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昊
摘要:科研經費是科研事業單位保持科技創新活力的重要保證。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戰略支撐”。今年7月4日,李克強總理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深化科技領域“放管服”改革,激發創新活力,提出了繼續擴大科研人員自主權的相關要求。科研事業單位應認真把握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解放思想,推進科研經費管理的“放管服”,充分釋放科研經費的創新助推作用。
關鍵詞:科研事業單位 經費管理 放管服
科研經費是科研事業單位保持科技創新持續開展的重要保證,是科研事業單位科技創新實力的重要體現,隨著國家不斷加大對農業科研的投入,社會各界日益關注科研經費的管理與產出,迫于各方壓力,科研事業單位加強對科研經費的管理與監督,一定程度上束縛了科研人員的創新積極性。然而,在國家層面,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戰略支撐”。2016年7月31日,中央辦公廳和國務院聯合下發了《關于進一步完善中央財政科研項目資金管理等政策的若干意見》(即所通俗所講的“放管服”改革)。2018年7月4日,李克強總理在國務院常務會議上,明確了繼續擴大科研人員自主權的相關要求,會議指出,“要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兩院院士大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按照黨中央、國務院部署,深化科技領域“放管服”改革,按照能放盡放的要求賦予科研人員更大的人財物自主支配權,充分調動科研人員的積極性,激發創新活力,壯大經濟發展新動能”。一系列舉措充分彰顯國家激勵科研人員加大科技創新并營造寬松的創新氛圍的導向,如何進一步解放思想,深刻把握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落實黨中央的工作部署,推進科研經費管理的“放管服”,是當下科研事業單位需要認真思考的問題。
一段時間以來,因少數科研人員道德敗壞,暴露出科研事業單位科研經費管理違規挪用、中途截留、跑冒滴漏、效率低下等現象,不但在社會上造成了惡略的影響,還給其他農業科研人員正常開展科技創新、使用科研經費造成了很大壓力,也逼迫科研事業單位進一步加強對經費的監管,不斷出臺各類制度約束經費使用,審批程序、支出標準、預算控制越發繁雜,一定程度上與農業科研的客觀規律不符,妨礙了科研創造的工作積極性,科研人員不能集中精力投入到科研創新工作中,也導致科研經費“不好用”、“用不完”,科研經費效率的低下。
(一)科研事業單位對科研經費自主權“怎么放”把握不準
盡管中央一再提倡要求賦予科研人員更大的人財物自主支配權,但具體到省市縣等地的項目主管部門,出于不敢放、不會放等原因一直未有進一步的政策細則頒布,同時紀委、人事等部門相關政策也不明確,落實到具體執行,科研事業單位對科研經費自主權的“怎么放”沒有政策依據,仍處于“摸著石頭過河”的境地:比如預算調整方面,因單位自身規模、內設機構等原因,審批下放到哪一層級界限不清;間接費用因涉及績效獎勵等敏感內容,加大激勵是否會太過冒進也不確定;勞務費不設限是否會導致控制失控、變相補貼在職人員,如何賦予科研人員自由雇傭勞務的權利不好把握。“怎么放”把握不準,既有可能導致單位內控失效,也有可能導致“假放”,打擊到科研人員創造積極性。
(二)科研事業單位對科研經費使用權“如何管”有待考驗
當下,科研項目的執行仍是法人負責制,2018年5月中央印發了《關于進一步加強科研誠信建設的若干意見》,推進科研誠信制度化建設等方面的工作。這就要求科研事業單位在大力調動科研人員的積極性、給予科研人員更多人財物自主支配權的同時,仍要情形地意識到科研事業單位的法人責任,要在“寬松”的環境中實現科研經費的有效管理。科研事業單位是否會變得“不會管、不敢管”,是否敢于承擔起法人管理責任,接得住、管得好科研經費還有待考驗。
