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德收
有人說,語文學習很好“玩”,成績和素養都是“玩出來”的;也有人說,語文學習重在“悟”,感悟文本,領悟生活,會悟心靈;還有人說,語文學習是讀萬卷書,行萬里路,閱無數人。這些說法和觀點站在特定的角度來說是對的,但似乎離學生和教師太遠。因為學校有升學評價,教師有升學壓力,家長有孩子成才需求,學生有求學訴求。
語文生活化,生活語文化。但由于學習任務太重,致使學生沒有太多的時間去體驗感受生活、去讀書看報悟理。如果站在學生的立場思考,提升語文能力、培養語文素養的重點在語文“四課”,即課程、課堂、課文和課道。
一、課程是方向
語文,作為一門基礎學科和奠基課程,很重要。這是由它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決定的。語文學習即母語學習,承載著建構語言、提升思維、鑒賞審美和傳承文化的功能。這也是一個學生必備的語文學科核心素養。
學習語文這門課程,就是要積累學科知識,提升學科關鍵能力和培養學科核心素養。這是語文課程的目標,更是學生學習的方向。
為了達到這一目標,在教學過程中,師生都要有明確的課程學習目標、課程學習計劃、課程學習素材和課程學習資源,更要有具體的課程學習方案和課程學習評價。而且,語文教材的學習需要課程化,各種任務群的實施需要課程化,學科特色活動的體驗需要課程化,學生的學科探索需要課程化。
二、課堂是陣地
語文是個“慢”學科,學生平時下不下功夫,在成績上表現得并不明顯;學生學得是否投入,彼此之間也沒有特別明顯的區分度。語文學習要遵循多積累、多閱讀、多思悟、多寫作的規律。但是有相當一部分學生不知道從何下手,對語文產生了陌生感,嚴重地阻礙了學業表現的提高。
課堂是培養和提升學生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的主陣地與主要渠道。在良好的語文課堂上,學生們將在教師的引領下學得更專注,學得更自信,學得更有效率。語文學習習慣也主要是在課堂上養成的,比如靜心閱讀的習慣、深度思考的習慣、有效聯想的習慣等。
至于重要知識的識記與積累、重要邏輯的判斷與推理、關鍵能力的訓練與提升、核心素養的形成與成型,更是靠一堂堂高效的語文課來實現的。這就要求教師在課堂上高效地“教、授、啟、悟”,學生在課堂上有效地“學、思、悟、練”。
高效課堂的追求始終在路上,其中課堂目標的落實、課堂節奏的把控、課堂管理的精準、課堂評價的激勵就是高效課堂的必備條件,是每位語文教師的畢生追求。
三、課文是載體
語文到底學什么?生活即語文,這樣一來可學的東西實在太多了。生活中的一切皆可作為語文學習的素材,線上線下的學習、課堂內外的學習都屬于語文學科核心能力提高的方式和途徑。
但是,絕大多數學生平時能夠用在語文學習上的時間少之又少。面對這種情況,該怎么辦呢?那就要學好課文。就高中學生而言,將12年的語文課文學好了,就差不多了,基本上達到了相應的要求。因為學生最直接、最現成的學習材料就是教材和課文。無論哪一個版本的教材,其中的每一篇課文都是歷經了幾十年的淘洗,甚至幾百年、幾千年的沉淀,可謂篇篇都是經典文本。
經典課文要特殊對待、認真學習。文本學懂了,內容弄通了,主旨悟透了,注釋記住了,練習做足了,文本在頭腦中也就“立”起來了。
換言之,對學生來講,學好課文,能積累扎實的語文知識;學好課文,能發現運用語言的技巧;學好課文,能掌握文章的寫作方法;學好課文,有助于覺悟人生的哲理;學好課文,有利于習得優秀傳統文化;學好語文,將提高語文核心素養。
當然,要想讓學生把課文學好、學透,還需要教師對課文進行個性化的解讀,對學生的思維做關鍵性的點撥,從而提升學生的語文思維水平。同時,在課文學習上,學生需要讀進去——讀通內容,讀出來——讀明作者意圖,讀明白——讀出心得體會。
四、課道是方法
“課道”即語文學習之道。語文學習的方法有很多,但大多都停留在小“術”上。比如解讀文本,不是揣摩文本的構思技巧,而是要解決如何提高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的問題,這關鍵在悟“道”。何為語文學習之“道”?就是多反復,多思考,多領悟,多探究。
那么,就語文教材而言,每篇課文到底要學到什么程度呢?筆者認為,要讓每個學生都能在自己的頭腦中將文本內容清晰地“立”起來,使它“動”起來,給學生以生命的質感。要達到這一目標,學生應做到以下幾點。
一是從內心里喜歡語文,從感情上接納語文,從理性上重視語文。這是學好語文的前提條件。學生只有真正喜歡語文,才有學習的動力,才能端正學習態度,才可能提高學習效率。
二是樹立正確的語文學習觀,“以課堂為主,以課文為本”。在課文的學習上,筆者主張“反復學、學反復”,將每篇課文學好了,將課后的問題理解透徹了,才能對文本有更深入的認知。
三是運用“三主體”文本解讀法閱讀課文。即引導學生閱讀文本,忠于文本,正確地解讀文本;引導學生聯系作者,知人論世,精準地解讀文本;引導學生對文本進行多維度思考,多角度領悟,讀出自我,個性化地解讀文本。
四是運用“四步閱讀法”閱讀經典文本。即整體感知,了解內容概要;梳理文脈,概括文章中心;深入思考,把握作者意圖;問題追問,理解文體風格。
無論采取什么措施,都是為了一個目標,即讓學生通過文本的學習,使文本在眼前“活”起來,在腦中“立”起來,以至終生難忘。為實現這一目標,就需要學生讀懂作者意圖,讀通文章內容,讀透文本價值,讀出自我認識。
為此,可采用“參互”式閱讀法。比如要想了解《小石潭記》中作者“悄愴幽邃”的情感,不僅要結合文本詞句加以分析,更要知人論世,選一些作者同時期的作品,如《江雪》等來參照閱讀。《江雪》是一首藏頭詩,直抒作者“千萬孤獨”之意。柳宗元在《與李建書》一文中說:“仆悶即出游,時到幽樹好石,暫得一笑,已復不樂。”為何如此?因為內心孤獨。作者的同游者明明有五人,為什么還覺得“寂寥無人”?這是作者以親友相伴反襯自己的孤獨、凄涼之感。
還可采用對比式閱讀。比如要想了解杜甫的憂愁,可將“杜甫詩三首”做對比閱讀,了解三首詩的創作背景,感受詩人風燭殘年的凄苦,體味詩人漂泊的人生況味,體察詩人的家國情懷。
總之,語文學習的重點可以概括為“四課”——課程、課堂、課本和課道,一個也不能少。
(責任編輯 郭向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