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千慧
摘 要:長篇小說《秦腔》以我國的西北民間生活為題材,將清風街所發生的一切瑣碎小事串聯在一起,向世人展示了傳統文化日漸凋敝的景象。本文主要分析《秦腔》中的瑣碎小事,從傳統生活方式改變、傳統道德淪喪兩個方面探討傳統文化的沒落。
關鍵詞:鄉村世界;文化凋敝;《秦腔》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8)-24-0-01
引言:
作家賈平凹的《秦腔》以民間傳統文化和藝術作為線索,將人們日常生活中的小事緊密聯系在一起,實則反映了現在社會與傳統文化之間的摩擦與碰撞。筆者認為《秦腔》可以稱為我國傳統文化的救星,是一首不朽的文化挽歌。
1.傳統生活方式的改變
土地自古以來就是農民的“命根子”,是農民安居樂業、賴以生存的堅實基礎。在以自然經濟為主的農業社會發展中,農民的愿望就是風調雨順,所以農民與土地之間的感情是不可言喻的。小說中的夏天義可謂是這崇敬土地、敬畏自然的典型代表,但現代文明不斷涌入農耕社會,也讓夏天義的生活方式發生了巨變。伴隨著金錢的誘惑,農民的生存方式也不再以傳統的農耕文明為主,土地正在走向衰落。
夏天義為了讓土地得以留存,讓自己的子孫能夠擁有自己的土地,不顧惜自己年邁的身體務農、修建水溝,為了不讓農民的土地被侵占,阻止修建工廠、修建道路,反對一切破壞耕地的行為,最終因為一次意外永遠地埋葬在“自己的”土地中。而夏天義的子女,并沒有繼承父親的意志,在這一代人眼里土地已經變得不是那么重要,他們更重視產品經濟發展。為了帶動當地經濟發展,要在耕地上建立農貿集市,在君亭的眼中糧食是充足的,但是賺不到錢農民就會過得不幸福。為了改變這一現狀,農貿集市很快建立起來,雖然改變了農民的生活現狀,但是也將外面的不良風氣帶到了這個民風樸素的小街中。而到了夏天義的孫子輩,人民寧愿去外地打工,也不愿去地理耕田,如翠翠到省城去干一些說不出名堂的營生,村里的精壯勞動力大都已經外出打工,以至于村里的老人死去都沒有能夠抬得動棺材的人。
中國是傳統的農業大國,所有的經濟發展都是以農業為基礎,中國的傳統文化也是來源于農耕文明。所以保護我們的耕地就是保護我們現存的傳統文化,也正是有這樣樸素的傳統文化,才能造就我國綿延的文化歷史,這才是我們中華民族凝聚力和承載力的來源。
2.傳統道德的淪喪
隨著秦腔的日漸凋零以及傳統生活方式的改變,清風街農民的道德標準也在不斷發生著變化。現代生活方式不斷涌入,已經讓每位農民變得唯利是圖、利欲熏心,農民的那種正直、善良已經消失殆盡,其主要表現在孝道淪喪、奢靡之風、淫亂之風、扒竊之風、名利之風等等。
當商品經濟盛行,夏天義的五個孩子都開始變得勢利,在二嬸患上白內障后,其孩子不但不進行治療,還嫌棄她是個沒用的“東西”并惡語相加。為了招待縣商業局長,各級政府領導,村支書也是花了不少心思搞招待。而為了讓自己過上舒服的日子,雷慶妻子梅花只顧自己賺錢,與鄉親們之間的感情也越發淡薄;當地兩大家族為了名利斗的遍體鱗傷,為了金錢造就了豆腐渣工程的教學樓,造成了嚴重的人員傷亡。
在當地居民眼中,已經沒有親情、友情、愛情、鄉情之說,在他們眼中只有錢,為了金錢可以不惜一切代價,種種不良風氣嚴重擾亂了人心,清風街已不再民風古樸,變成了一個物欲橫流、烏煙瘴氣的是非之地。
3.關于敘述者
小說的創作內容和精神從來都是來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秦腔》中的清風街實則是作者的根、作者家鄉棣花街,小說中的人物原型與作者的左鄰右舍都有關系。因此,小說更能反映生活中各種矛盾和摩擦。筆者認為,小說中的半瘋不傻、半瘋不瘋、神經恍惚 的敘述者的出現有點突兀,這是因為小說的總體基調造成的,雖然素材來源于生活,但其表現形式更具備藝術化,這就造成感情表達上容易“過激”和“變味”。《秦腔》的總體基調是為了表現當代社會與傳統文化之間的矛盾,是為反映人與人之間的摩擦、欺瞞、背叛、糾葛,與其引入一個精神恍惚的敘述者,不如采用更為普通的第三人稱敘述模式,這樣更能體現文章的韻味和樸素之情,這樣更能貼近生活,讓讀者領會到作者更深層次的含義。
雖然正文中的敘述者可能并不令人滿意,但是《秦腔》的《后記》中的總體情感基調則十分“貼地氣”,讓讀者有種讀散文的感覺,文章看起來是那么舒服,表現形式也讓讀者耳目一新。這一段《后記》雖然在表現手法上讓人覺得很舒服,但并不能體現作者當時的創作心情,采用一個精神恍惚的敘述者更能折射當時的社會環境和矛盾。
結語:
總之,通過作家賈平凹筆下的《秦腔》,我們很容易感受到現現代文明與傳統文化之間的矛盾,同時也能體會到作者對于傳統文化日漸凋零的憂慮。深入研讀作品,我們不難發現作家的細膩心思和擔憂。現階段人類社會經濟、文化都在不斷進步,但人類進步的節奏過快,甚至忘記了自己的“初心”,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日漸沒落,這不利于我國青少年發展,也不利于我國文化的傳承。因此,經濟要發展,文化也要保留,兩者皆不可拋棄。
參考文獻:
[1]賈平凹.秦腔[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5.
[2]孫新峰.《秦腔》榮獲茅盾文學獎的文化意義[J].商洛學院學報,2009(1):27.
[3]劉同兵,王治國.真實的鄉村迷茫的情感[J].商洛學院學報,2008(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