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日前正式公布。這是我國出臺的第一個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的五年規劃,規劃聚焦了農業農村哪些最突出問題?提出了哪些要求和任務?
國家發改委副主任張勇9月29日在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表示,日前公布的《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明確了今后五年的重點任務,提出了22項具體指標,其中約束性指標3項、預期性指標19項,首次建立了鄉村振興指標體系。
張勇表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黨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遵照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依據2018年中央一號文件,國家發展改革委牽頭會同有關部門編制了《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規劃堅持鄉村振興與新型城鎮化雙輪驅動,對如何統籌城鄉發展空間、優化鄉村發展布局、打好精準脫貧攻堅戰提出了要求,并按照集聚提升、城郊融合、特色保護、搬遷撤并4種類型,明確了分類推進鄉村振興的方法和步驟。
據他介紹,規劃堅持鄉村全面振興。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圍繞推動鄉村產業、人才、文化、生態和組織振興,抓重點、補短板、強弱項,對加快農業現代化步伐、發展壯大鄉村產業、建設生態宜居的美麗鄉村、繁榮發展鄉村文化、健全現代鄉村治理體系、保障和改善農村民生等作了明確安排,部署了82項重大工程、重大計劃、重大行動。圍繞鄉村振興“人、地、錢”等要素供給,規劃提出了推動城鄉融合發展、加快城鄉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推進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政策舉措。
“規劃從落實各方責任、強化法治保障、動員社會參與、開展評估考核等方面提出了明確要求。同時,從聚焦階段任務、把握節奏力度等方面,對梯次推進鄉村振興作了部署,強調既盡力而為、又量力而行,有序實現鄉村振興。”張勇說。
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農業農村部部長韓長賦說,把鄉村振興擺上優先位置,必須堅持規劃先行,樹立城鄉融合、一體設計、多規合一理念,在產業發展、人口布局、公共服務、基礎設施、土地利用、生態保護等方面,因地制宜編制鄉村振興地方規劃和專項規劃方案,做到鄉村振興事事有規可循、層層有人負責,一張藍圖繪到底,久久為功搞建設。
圍繞鄉村振興“人、地、錢”等要素供給,規劃部署了加快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強化鄉村振興人才支撐、加強鄉村振興用地保障、健全多元投入保障機制、加大金融支農力度等方面的具體任務。
“鄉村振興要真刀真槍地干,就離不開真金白銀地投。補上鄉村建設發展的多年欠賬,光靠農村農民自身力量遠遠不夠。”韓長賦說,“把鄉村振興擺上優先位置,必須下決心調整城鄉要素配置結構,建立健全鄉村振興投入保障機制。”
他強調,當前要抓緊研究制定、調整完善土地出讓收入使用范圍、提高用于“三農”比例的政策文件,推動將跨省域補充耕地指標交易和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節余指標省域調劑所得收益,全部用于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和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并廣開投融資渠道,引導撬動各類社會資本投向農村。
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研究員馬曉河說,解決“人”的問題,關鍵要推動兩類人在城鄉之間雙向自由流動。一類是農業轉移人口,圍繞推進市民化“降門檻”,讓有意愿、有能力的農業轉移人口在城鎮落戶。另一類是鄉村人才,既在“育”上下功夫,培育新型職業農民、培養一大批鄉村本土人才;也要在“引”上做文章,鼓勵社會人才投身鄉村建設。
規劃里專門明確了強化人才支撐,在培育新型職業農民、加強農村專業人才隊伍建設、鼓勵社會人才投身鄉村建設三方面作出具體部署。
“要做好人才振興工作,一要練好內功,不僅要發揮好黨管人才的政策引領作用,還要人才本身更了解農村、熟悉農民、研究農業,只有這樣,人才在鄉村這塊土地上才能真正服水土,發揮應有作用。”農業農村部副部長余欣榮在29日發布會上說,還要借助外力,歡迎各方面人才聚集到鄉村舞臺施展才華;各級黨委政府要在人才隊伍建設方面下功夫,農業農村部將推動實施農業科研杰出人才計劃、杰出青年農業科學家項目、農業推廣服務特聘計劃,形成新時代鄉村人才振興的大合唱。
規劃提出,堅持鄉村振興和新型城鎮化雙輪驅動,統籌城鄉國土空間開發格局,優化鄉村生產生活生態空間,分類推進鄉村振興,打造各具特色的現代版“富春山居圖”。
余欣榮表示,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是實現鄉村振興的第一場硬仗。規劃提出以建設美麗宜居村莊為導向,以農村垃圾、污水治理和村容村貌提升為主攻方向,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行動;制定了農村垃圾治理、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廁所革命、鄉村綠化、鄉村水環境治理和宜居宜業美麗鄉村建設等六個重大行動。下一步,中央農辦、農業農村部將與有關部門一道,堅決打贏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第一場硬仗。