(三)科研事業單位“服務”科研活動的水平仍需提高
提升服務不是簡單地讓科研人員擁有科研經費充分的自由支配權,而是在優化程序,簡便手續等方面發力,提高科研人員的辦事效率,提高科研經費的財政效益,這需要單位財務部門、科研管理部門、科研部門、人事部門以及單位領導的共同努力,在達成共同認識的基礎上,服務才能與科研活動相匹配,質量得到提升,同時提升服務還需要軟硬件環境的支持,科研環境是否公開透明,信息系統是否功能夠全都影響服務的效果。還應該認識到,“服務”水平的提高不能緊盯“服務”二字,處理好“放”和“管”,也是一種“服務”。科研事業單位“服務”科研活動的水平還需要在改革中進一步提升。
(一)加強學習研究,形成推進“放管服”管理的共識
科研事業單位應注重政治理論的學習研究,深刻領會習總書記和李克強總理的一系列江蘇精神,在單位內部形成推進“放管服”管理的共識,正確處理“放管服”的辯證關系,思想上的統一有利于形成良好的改革氛圍。要清楚地認識到,“放”是改革的目的,“管”是“放”的保障與前提,“服”是手段與方式。
(二)增強單位責任意識,確保“接得住、管得好”
科研事業單位應增強責任意識,牢固樹立法人負責制的風險意識,改革不是將“管”改成“不管”,只是管理的方式要順應科研創新的實際,科研事業單位應充分發揮頂層設計與統籌作用,加強科研活動的組織領導,在當下政策允許的范圍內,進一步探索優化制度,提高科研經費管理的能力,給科研創新提供較為寬松的環境,為科研活動更好地“保駕護航”。
(三)抓住機遇,充分利用好政策紅利
目前宏觀政策對科技創新的態度是大力支持提倡的,在此寬松的大背景下,科研事業單位應以時不我待的精神抓住機遇,落實黨中央的號召,廣泛調研、學習其他科研院所推進科研經費“放管服”的先進做法,做好與主管部門的信息溝通,充分發揮改革紅利,優化內部管理制度,加大激勵措施,切實讓科研人員感受到改革的春風,激發科研創造的活力。
(四)優化工作流程,提高服務能力
科研事業單位應著力改進工作作風,一切圍繞科研活動開展工作安排,制度優化及程序安排都應盡量與科研活動實際相配套,減少約束科研開展的條條框框,減少不必要的檢查與審核,推進科研財務助理制度,充分利用信息技術為科研活動提供財務數據支撐等,將科研人員徹底從經費管理中解放。
(五)加強內部監督,杜絕舞弊行為
科研事業單位要完善內控建設,根據經費管理的廉政風險點,有針對性的控制,做到有的放矢,對科研經費管理中發現的問題及時糾正,防微杜漸,控制在苗頭階段,及防范了風險,也有效地保護了科研工作者。平時做好警示教育與宣傳,可實施科研經濟行為透明工程等,增加科研經費使用、管理的透明度,提高內部監督的效果,同時也防止為規避管理責任把簡單問題復雜化,濫用職權,出現“一人生病,全家吃藥”現象。
(六)健全考核評價機制,向“放管服”改革要效益
科研事業單位要建立符合實際的績效指標評價體系,把經濟效益、技術效益和社會效益等相關評價指標進行細化、量化,方便財務、科研等部門對科研經費使用效果進行評價,在對科研經費管理“松綁”的環境下給予一定的考核壓力。通過評價結果的運用,適時調整單位“放管服”相關政策,充分發揮科研經費的作用,向改革要效益。
[1]李超.科研事業單位財務管理制度改革思路[J]. 農業經濟. 2018(03):117-118.
[2]駱濤.科研單位科研經費管理現狀及應對策略探析[J]. 商業會計. 2017(05):79-81.
[3]編輯部.淺談科研單位如何落實好“放管服”[J].農業科研經濟管理,2017(01):1.
[4]葛愛娟,王斌華.推進科研經費“放管服”改革的實踐與思考[J].農業科研經濟管理. 2017(02):13-15.
[5]王旭冉.關于科學事業單位科研經費管理問題的思考[J].財務與會計. 2016(05):51-52.
[6]于倩.關于事業單位科研經費管理的思考[J]. 財經界(學術版). 2016(12):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