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民間文學中美麗動人的民間傳說浩如煙海,類型復雜多樣,本文以其中代表性的一支——姑嫂墳傳說為研究對象進行討論。首先通過對姑嫂墳傳說內容及歷史地理方面的介紹,引出相關變體的搜集比較;其次便討論了本次文章的重點即姑嫂墳傳說所隱含的民俗思想和民俗觀點,分別從正面和反面兩個方面討論;最后是對姑嫂墳傳說的民俗功能的探討,分為教化功能、規范功能、維系功能、審美功能和服務功能五個方面,闡明姑嫂墳傳說在民間文學作品中的社會價值和文學價值。
關鍵詞:姑嫂墳;變體;民俗思想與觀點;民俗功能
作者簡介:朱會芳(1992.5-),女,漢族,山東省德州市運河經濟開發區,內蒙古師范大學在讀研究生,研究方向:社會學與民俗學學院、民俗學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
[中圖分類號]:K89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8)-24-0-02
1、姑嫂墳傳說梗概及歷史地理沿革
由于封建思想的根深蒂固,中國古代封建社會對于女性的地位進行了全方位的“碾壓”,從而也形成了對于完美女性的“尺度標桿”,比如“三從四德”“笑不露齒”“大門不出二門不邁”等等。部分舊時封建思想下所衍生出的婦女“標桿”流傳到今天,本文提到的姑嫂墳傳說便是體現古代女子忠貞不渝品質的故事。
1.1姑嫂墳傳說梗概
由于姑嫂墳傳說的變體版本較多,研究者以山東德州為例。傳說,明代武城縣祝官屯村,一姓陳的后生娶了本村姑娘孫某為妻,與老母和小妹一家四人男耕女織勤儉度日。新婚不久后生被抓了壯丁,幾年了無音訊,善良的婆婆讓兒媳趁年輕改嫁,莫為小姑婆婆耽誤終生。媳婦不應,并發誓替夫養老,今生不嫁,并勸小妹早日出嫁。小姑倍感嫂子疼愛,亦決定不嫁,陪嫂一生!不久,老母病重下世,姑嫂生活愈加凄涼,時受刁民調戲。嫂子再勸小姑出嫁以防不測,小姑執意不從,清貧姑嫂相依為命。某日夜晚,一歹徒摸入陳家,欲行欺辱,搏斗中,性格剛烈的嫂子傷了歹徒,歹徒惱怒,刺傷嫂子,小妹驚醒,惡徒倉皇逃竄,小妹見嫂子被殺痛不欲生,念嫂養育之恩,顧孤女難生,亦然持刀刺入己胸。兩烈女為保貞操,不受欺辱含恨離世。鄰居親友置兩陋棺,含悲將二人合葬一墓。
當地百姓非常敬佩姑嫂二人和睦相處、孝敬老人的美德,或視為圣潔的女生敬仰,至今仍不斷為其立碑頌德,現姑嫂墳前有“烈女之墓”、“淑姬之墓”“萬世流芳”“二位仙姑之墓”等碑二十四蹲,并逐年遞增。
1.2姑嫂墳傳說的歷史地理沿革
本文中所研究的姑嫂墳傳說,流傳于山東省德州市武城縣一帶,在當地為家喻戶曉的傳說。武城縣位于德州的西南部,位于山東省與河北省的交界之處,自古便推崇奉行儒家孝文化,又有古代京杭大運河遺址穿過,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和多元文化的交融造就了姑嫂墳傳說的流傳。
姑嫂墳傳說于明代萬歷年間流傳至今,與普通的民間傳說流傳方式不同。傳說的傳播不僅僅當地的村民口耳相傳,更被收錄入武城縣縣志與碑文當中,內容詳實,細節具體影響深遠。與此同時,此傳說不僅只是傳播于姑嫂墳的發源地武城縣祝官屯村,在其周邊村鎮及鄰近的河北省部分地方也廣為流傳。此傳說的傳播方式復合柳田國男《傳說論》中傳說圈的說法。由中心一點向四周輻射擴散開去,雖然故事的細節多有出入,但故事的主干脈絡基本保持一致。
2、姑嫂墳傳說的引申變體
姑嫂墳傳說并非只在山東德州等地區流傳,在廣州市白云山云臺花園,也同樣流傳姑嫂墳的傳說。
