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就生態文學來說,是反映生態環境與人類社會發展之間關系的重要文學,但是很多人對生態文學的理解是生態環境和文學之間的關系,這樣錯誤、片面地認為給生態文學發展帶來了影響。尤其是我國的生態文學,由于我國有56個民族,而在少數民族的文學中,對生態文學及生態思想也有進行了體現。因此,本文將對當代少數民族文學中的生態思想進行探究,使人們正確認識生態文學的含義及重要性。
關鍵詞:當代少數民族文學;生態思想;少數民族作家
作者簡介:阿卜杜克熱木·穆薩(1991-),男,維吾爾族,新疆喀什人,喀什大學人文學院2015級少數民族語言文學專業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維吾爾語言文學。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8)-24-0-02
在西方生態思想中,生態文學作為重要的組成部分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對生態文學的理解方面,并不能簡單地將文學與生態進行結合,生態文學是一個宏觀的概念,是從整個生態觀入手,將環境與社會環境進行密切聯系,探討社會發展對生態環境的影響,以及使用生態文學來解決生態環境中存在的問題。就我國少數民族文學來說,有很多作品中都包含了生態思想,并且以多樣化的題材將生態思想表現得淋漓盡致,而少數民族的文學作家在撰寫作品的過程中也通常以少數民族的地理環境作為題材,烘托保護生態環境等內容。主要表現有以下幾種:
一、呼吁人與自然之間和諧共生
我國目前的社會環境今非昔比,社會經濟的提升也給人們的生活水平帶來了一定的改變。伴隨著歷史的長河,現代化的生活方式讓人們逐漸淡忘了過去的歲月,但是就在城市化發展的今天,卻給生態環境帶來了嚴重的破壞,人們過度使用自然環境所贈予的產物,導致生態資源呈現出匱乏的狀態,也使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出現裂縫,更為嚴重的是,有些地方的文明進步是建立在破壞生態環境的前提下所建立,種種情況也是生態批評的思想源發地。生態文學不是反對現代化,是按照可持續發展的原則,相協調、相應地發展。光是想生態環境,不重視發展也會對更多的人帶來生存危機。只重視發展,不重視綠化也不行,因為古代的樓蘭城也是各典型的例子。樓蘭城原本是各非常發達的城市,由于對擴建城市合解決更多人的生存問題,樓蘭城不斷在擴建,最終將城市周圍的綠色森林全被砍光,嚴重破壞了生態環境,就這樣那么繁華的城市幾乎一夜期間就被沙漠淹沒了。所以這就表明生態環境是一件不可忽視的重要任務,一旦松弛,會帶來更多的災難。
在我國社會發展的過程中,工業化的生活方式逐漸出現在人們的視線中,這樣的生活方式改變了人們對傳統生活方式的理解,尤其在少數民族地區中,青山綠水可謂是他們的代名詞,而正是因為工業化生活方式的出現,也將青山綠水進行了改變,另外,少數民族都具有自己的精神文化體系,生活方式的改變也給精神文明體系帶來了改變。當信息技術等發展不斷提升后,也將少數民族認為是神秘的青山綠水更加具有開放性,這種社會與自然的改造使人們認為自己有能力改變社會,因此,導致生態危機的出現,同時也使人與自然與社會等方面出現不平衡的狀態。而少數民族文學中的生態思想恰恰是發現了這種狀態,并在文學作品中呼吁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共生,呼吁人們認識到人與自然關系的重要性。
由此看來,我國少數民族生態文化方面的發展可以說是較早,這是因為生活在祖國大版圖的少數民族都是受我國從古至今的優秀文化的原因。我國歷代以來都一直處于生態環境、生態文化方面世界領先的地位。這是因為中華民族深受儒家思想的影響。儒家思想的影響深淵,并長期是中國人民的主體思想,從古代延續到現在生活的各個角落里能看到儒家思想的身影。儒家思想中包含的生態意識頗為眾多,儒家思想可以說是人類發展到一定階段對所生活的環境的反思與教育。儒家思想經歷千年,對我國人們從古代延續到現在有著巨大的貢獻。
我國是各人口最多的國家,我們都知道人口眾多等問題的嚴重性,但是,換位思考,為什么中國有這么多的人類?最好的答案還是“有著良好的生存環境”有了宜居、宜生存的環境,人口會自然而然增多。如果生活在戈壁,水資源短缺的環境,那人類只能慢慢拋棄或對原有的環境進行改良。像不宜人類居住的塔克拉瑪干沙漠等干旱區域,那人類就無法生存,人口也不會增多。在黨的十九大也提出了一個指南針:“綠水青山就是我們的銀山金山”這句話真是說得好,我們只重視發展不重視綠化只能等到災難的瀕臨。所以,像現在一樣發展的中國來說,植樹造林是必不可少的。我們傳承的幾千年的儒家思想中的生態告誡,不能為了短時的發展而被忘記。我們要發揚與傳承古代中華優秀文化,將文化延續下去,這樣,后代也能收益,也能得到一個能夠安心生活的條件。我們人類生活的目的不僅僅是為了自己,還要為后代著想。雖然在生活的過程中人們看到好多好多熟悉的人死亡,心里會想:我們也有一天會離世,但是我們知道自己有一天會離世,也不會當天就結束生命呀?這是為什么呢?這是因為生命是珍貴的,而且只要能活,一切都會好起來。這是所有人都懂的道理。就像這樣,我們為現在的環境多下功夫,那我們的子孫也會因此而得福,未來會更加美好!
