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逸霏
不知何時,婆婆的臉上多了一絲難以察覺的憔悴,耳朵能聽到的聲音也越來越微弱。她的反應宛如失去了機油的齒輪變得遲緩;她蒼老的臉上掛滿了歲月對她的洗禮,一道道皺紋仿佛是山谷底下綿延的溝壑,爬滿了她略帶枯黃的臉頰;她就像一支冬夜里的殘燭凄涼地搖曳著;但她那一雙如琥珀般空靈澄澈的雙眼卻像是在告訴其他人她還年輕。
婆婆非常能干。年輕時,爺爺為了多掙些錢供孩子上學,常年在外地打工,她一個人帶著四個孩子,支撐起整個家。爸爸的老家地處大巴山農村,山高缺水,種莊稼非常辛苦,肩挑背磨,日曬雨淋,路太遠,山太高,婆婆經常是早出晚歸,中午只吃點干糧。常年下來,婆婆的背駝了,腰彎了,手上長滿了厚厚的老繭,但是婆婆從不叫苦。她不但莊稼種得好,而且家里也總是收拾得井井有條,她非常愛干凈,老家的土房子她也收拾得干干凈凈、漂漂亮亮。
婆婆在老家非常有名,因為她培養出了3個大學生,里面還有一個博士,這在那個年代的偏遠山區非常不容易。婆婆有四個孩子,只有我的大姑沒有讀大學,其余的三個孩子都上了大學,現在都發展得不錯。二姑是上市公司的高管,幺爸是央企的中干,我爸爸是大學老師。我們這一大家子之所以能有今天,婆婆居功至偉。婆婆雖然是個農民,但是她有思想,有智慧。她一直都認為知識能改變命運,農村的孩子只有讀書才能走出大山,才能過上好日子。當時,家里很窮,一到開學季,幾個孩子都要交學費,家里一時拿不出那么多錢,婆婆就到處去借,她從來就沒有一丁點因為缺錢而想放棄孩子上學的念頭,不管有多難,有多苦,她都一個人扛著,從不放棄。終于,經過多年的努力,多年的堅持,婆婆把幾個孩子都培養成才。大姑雖然沒上大學,但在婆婆的扶持下,也有了自己的事業。爸爸經常對我說,婆婆很偉大,很了不起,沒有她的堅持,就沒有我們現在的美好生活。
婆婆是一個非常感恩的人。年輕的時候,由于爺爺一直在外面打工,她一個人在家帶著4個孩子,非常的不容易。幸好婆婆人緣好,得到了好多鄰居的幫助。對于鄰居的好,婆婆一直都銘記在心。等到孩子們長大了,有出息了,她便開始回報鄰居。每次我們回老家,婆婆就會早早地買好煙酒糖,一家一家地發,對她的幾個好姐妹,她會給她們買衣服,甚至給錢,并邀請她們到城里來玩。她總是對我們說,做人一定要厚道,受人滴水之恩,一定要涌泉相報,一定要知道感恩。
我是婆婆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孫子(其實在我之前,婆婆已經有了兩個外孫),所以婆婆格外疼愛我。從我一出生,婆婆就依依不舍地離開老家,來到重慶照顧我。在我9個月大的時候,由于媽媽要進修,爸爸又長期在國外出差,婆婆和爺爺就把我帶回老家。聽媽媽說,婆婆對我是超級疼愛。每天都變著花樣給我做好吃的,經常買零食放在家里,鄰居家的小朋友們知道我們家有吃的,一有空就會來我家陪我玩。這些小朋友天天給我捉各種各樣的昆蟲,比如像蝴蝶、螞蚱、金龜子、蟋蟀、螃蟹,甚至是又肥又圓的青蟲。那個時候我1歲多點,什么都不懂,什么都好奇,超級喜歡昆蟲,我居然能逮著一條青蟲玩半天。在我兩歲的時候,婆婆把我送進了老家的幼兒園。由于太小,沒有安全感,我完全離不開婆婆。沒辦法,婆婆天天都陪著我去上學。我們婆孫倆成了幼兒園一道亮麗的風景線,我是最小的學生,她成了最老的“學生”。但是為了我,不管做什么,她都從不計較。
