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劉丹鳳(1981-),山東青島人,女,博士研究生,副教授,研究方向:心理學。
●又聞粽葉飄香
早上帶著小兒子在樓下里散步,剛滿一歲蹣跚學步的他對整個世界都充滿了好奇與新鮮。正巧物業公司在小區里舉辦端午節包粽子比賽,只見平日里孩子們扎堆的小廣場上支起了一溜長桌子,大大小小的盆里盛滿了糯米、蜜棗、花生等餡料,當然也少不了層層疊疊翠綠欲滴的新鮮粽葉。桌子的周圍除了跑來跑去瞧著熱鬧的孩童之外,便成了廚房霸主大媽們一展風采的天下。有幾位大媽甚至等不及工作人員拿來勺子與扎線,就開始動起手來,至于沒有扎線,這點小困難又怎么能難倒足智多謀善于就地取材的大媽呢,將粽葉撕開繞緊粽身代替扎線,既天然又美觀且渾然天成,普普通通的粽子儼然化身成了藝術品,看得人眼花繚亂。旁邊幾個年輕的工作人員也忍不住向大媽們討教包粽子的訣竅,而我不禁想起了我的姥姥。
母親自詡聰明能干,事實也確實如此,煎炒烹炸、包子、餃子、燒麥、韭菜盒子均是色香味俱全、形意相俱佳,卻唯獨不會包粽子,或者說也能成形,卻不是她要求的樣子,這也是母親少數幾個沒繼承我姥姥的技藝。能造就如此全面發展的母親,姥姥居功至偉,母親這十八般武藝多半是受我姥姥的耳濡目染言傳身教,而打小就在姥姥身邊長大的我,更是口福不斷關愛不絕。
●再憶童年時光
母親是長女,我也是第三代的第一個孩子,家族中二十年沒有嬰兒的歷史使得我的降生格外矚目,姥姥更是承擔起全權照顧我的角色,一直到我上幼兒園時才搬去與父母同住。但我還是更愿意同姥姥一起,一到假期或周末,便第一時間央著母親送我去姥姥家,若是姥姥上門來,更是快樂的好似過節一般,求著姥姥在我家住下。記憶中,高中前的假期我都是在姥姥家度過的,也見證了姥姥由當初的風風火火、利利索索、里里外外一把手的樣子變得力不從心丟三落四,對我好的方式也逐漸單一,始終不變的還是用各種各樣的美食豐富著我的童年。即使在高中住校后假期回家,姥姥也必定會提前準備好菜譜,反復琢磨,一定要用當季最時令最新鮮最營養的菜肴迎接我的歸來,似乎這便是姥姥愛我的最佳方式。
●粽子的誕生
兒時的物質條件和便捷程度與今時今日相去甚遠,想要吃什么必須自己動手方能豐衣足食,于是每到節日,姥姥都會做應景的食物來慶祝節日。過年時包餃子炸麻花、正月十五下元宵炸蝦片,清明是帶著春天味道的紅豆青團,重陽要蒸糕,那糕上撒的桂花也得事先用蜂蜜腌漬過才能入味,而端午的粽子自然也必不可少。姥姥手巧,會包小巧精致的四角粽子,將粽葉一窩一轉,就成了一個漏斗的形狀,先放入一半糯米,再填入各色餡料,有腌好的五花肉配板栗咸鴨蛋黃,也有大棗紅豆蜜豆的甜口粽子,還有母親最愛的什么都不放的純糯米粽子,壓實餡兒后再用一半糯米蓋上,裹緊粽葉嚴絲合縫,用牙咬著線頭,一手握著粽子一手捏住扎線,就在眨眼之間,一只包好的粽子已然漂亮的立在桌上。前后不過三五分鐘的時間,我卻在旁邊瞧花了眼,拽著姥姥的袖子非要姥姥教我,可在姥姥那兒服服帖帖的粽葉在我手里卻怎么都成不了形,糯米也漏的到處都是,更別提扎好擺正了。試過之后才明白,看似簡單的動作是經過無數次的練習才能爐火純青的,而我還是算好時間老老實實等待粽子出鍋吧。
