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詩言志”是詩歌讀者中接受最廣的理論之一。“詩言志”總是與“詩緣情”一同出現,界定不同的兩種詩歌類型,這種理解是有偏差的,但是從結構主義的視角看又是可以理解的。重新認識“詩言志”的理論內涵對當代詩歌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詩言志;當代詩歌;結構主義
作者簡介:趙志強,男,內蒙古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在讀碩士研究生。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8)-24-0-01
在當代的詩歌讀者群體中,“詩言志”無疑是接受度最廣的詩歌理論之一。“詩言志”總是和“詩緣情”結伴出現的,這在一定程度上會造成讀者對詩歌觀念的分裂。這似乎在向讀者暗示詩歌是分為兩類的,一類“言志”,一類“緣情”。“言志”的一類指向理性、入世、抱負、對家國天下的關懷,“緣情”的一類指向感性、內心、情緒、對個體情感的抒發。從詩歌理論指導詩歌接受的角度來說,這樣簡單的分類方式會造成詩歌接受時對很多無法歸類詩歌的遮蔽,在解讀詩歌時,也會造成對詩歌內涵的簡單化理解,這兩組概念之外的其他思想向度會被忽視。因此,對“詩言志”、“詩緣情”等概念的重新闡釋是有必要的。
美國漢學家周蕾在《現代性與敘事——女性的細節之處》一文中分析過類似的宏大與個體的文學現象,她從張愛玲的一篇散文出發,論述了“五四”時期中國的現代性表現為對家國、革命等宏大主題的張揚和對細微的、情緒的個體性的壓抑。雖然在當代人的個體性得到進一步的承認和重視,但是這種二元對立中仍然隱含著高下的判斷,“言志”的、入世的詩歌是正統、正道,而“緣情”的、私人化的詩歌是游戲、興趣。這種詩歌理念會在無形中影響詩歌創作和接受,阻礙讀者對某些詩歌的接受和理解。盡管如此,從接受的角度來說,這種二元對立的簡化劃分又是可以理解的。
結構主義是一種起源于語言學,最終影響到人類學、社會學、文學等人文學科的重要理論方法。結構主義研究的是社會的模式,側重于研究現象之間的關系,而不是現象本身。結構主義的研究旨在揭示“人類心理”的結構,建立“人類心理”的普遍真理,找到對全人類的心理都普遍有效的思維構成原則。結構主義學者認為人思維的深層結構是二元對立的,人類通過一組組二元對立的概念來認識和思考世界。因此,當“詩言志”和“詩緣情”兩個理論同時出現時,人們會本能得將其對立起來,認為“志”和“情”所表述的是相對立的兩種內涵,又因為“志”在現代漢語中最常用的義項是“志向、抱負”,因此“志”表示宏大感情、“情”表示私人感情的觀念就會被普遍接受。這種對概念的簡單化、二元對立式理解在文學接受的過程中是很常見的。“浪漫主義”和“現實主義”的對立也是這樣一種思維過程,二者彼此應和,共同體現著文學接受中的規律。
“現實主義”與“詩言志”有著類似的指向,都是入世的、宏大的、反映現實的;“浪漫主義”則與“詩緣情”類似,指向個體的、內心的、情緒性的文學。在大眾語境中,大眾對這些概念沒有精確的思考、準確的定義,只是一種傾向和感覺。呂林在《關于“兩結合”創作方法的科學性問題——兼論現實主義、浪漫主義的原則和特征》中對“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兩種理論的內涵進行了梳理和對比。他將“現實主義”的內涵總結為:“按照現實本身的樣子反映現實本質的真實”。“浪漫主義”的內涵總結為:“按照愿望、理想以至幻想的樣子反映現實”。二者的對立僅僅在于表現手段的不同,但目的都是追求表現現實的本質真實,從這個角度來看,二者不是二元對立的,而是實現同一種目的的兩種不同手段。華茲華斯給《抒情歌謠集》寫的序言被視為是英國浪漫主義的宣言,在這篇序言中他寫到:“這些詩的主要目的,是在選擇日常生活里的事件和情節,自始至終竭力采用人們真正使用的語言來加以敘述或描寫,……最重要的是從這些事件和情節中真實地而非虛浮地探索我們的天性的根本規律……”華茲華斯的這些表述也表明了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在原初內涵上的相近,它們的差異只是實現目的的手段的不同,并不是大眾語境中的二元對立。
從結構主義的視角出發,結合大眾語境對“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的接受過程,當今詩歌讀者觀念中“詩言志”和“詩緣情”的二元對立可以被更好的理解。對“詩言志”和“詩緣情”觀念的內涵進行重新的認識,打破這種簡單的二元對立,就是對當代詩歌理論的發展和解放。
美國心理學家David J. Wallin在《心理治療中的依戀》一書中引述了腦神經學的研究成果,證明了人的感官感受和人的情緒、情感是緊密聯系,互相影響的。從實證科學的角度證明了對人的“精神”和“肉體”劃分的不合理。因此,打破二元對立,將人視為一個整體是詩歌理論的前提和基礎。對“詩言志”和“詩緣情”的二元對立理解其實是一種內隱的審查機制,讓讀者和作者無意地進行自我審查,從而對自己的情緒和觸動進行選擇性的認識和表現。“文學即人學”,文學反映、探索“人”這個主體,但不是以自然科學中的分割、抽象的方式對“人”進行理解,而是通過一種感受的、整體的方式對人進行表現。從這種角度理解“詩言志”這一理論,是一種對詩歌觀念的解放。
參考文獻:
[1][美]周蕾,蔡青松譯.婦女與中國現代性[M].上海:三聯書店.2008,8.
[2][美]David J. Wallin,巴彤等譯.心理治療中的依戀[M].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17,5.
[3]戴偉華,論五言詩的起源——從“詩言志”、“詩緣情”的差異說起[J].中國社會科學,20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