在老家呆到3歲,到了正式上幼兒園的年紀,婆婆、爺爺為了我,又陪著我來到重慶。從幼兒園、小學、中學到高中,婆婆一路伴著我不斷成長。在重慶,每天她就像是個陀螺,一直轉個不停。為了我能吃上一頓熱氣騰騰、營養豐富的早餐,她每天早上5點半就要起床做飯。怕飯菜太燙,我來不及吃,婆婆總會在我起床前先給我涼著。早上忙完家里,她又馬上去買菜做午飯,洗衣服,中午也不怎么休息,晚飯之后,她會在廚房里面不停的收拾,只有好看的戰爭片,她才會停下來歇會兒。她經常一邊打盹一邊看電視,看完之后,她馬上又會忙起來,她每天晚上都是12點以后才睡覺。婆婆是一個完美主義者,什么事情都要做到極致。碗筷要洗很多遍,她總擔心洗不干凈;衣服她要先手洗,然后再放到洗衣機里;地她每天都要拖,她喜歡家里干干凈凈,一塵不染;做飯,她也很講究,一個星期每天吃什么她都先計劃,既要營養,又要好吃。她不吃辣的,但為了我這個吃貨,她專門學了“過水魚”、“紅燒兔”和“辣子雞”等。每次做這些菜的時候,她都被嗆得咳嗽不止,但她從來都毫無怨言。
本以為婆婆會一直陪著我,我們一家可以幸福地生活下去。可是,一切卻變得那么快。那是某天下了晚自習,作為走讀生的我回到家后,我才得知婆婆在中午做飯時把鍋燒糊了。父母當時都在上班,沒在家,是聞到濃濃糊味的鄰居發現的,他們使勁敲門,發現我家沒人開門后,趕緊打電話找了物管人員,才開了門,熄了火。讓人揪心的是婆婆當時坐在家里的沙發上看電視,對廚房的事情一無所知,對鄰居的敲門聲也沒有聽到,她完全沒有注意到鍋里的水已經燒干了,鍋底燒出了一層厚厚的黑灰。事后婆婆問我:“乖孫,你覺得婆婆會死嗎?” 我不明白婆婆為什么這么問,沒有多想,我對她說:“婆婆身體這么好,肯定能長命百歲,別想多了。”婆婆聽到后微微一笑,沒有再說下去。
這件事之后我還沒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一開始還以為婆婆就是年紀大了,反應慢了,不是什么大問題。單純的我對病理方面沒什么了解,只是簡單以為婆婆可能有點老年癡呆先兆,我不愿往壞處想,因為婆婆是我們最親的人,我不希望她有事,誰不希望自己最親的人總是健健康康的呢?兩個星期后,我發現工作幾十年很少請假的父母這時在單位請了假,回家照顧婆婆,在江北建工集團工作的幺爸,遠在廣州做事的大姑,還有在深圳工作的二姑,他們都來到了我的家里。見到自己兒女齊聚一堂的婆婆,露出了溫暖的笑容。這時的婆婆仍是有說有笑,能吃能走,除了耳朵有點背,記憶力有點不好,行動稍稍遲緩以外,其它還算正常。
因為上學的緣故,家里白天發生的事我很少知道,就在一個星期五的晚上,媽媽一個人來到了我的房間,神色嚴肅地對我說:“婆婆的病很嚴重,是肺癌晚期,而且已經轉移到腦部,多處有腦瘤,而且腦部還有大面積水腫,可能只有兩、三個月的時間了。”沒有一點思想準備的我在聽到這個消息后一下子就懵了。從媽媽的口中我才明白了原因,婆婆的“癡呆”,并不是老年癡呆引起的,而是腫瘤壓迫神經引起的行動遲緩和記憶力衰退。剎那間我感覺心如刀絞,一個陪了我快16年的人,一個我最親最愛的人,一個前不久還能正常生活的人,此時已經油盡燈枯,被宣布了死期。
