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國華
當前我國正處在經濟轉向高質量發展的新時期,在這個時期物流是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顯示器”。在此背景下,在我國經濟比較活躍的廣東、江蘇、山東、福建等地一批智慧物流小鎮應運而生。夏末初秋時節,筆者先后到深圳、福州、山東調研了幾家智慧物流小鎮(產業園),所見所聞所思,愿乞教于有關物流專家和從業者。
智慧物流將RFID、傳感器、GPS、云計算等信息技術廣泛應用于物流運輸、倉儲、包裝、裝卸搬運、流通加工、配送、信息服務等各個環節,實現物流系統的智能化、網絡化、自動化、可視化、系統化。
2017年,全國社會物流總額暴漲,總額達252.8萬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2016年增長6.7%;增速比2016年提高0.6個百分點。2017年社會物流總費用與GDP的比率為14.6%,比2016年下降3%。即每萬元GDP所消耗的社會物流總費用為1460元,比2016年下降2%,社會物流總費用占GDO的比率進入連續回落階段。
今年上半年,全國社會物流總額為131.1萬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同比增長6.9%,增速一季度回落0.3個百分點。
隨著我國經濟轉向高質量發展,國內企業轉型升級的加快,“一帶一路”倡議的實施,以及智能制造和“互聯網+”的提出,物流業早已大踏步地邁向智能化和自動化發展的道路。政府也順勢而為,因勢利導針對物流產業推出了一系列標準化和產業融合政策。可以預見,在國家政策的強力支持和市場需求的有力推動下,智慧物流將迎來新一輪爆發期。
國家發改委日前印發《關于進一步推進物流降本增效促進實體經濟發展的意見》征求意見。意見稿提出,要加快推進物流倉儲信息化標準化智能化,大力發展“互聯網+車貨匹配”、“互聯網+運力優化”、“互聯網+運輸協同”、“互聯網+倉儲交易”等新模式、新業態,提高全鏈條運行效率。
順應形勢增強現代物流意識,首先要增強現代物流經營理念,以用戶需求為己任,緊貼市場,形成與市場需求相適應的服務系統。其次是增強現代物流業的開放意識,要加強國際物流合作,積極引進外國的資金、技術、經驗。再次要加強科技知識含量,培育新的核心能力。同時,強化企業內部互聯網的構建,根據自身行業特點和實際狀況,設計和實施企業內部互聯網方案,進行企業內外、信息溝通和管理,集約地實現物流功能,縮小與世界先進物流企業的差距。
由傳統物流向現代物流提升轉型的關鍵時期,物流專業人才尤為重要。在工業4.0時代,人和機器共存已成必然,勞動力將從事更加“智慧”的腦力勞動,對人的素質要求更高。
但從當前實踐看,智慧物流各類人才都很缺乏。結合當前需求看,一是缺乏智慧供應鏈管理人才,這類人才既要懂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應用于供應鏈的新技術;又要了解供應鏈上各行業的管理理念、方法、手段,掌握供應鏈的智能決策、智能采銷、智能運營等管理技術。據物流產業大數據平臺的統計,僅2017年上半年,人才市場上企業對供應鏈管理人才的需求量就達到了8.8萬人,預計到2020年,企業對供應鏈管理人才的需求將超過70萬人。
二是缺乏物流大數據人才。智慧供應鏈管理下的物流依賴于對大量信息、數據的采集、分析、處理和及時的更新。預計未來三年,大數據對物流的影響將深入到信息流各角落。有專家預計到2020年我國的大數據人才缺口將達到200萬人。
三是缺乏智慧物流技術研發人才。未來物流行業的發展趨勢必然是越來越技術化和數據化。無人機、智能穿戴設備等智慧物流設備研發人才,移動互聯網技術和智能平臺研發人才、軟硬件技術結合的復合型人才等三類技術研發人才缺口巨大。中物聯預計到2025年智慧物流市場規模將超過萬億元,僅2017年國產AGV機器人的銷售量就將達到9500臺,同比增長超過40%。
