何確立文題、如何確立科研課題等方面入手,對青年教師進行專題化、系統化培訓。學校鼓勵青年教師積極撰寫論文、申報課題,對作為課題負責人的青年教師,學校將聘請科研骨干為其保駕護航。
3.引領青年教師做教學改革的探索者
學校給青年教師提供各種鍛煉的機會,以此提高青年教師實施素質教育和推進基礎教育改革的能力。學校以“每周聽一節課、每月寫一篇教學反思、每學期/年上一節研究課、每學期/年寫一篇教學論文或案例、每學期參加一次讀書沙龍或拓展實踐活動、每學期寫一篇讀書心得、每學年參與一次基本功比賽”的“七個一”工程作為引領青年教師實踐探索的抓手,促使其盡快勝任教育教學工作,成長為推動學校發展的中堅力量。
學校35歲以下的青年教師根據“七個一”工程內容,結合學校的整體工作,積極參與各種活動、交流、競賽。學校給每位教師專門設立了一個文件夾,作為“青年教師成長檔案”中單獨的一項。
三、成效與反思
學校通過加強青年教師隊伍建設,引導青年教師善于學習、勤于實踐,其中有些已經成長為教育教學能手,成為區級、校級骨干教師,并在市、區級各項比賽中屢獲佳績。近三年來,青年教師有18人次獲得了市級獎項, 10人次獲得市區級一等獎。
總之,青年教師的培養是一項長期的工作。學校將把提高青年教師的思想政治素質和職業道德水平擺在首要位置,注重張揚青年教師的個性與才華,注重搭建階梯與平臺,繼續引導青年教師用自己的教育夢想、教育情懷和教育智慧造就國家未來的棟梁之才,并充分享受教師職業的幸福與成長的快樂。
(責任編輯 張慧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