真是造化弄人,上天并沒有給婆婆更多的時間。婆婆只住了一個星期的醫院就出院了,因為醫生告訴我們,她這個病沒有住院的必要,到了癌癥晚期,已無藥可救。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多陪陪她。周末的晚上,我會和大人們一起陪著婆婆唱歌。婆婆雖然一部分記憶已消失,但是她還能唱很多的歌,背好多的詩,她最喜歡聽我唱歌,我喜歡唱英文歌,婆婆雖然聽不懂,但是卻聽得很認真,很投入。每次唱完,她都會含著笑為我鼓掌,表揚我幾句。除了陪婆婆唱歌、聊天,媽媽、姑姑和幺媽每天都變著花樣給她做各種可口的飯菜,比如“四季豆煮飯”、“炒蠶豆”和“綠豆排骨湯”等。天氣好的時候,我們會推著婆婆出去曬太陽,去她以前去過的地方,陪她回憶以前的美好時光。她清醒的時候,我們會問她有什么心愿,想不想某個人,只要她說想誰,我們就會想盡辦法把這個人請到家里來陪她說說話。婆婆的病情發展得很快,天天都在惡化。每天晚上,大人們都輪流陪著婆婆睡覺,婆婆每晚都要起來上十幾次廁所,讓她穿尿不濕她又不愿意,她自己起來又走不穩,必須要有人扶著,經常是你還沒睡著,她又掙扎著爬起來,非常的辛苦。這樣過了大概半個月,婆婆連坐起來的力氣都沒有啦。這些日子,我們所有人都見識到了癌癥的可怕,兩個月前還能吃飯、走路的人,在病魔的不斷侵蝕下,身體一點一點地垮掉。婆婆之前還有將近55公斤,但在生病之后,她就宛如在太陽下曝曬的冰塊,體重迅速降到了不到40公斤,只剩下皮包骨頭,呼吸也變得困難,只能靠戴制氧機來維持生命的最后一點機能。長期臥床使得她的皮膚開始潰爛,看著婆婆背上的皮膚我不禁心頭一涼,很難想象婆婆當時經歷了何等的痛苦。在彌留之際,她還對我們說,不要為她操心。自始至終,婆婆都不知道自己得了什么病。
婆婆是在昏迷兩天多之后醒來的,她用盡最后一絲力氣睜開眼睛,依依不舍地看著周圍的人:她的兒子兒媳、女兒女婿、孫子、姊妹以及周圍的老鄰居,然后慢慢地合上眼,永遠地離開了我們。前后大概2分鐘時間,她走得很安詳,卻給我們帶來無盡的悲傷。我再也沒有機會陪婆婆看電視了,再也吃不上婆婆為我精心準備的早餐了,再也聽不見婆婆唱歌、背詩了……
婆婆一直都希望落葉歸根,我們遵從她的意愿,將她與爺爺葬在了一起。同樣是小時候的那個村莊,可今非昔比,已經沒有了我深愛的爺爺婆婆,站在他們的墳前,如今的我只有濃濃的悲傷和無限的思念。
婆婆為我們傾注了她所有的愛,“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她沒有一點的保留。她一直是我成長路上的一盞燈,一盞微弱的燈,如燭火一般,雖然微弱,卻在我悲傷時溫暖我的心房,在我迷茫時照亮我的方向,它將永遠照耀著我的心田。我唯有奮發努力,積極向上,不斷進取,成長為一個對社會、對新時代有貢獻的人,來告慰九泉之下的婆婆。婆婆,我們懷念您,您永遠活在我們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