●當記憶消逝
隨著時光更迭時代發展,外出就餐的次數越發頻繁,而商場、超市、淘寶、網購……越來越多越來越新的購物方式層出不窮,曾經費盡心思耗費精力的美食,只要動一動手指就可以送貨上門立等可取,甚至遠在大洋彼岸、曾經只在書本雜志中見到過的食物都可以瞬間到手,可入口的滋味卻總是少了當初等待的驚艷。當全球化讓我們的生活更便捷的同時,也提升了耐心的閾值數,降低了收獲的滿足度。感受的越多,就越發覺得無趣,記憶中的美味佳肴也變得寡淡了起來。
姥姥還是病了。五年前姥爺走了,在那之前姥姥的身體就問題頻出,腦子也經常迷糊。姥爺走后更是每況愈下,三年前確診為阿爾茨海默癥,慢慢的不再認識朋友、家人,甚至是我。自理能力也喪失了很多,自己吃飯都變得困難,而曾經引以為傲的那些手藝,怕是也要失傳了,尤其是包粽子。
雖然姥姥遺忘了很多人和事,可見到我時,卻總喜歡和我翻來覆去的講著她小時候的事,也許會張冠李戴毫無邏輯,卻怎么也不愿松開拉著我的手。雖然她已不清楚我的身份,不記得她為我起的乳名,但應該還是視我為親近的人吧,還是不愿讓我們忘記她的吧。而當姥姥的頭腦不再清晰,記憶逐漸消散,她還在愛著我們嗎?
●我們如何是我們
普通心理學中將記憶定義為“在頭腦中積累和保存個體經驗的心理過程…是人腦對外界輸入的信息進行編碼、存儲和提取的過程?!币簿褪钦f,記憶既是客觀存在的,又具備了大量的主觀經驗和色彩。同樣的事件,在不同經歷者的記憶中也許大相徑庭南轅北轍。而同樣由我們的記憶構成的世界,在每個人的大腦中建構也各不相同。所以世界既是客觀的,又是主觀的。記憶中相同的事件和人物也會因每個人不同的認知和解讀而似是而非抑或改頭換面。而對于一個記憶漸漸模糊、遺忘甚至喪失的人來說,賴以建構其主觀世界的源頭正在分崩離析潰不成軍,此時的他仍然是當時的他嗎?
今年奧斯卡最佳動畫長片的獲獎影片《尋夢環游記》,講述的是熱愛音樂卻遭家人反對的墨西哥小男孩米格爾,在亡靈節意外穿越到亡靈國度與逝去的親人相遇,并在試圖重返世界的過程中,追求音樂夢想的故事。其中說到“我們的故事,只能由我們生前認識的人來講,他們的記憶才管用”。而我們自以為的外部形象也許并不準確,你的習慣你的性格你的整體印象,都是由你行為的接收者,即他人來定義的。所以你所認為的你未必是他人眼中的你,你既是活在客觀世界中,也活在自己和他人的主觀世界中。
●愿我們都被愛的人銘記
海賊王中有一句氣勢磅礴的經典臺詞:“人什么時候才會死?被子彈貫穿心臟的時候?不對!得了不治之癥的時候?不對!喝下毒蘑菇湯的時候?不對!是被人遺忘的時候!”真正的死亡是世界上再沒有一個人記得你,所有你曾經與之相關的人都不再存有你的記憶,甚至不再想起你的名字,那時的你,才是真正與這個世界告別了吧。所以古往今來,那么多名人志士帝王將相渴望名垂青史永世傳頌,可能也只是希望子孫后代能記得,曾有這么一個人在這世上來過、愛過、活過。
即使我的姥姥不再擁有自己的記憶,我也會一直記得她,幫她保管她與我的那份回憶,然后再告訴我的孩子們,我與姥姥的故事。
在愛的記憶消失以前,請記住我,記住我們的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