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文勝 王程程
《普通高中生物課程標準(2017年版)》(以下簡稱“新課標”)的正式頒布實施,標志著我國生物學教育邁入了核心素養的新時代。為了在高中生物教學過程中強化生物學科的培育價值和核心素養,新課標對生物學科提出了新的理念和新的發展要求。
一、新理念與新要求:生物學科核心素養的達成
生物學科核心素養是學生基本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反映了生物學課程的新理念和新要求,是由生命觀念、理性思維、科學探究與社會責任等內容組成。高中生物教學的目的,是要使學生逐步形成具有生物學科特征的關鍵能力、必備品格與價值觀念。
一是生命觀念。讓高中學生通過對生物現象的觀察,了解到生物之間存在的關系后,再對其進行抽象性解釋,理解經過反復試驗、驗證過的想法與觀點,從而提高學生理解與解釋相關現象的能力。促進高中學生在良好生物學概念的基礎上逐漸形成生命觀念,通過這種觀念,去理解生物學中的結構與功能觀、生物進化與生存環境適應觀、自然穩態與平衡觀等。這樣,學生通過生命觀念認識到世間所有生物的多樣性與統一性,從而有助于形成正確的自然觀與世界觀,并具有探究生命活動現象與規律的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二是科學思維。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尊重事實和證據,并在學習過程中養成嚴謹、務實的習慣,且具有獨立解決問題的理性思維能力;還要重視引導學生學會運用歸納與概括、演繹與推理、模型與建模,以及批判性思維等方法,對生命現象和規律等進行探究與解釋。
三是科學探究。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去不斷發現生物學問題,根據不同的生物學現象,學會仔細觀察、提出問題、設計實驗,并在學習過程中對實驗結果進行交流,促進學生逐漸形成團隊合作與勇于創新的精神。
四是社會責任。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秉持造福人類的態度與價值觀,關注并參與生活中有關生物學的社會話題,且能夠做出有理有據的解釋或判斷。同時,要引導他們在學習過程中提高生態意識,積極參加環境保護活動,能夠在約束自己行為的同時主動向他人宣傳有關綠色生活、珍愛生命等方面的基本常識,自覺承擔相應的社會責任。
二、新的質量觀:學業質量標準和學業水平評價
生物學的知識儲備量隨著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逐漸呈現井噴式增長,這就要求高中生物課程的內容不斷推陳出新,既要保留最基本的知識,又要能夠反映出時代的特點和科技的進步。因而,“少而精”應是生物課程所追求的教學模式。在生物學的必修和選修課程中,每一個模塊的教學均需要聚焦大概念和重要概念的教學設計活動。這樣將使知識容量減少,但重點更突出,為教學的“精”提供質量保證,也為學生提供主動參與學習的機會,使他們形成積極的科學態度,養成科學的思維習慣,提高終身學習的能力和創新實踐能力。
學業質量是高中生物新課標新增加的一個部分,與之相關的還有學業水平考試命題建議。根據學科核心素養的四個維度,新課標把學業質量劃分為四個不同的層級水平。其中,1-2級水平為學業水平合格考試,即高中畢業考試的命題依據;3-4級水平為學業水平等級考試,即高考的命題依據。其修訂的初衷是要改變“考什么就教什么”的應試模式,構建以素養為導向的評價方式,促進學生生物學科核心素養的發展。這是新的質量觀,可作為教學標準,也可作為評價學業的標準,能讓教師知道要“教到什么程度”,也能讓學生明白自身發展需求。因此,學業質量標準既可以幫助教師更好地達到教學要求,也為考試評價提供了依據,還可以幫助學生轉變學習方式,樹立自信,發展生物學科核心素養。
三、教學觀重建:從學科教學走向學科教育
高中生物新課標的頒布實現了預期的目標與效果,凸顯了生物學教育的規律,體現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彰顯了時代的特征,有利于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生物學科核心素養是該學科實現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價值所在,它需要教師轉變教學觀念。
高中生物學作為自然科學的基礎學科之一,也是一種研究生命現象和生命活動規律的科學。如今,生物學在微觀和宏觀方面都取得了顯著的成就,它與快速發展的互聯網信息技術與工程技術聯系緊密,對我國社會、經濟和人們的日常生活都產生了巨大影響。因此,生物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應遵循高中生物學的學科邏輯,符合學生的認知水平,將學科教學與信息技術有效融合,引導學生從淺層次的學習向個性化學習與深度學習過渡,提升學生的科學閱讀素養。
高中的生物學課程內容不僅能讓學生獲取基礎的生物學知識,以及解決問題時所需要的思路和科學方法,還能讓學生了解到許多生物學家所堅持的觀點。如在大概念和重要概念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開展STEM項目學習,通過跨學科融合指導學生將STEM的知識和能力運用于科學實踐中;還可以和學生一起進行科學研究,引導學生在探究學習過程中提高自主發現問題、尋找信息、檢驗假設和探尋事物發展規律的能力,幫助學生理解概念和建構概念體系。此外,也可通過概念教學和問題情境的設置,幫助學生養成科學的思維習慣,使他們形成積極的科學態度,為其終身發展奠基。可見,生物學課程的學習不僅是學生必經的教育過程,還是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的過程,可為其未來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生物學核心素養涵蓋了公民參加社會生活、經濟發展、生產實踐與個人決策所需的基礎知識、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以核心素養為導向,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生命觀、價值觀和情感態度,養成科學的思維習慣,引導他們主動成為適應未來社會所需的人才。這就需要教師轉變教學觀念,從“學科教學”走向“學科教育”。
對高中生物新課標的學習,不僅使高中學生認識到科技發展、社會進步、生活質量的提高都離不開生物學的貢獻,還能使他們在學生時代樹立正確的生命觀念,正確認識生命現象,探索事物發展的規律,解決實際生活中的問題,成為能夠適應未來社會發展的人才。
(責任編輯 郭向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