四是缺乏移動互聯網營銷和運營人才。市場競爭和企業管理將從粗放式走向精細化,需要大量具備移動互聯網思維的精細化營銷和運營人才。據物流產業大數據平臺統計,2017年上半年人才市場上移動互聯網運營人才的需求數量就超過了1.2萬人,預計到2020年人才需求數量將達到10萬人。
五是缺乏冷鏈物流人才。生鮮電商的迅猛發展,中央廚房、共同配送等模式推進以及未來可能出現的新業態——冷鏈物流港給冷鏈物流業帶來了巨大的生機,交通運輸部預計到2020年將初步形成全程溫控冷鏈物流服務體系,對冷鏈物流人才的要求隨之提高。
六是缺乏與“一帶一路”相關的國際物流人才。目前,順豐等企業加快了國際化布局,隨之而來的是對跨境電商物流、國際貨運代理等國際物流人才的大量需求。“一帶一路”相關的國際物流人才既要有國際化的視野,具有多國語言的能力,了解國際物流相關的法律法規,又要對最新物流前沿技術、供應鏈管理理念等有比較深刻的認識。
目前大部分院校的物流人才培養普遍存在定位落伍且培養目標過于寬泛等欠精準的問題,仍將物流人才培養的目標定位在培養倉儲、運輸、第三方物流等傳統物流企業從事物流操作、管理的技能型或應用型人才。
而對電商物流人才、冷鏈物流人才、物流大數據人才等企業缺口較大的人才進行有針對性培養的院校較稀少。
除了目標欠精準,還存在實訓條件欠缺、課程內容較陳舊、教學手段較落后等問題。
目前大部分開設物流專業的院校雖然都建設了實訓室,但是實訓室的現代化程度普遍較低,特別是缺乏大數據、運營等崗位需要的實訓條件。據統計,只有27.91%開設物流及相關專業的職業院校建有虛擬仿真實訓室,1.12%的院校建有大數據實訓室。
而且,大部分院校開設的課程滯后于產業發展,表現在教學內容落后、教學資源更新速度慢、實訓課程比重偏低、企業兼職教師授課量偏低等方面。據調查,只有78.06%的高職院校開設有企業兼職教師進行授課的課程,42.44%的中職院校開設有企業兼職教師授課的課程。
盡管大部分院校已經采用信息化手段進行授課,但也僅僅是對“黑板+粉筆”的一種簡單代替,并未將信息技術覆蓋到教學全過程中,真正發揮信息化教學的作用。據調查,全國開設物流及相關專業的1484所職業院校中,只有7.97%將翻轉課堂等理念帶入教學,沒有真正將信息技術覆蓋到教學全過程中。
因此,培訓應與就業相結合,大力培養電商物流人才和運營人才。2017年全國物流招聘數據顯示,電商物流企業最缺人才,其次是冷鏈物流企業。平臺型物流企業的占比從2016年的2.10%躍升到了2017年的6.58%,說明近年出現的無車承運人、貨運O2O、眾包物流等平臺型物流企業正在異軍突起,快速擴展業務,也急缺物流人才。
2017年相關統計數據還顯示,物流企業最缺的是運營人才,其次是與“一帶一路”相關的貨運代理人才。高級營銷、項目管理、供應鏈等人才的缺口依舊巨大。隨著物流產業升級轉型,物流大數據人才、智慧物流技術研發人才和跨境電商物流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斷增加。
而總體來看,物流人才供不應求,但存在結構性失衡,廣東、上海、北京、天津、浙江、山東等經濟發達地區中高職物流人才缺口大;廣西、重慶、四川、貴州、甘肅等西部省份中高職物流人才供過于求。
通過調研及查閱有關數據,筆者建議智慧物流小鎮(產業園),應把培訓智慧物流各類人才作為自己的核心競爭力來打造。因為現在各地智慧物流小鎮(產業園)的比拼,比拼的不是貨物數量、運輸范圍、規模多大、面積多寬等,而是智慧物流各類人才的比拼,誰的人才齊備、素質優良、具有國際視野,誰的物流小鎮(產業園)才能搶占行業領先地位。
因此,在智慧物流小鎮(產業園)內建物流學院、物流培訓中心,或與中高職物流學校“校企聯辦”建“培訓基地”成為智慧物流各類人才的“孵化器”或“黃埔軍校”,這樣既解決了智慧物流各類人才缺乏問題,而且對培訓目標、實訓條件,課程內容、教學手段、就業安排都能做到既精準又實用,既滿足了當前用工需求,又培養了智慧物流人才的生力軍、后備軍,使整個行業能更好更快地適應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