針對當前鄉村產業發展存在產品多而不優、品牌雜而不亮等問題,余欣榮表示,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糧食生產連續五年穩定在1.2萬億斤以上,農產品能夠基本滿足消費者需要,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業年營業收入在7000億元以上。同時,農業農村發展依然面臨產業小、散、雜,發展方式如何從產量導向轉到綠色發展導向的問題。
據介紹,規劃對此提出了28項重大工程、重大計劃和重大行動來振興鄉村產業。我國將著力夯實農業基礎,扎實推進“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實現中國人的碗里裝自己生產的糧食,中國人的糧食要用自己繁育的先進品種。進一步優化農業結構,提高國際競爭能力,不斷增加農民收入。
同時,推進質量興農,堅持綠色發展,進一步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和經營體系,將更多要素導入縣域經濟發展的平臺。抓好特色產業,繼續推動現代農業產業園建設,推動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
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產業所所長黃漢權說,鄉村振興,產業興旺是重點。規劃對此設置了糧食綜合生產能力、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農業勞動生產率、農產品加工產值與農業總產值之比等5個指標。
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為確保國家糧食安全,實現“谷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未來一段時期糧食綜合生產能力仍需要保持在6億噸以上。
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到2020年達到60%,2022年達到61.5%。未來5年國家將持續加大對農業的科技投入力度,科技在農業發展中的作用將更加突出。
農業勞動生產率——到2020年增至每人4.7萬元、2022年再增至5.5萬元。
農產品加工產值與農業總產值比——到2020年提高到2.4,2022年提高到2.5。
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接待人次——到2020年增至28億人次,2022年再增至32億人次。
韓長賦強調,要按照農業高質量發展要求,繼續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發展農產品精深加工、鄉村旅游、休閑康養、電子商務等新產業新業態,要堅持將鄉村產業放在鄉鎮和村,把產生的效益、解決的就業、獲得的收入留在農村,真正讓農業就地增值、農民就近增收。
根據發展現狀、區位條件、資源稟賦等,規劃將村莊劃分為集聚提升類村莊、城郊融合類村莊、特色保護類村莊和搬遷撤并類村莊4種不同類型,并明確要分類推進,不搞一刀切。
國家發改委城市和小城鎮改革發展中心主任徐林說,集聚提升類村莊是指現有規模較大的中心村和其他仍將存續的一般村莊,是鄉村類型的大多數,是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重點突破區。
城郊融合類村莊,一方面要積極承接城市人口疏解和功能外溢,延伸農業產業鏈、價值鏈,讓農民更多分享產業增值收益;另一方面加快推動與城鎮水、電、路、信息等基礎設施的互聯互通,促進城鎮資金、技術、人才、管理等要素向農村流動。
特色保護類村莊的重點是把改善農民生產生活條件與保護自然文化遺產統一起來,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這類村莊將加強傳統村落整體風貌保護,并在保護基礎上進行適度開發,適度發展特色旅游業。
搬遷撤并類村莊是指生存環境差、不具備基本發展條件,以及生態環境脆弱、限制或禁止開發地區的鄉村和因國家大型工程項目建設需要搬遷的村莊。這類村莊要解決好易地搬遷群眾的就業問題,避免新建孤立的村落式移民社區。
“不同地區、不同發展階段的村莊,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要因地制宜、因時而異,不能盲目超前發展,不搞齊步走。”徐林強調。
今年以來,各地鄉村振興規劃陸續出臺。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黨國英對此表示,有些規劃在編制理念方面仍存在一些問題。具體來看,主要需防止以下幾種傾向:
一是防止以行政級別來劃分城鄉。我國城鄉社會經濟結構已經發生了巨大變化,農業人口數量大幅減少,以農業為主業的居民點也逐步縮小,但我國農村工作所涉及的區域及人口對象基本沒有變化,政策對此未做適應性調整。需要改變現有主要按政府行政級別和戶籍人口定義來劃分城鄉的做法,探索制定新的依據人口規模和人口密度為標準的城鄉區劃政策。
二是防止違反城鄉人口布局規律。尊重城鄉人口布局規律,是鄉村規劃合理性的基礎。應從我國實際出發,對城鄉人口布局有一個合理的前瞻性判斷,不能簡單地按現有農業和農村人口的規模制定規劃,更不能把大量人口“回流”農村的臆測作為制定規劃的基礎。未來,我國鄉村或將形成大量小型專業農戶居民點,相關規劃要對此有所考慮。
三是防止鄉村旅游過度化。一些地方推出的鄉村振興規劃多把鄉村旅游放在一個重要位置。應該看到,鄉村振興規劃的產業部署重點,應該仍是通過土地整治提高大田作物的國際市場競爭力,確保“中國人的飯碗端在自己手上”。
四是防止農村公共品過度供給。從農業發達國家的情況可以看到,農村居民點的公共服務設施并不多,農民大多是和就近的城市居民共享城市公共服務。鄉村規劃需對村莊大搞綠地、大建廣場等情況加以注意,防止出現農村公共品的過度供給。
(本刊據新華社、經濟日報報道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