儒家思想中的論語中:“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論語·陽貨》)在這段話中,孔子表達了四季更替、百物照樣生長的一種很有生態意義的意識。大自然是萬能的,按照四季更替、日出日落、下雨下雪、酷暑嚴冬等等規律來延續下去,人類有改造自然的能力,但是沒法改變自然規律。人類本身就是大自然界的一部分,我們也承認大自然是人類的母親,沒有大自然哪來的人們呢?只要人類想去開采,大自然中什么都有,大自然中可以開墾種麥子、植果樹、養魚類和家禽,可制造鐵器,可發展工業、可發展航天事業,也就是說大自然什么都能提供。人類是大自然中產生的最聰明的動物,只要肯勞動將會有更好的生存條件和環境。
“天不言而四時行,地不語而百物生”這是李白的一首讓人沉思的與孔子的思想很是接近的一首詩。在這段詩歌中,李白也表達了自己對大自然的崇敬與尊重。從奴隸制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社會主義社會等這些階段,都可以看出社會主義社會是最重視愛護我們的生態環境。我國少數民族也受到其影響,產生了對愛護環境極其熱情的氣氛。少數民族基本上都生活在山區與老遠的干旱半干旱地帶,所以他們之前都覺得只要有水資源就能生活,但是幾乎沒有想過沒了水資源就怎么生活。所以,這一點中可以了解到:是沒有一個人站立出來說改造自然,都是走了那么長的路,尋找水資源。
對于破壞自然環境而言,世界名人恩格斯說過:“我們不要過分陶醉于我們人類對自然界的勝利。對于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對我們進行報復。每一次勝利,起初確實取得了我們預期的結果,但是往后和再往后卻發生完全不同的、出乎預料的影響,常常把最初的結果又消除了。”(《自然辯證法》)恩格斯更深刻地闡述了保護環境的重要性。人類為了得到眼前的一些小利益,都會選擇破壞環境來爭取便利,如:為了制造筷子,砍活生生的樹木當做原料。做出來的大部分筷子都是一次性筷子,很少會有再次利用的價值,大都會當做垃圾處理,很少部分會把它當做燃料。這真的是值得思考的話題。樹木是大自然的支架,我們砍了書相當于砍了自己的腿。少數民族文學中也慢慢開始體現類似的觀點,對文明的進步與發揚有了很大的推動力。
二、呼喚尋找丟失的民族傳統文化
在少數民族的文化中可以清晰地看到與生態思想之間的關系,但是現代社會的到來,也使少數民族的生態思想文化呈現下降趨勢,以至于出現少數民主文化及傳統文化被現代社會所分離的現象。所以,很多少數民族文學作家都在文章中體現了生態意識的重要性,也體現出拯救自然生態與民族傳統文化共存的重要性。
曾經在藏族作家中阿來為頭的很多生態主義作家產生了,在他們的作品中看到,作家在文中詳細敘述了人們為了追求所謂“美好”環境,去不斷的破壞生態環境,生態環境被破壞的現象越來越嚴重,也側面烘托了當時人們已經喪失了對自然環境的愛護及對生態環境的敬畏。作者寫該文章的含義除了說明生態環境的重要性外,還讓作者擔心的是人們的綜合素質及道德被當時思想所蒙蔽。尤其是作者在文章中運用了很多的擬人句和比喻句,更加形象地將自然環境被破壞后所產生的心痛,同時,作者認為,人們在破壞生態環境的過程中也是將人類自己推向了懸崖峭壁,這種懸崖峭壁也是生態思想所步入的不歸路。
三、對現代文明無視動物尊嚴的深刻批評
在少數民族作家的生態文學作品中,也充滿了對現代文明無視動物尊嚴的深刻批判。這其實也是作品中一個長久話題——“沖突”的表現形式。沖突是少數民族作家作品中經常出現的一個話題,有的是人與文化的沖突,也有的是人與動物的沖突。其實人與動物的沖突,根本還是一個自然界中誰占有誰的問題。少數民族作家對這個問題都有著深入的思考,也通過作品詮釋了人在自然界中的位置以及對于與動物關系的認識。
現代鄂溫克族作家烏熱爾圖的小說《叢林幽幽》就討論了誰是自然的主人這個議題。這部小說寫出了動物爭扎生存尊嚴的心聲。這種對生存尊嚴的掙扎不是一種乞求,而是一種不可侵犯的驕傲,反向比較出了破壞動物家園的人類的膽怯和貪婪。作品中描寫的大熊是林中巨獸,在人類的獵槍面前沒有絲毫的畏懼。相反,作品所描寫出來的大熊的腳步、氣味、眼神、姿態都讓人類膽怯。在這部作品中,人類屬于失敗者,除了受到大自然的懲罰之外,在精神上也遇到無法排遣的失落。
結語:
在我國生態文學中有不同類型的文化樣本,而少數民族生態文學作為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文化樣本在我國生態文學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少數民族文學在中華民族文學中燦爛發光,為豐富中華文化有著巨大的貢獻,有了多民族視角上的文學,才能有豐富多彩更廣泛的文學。少數民族不僅能發揚本身所有的優良傳統文化,還會傳承中華民族生態文學的作品。少數民族生態文學內容大多都是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相處等,不僅僅針對作某某者或某某民族,而是適用于我國所有的56個民族,對其有著重要的意義。另外,生態文學作品中,從內容就可以認識到少數民族作家對現代社會生活及生態環境的擔憂,對人們對大自然的饋贈肆意浪費的現象進行批判,這也強調了少數民族生態文學給中國生態文學帶來的影響。
參考文獻:
[1]王靜.人與自然:當代少數民族文學生態創作概述[J].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46(1):11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