在白云山云臺花園內,有一處奇特的墓葬為南宋番禺沙灣何氏姑嫂合葬墓,墓碑上刻“宋何氏四世祖 妣施氏安人 姑貞女季姑 姑嫂合葬墓”字樣,此傳說便由此而來。傳說中姑為沙灣何氏四世祖何人鑒之妹,嫂為人鑒之妻。人鑒為朝廷公務,常年外出奔波,其父患病在鄉,姑嫂兩人晨昏伺候,衣不解帶。何父身亡后,嫂心力交瘁而歿,姑見狀悲慟至極,竟與嫂同日而亡。人鑒感其孝義,將姑嫂和葬于白云山三臺嶺何父墓附近。后兄人鐸及李氏安人葬于其西側。此傳說與山東德州當地的姑嫂墳傳說存在著差異與相通之處
差異:
①傳說內容的差異
⑴時間:山東德州武城縣流傳的姑嫂墳傳說流傳于明朝萬歷年間,廣州白云山云臺花園的傳說發生于南宋年間,從時間縱軸來看,廣州白云山云臺花園的傳說先于山東德州地區的傳說400余年。
⑵故事情節:武城縣流傳的傳說中有姑嫂之間互相勸嫁,姑嫂與登徒子搏斗情節,白云山流傳姑嫂墳傳說并未提到;故事背景方面,前者傳說中陳氏一家生活窘迫,清貧度日,缺少男丁,這才引發了其后登徒子入室行兇的慘劇,而后者傳說中“人鑒”出仕為官,家庭步入“小康”階段。
②思想反饋的差異
兩處地方的姑嫂墳傳說的雖同為歌頌古代女子的侍奉家中老者的美德與孝道,但是武城縣的姑嫂墳傳說中在傳說情節中更加體現出姑嫂之間的深情厚誼、為保名節堅貞不屈、剛烈堅毅的美好品格。
相通:
①傳說內容相通
⑴兩處傳說的家庭組成成員相同。一夫一妻,一婆一姑,家庭成員相對簡單。此種家庭成員的構成也是為了更好地突出傳說中女子的善侍老者的傳統美德。
⑵傳說的主要情節相同。同為姑嫂一同侍奉家中老者,體現孝道,同時兩則傳說中都著重突出姑嫂之間的深情厚誼,對于當代尖銳的婆媳、姑嫂問題以及父母的贍養問題有著深刻的教育意義。
⑶傳說的死亡方式相同。同為家中遭遇不幸之事,姑嫂傷心欲絕,嫂嫂先行,小姑不忍獨活,跟隨嫂嫂同去。這里的姑嫂之間深厚的感情打動人心,更令人注目則是古代女子忠貞、剛毅的傳統美德。
3、姑嫂墳傳說隱含的民俗思想與民俗觀點
在姑嫂墳傳說流傳的各種版本中,始終能找到貫穿每則傳說的主要線索,這一線索也成為探尋傳說中所隱含的民俗思想與民俗觀點的關鍵,我們從以下兩個方面進行探討:
①正面觀點:積極并富含人倫的情感
⑴社會組織方面:古代適用于一夫多妻制度,但在姑嫂墳傳說中,一夫一妻,一婆一姑,構成了最基本的家庭單位,夫妻間伉儷情深,姑嫂間情深意長,長幼間互尊互敬,家庭和睦,充滿天倫之美。
⑵女性傳統美德的體現:在傳說中,無論是辛苦持家的嫂嫂,還是懂事恭敬的小姑,都是中國傳統女性美德的體現者;古代女子的堅貞不屈,主要體現在對于“貞潔聲譽”的極力維護中。
②反面觀點:消極并充滿壓迫的情感
⑴社會組織方面的體現:女性在古代社會并不能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存在,女性的身份標簽模糊,與男性地位相差懸殊,被視作是男性的附屬物,對于男性主導的家庭、組織和社會來說,女性僅僅是其私有財產的一部分。在兩則傳說中都有體現,陳氏妻和人鑒妻擁有勞動能力但卻并不能拋頭露面出門賺錢養家糊口,只能在家庭小單位中維持勞作,能力止步于家庭中。
⑵身份標簽模糊體現:雖然由于各種主觀和客觀條件限制造成傳說的部分內容缺失,但是研究者于相關傳說中發現,傳說描述中的女子大都無真名實姓,基本以“夫姓”+妻,“夫名”+妻的形式存在,此類現象也頻繁出現于古代社會和文學作品中,從中也可看出古代女子的地位低下。
⑶“婚姻壓迫感”和“名節追求”的體現:在武城縣姑嫂墳傳說中,由婆婆勸說兒媳改嫁兒媳誓死不從和嫂嫂勸說適齡小姑出嫁的情節,雖然也被兩位貞潔烈女剛毅的品行所動,但從側面也烘托出婚姻對于女子無形的壓迫感和對于名節的推崇,尤其是最后嫂嫂不忍名節受辱,甘愿赴死體現得更加淋漓盡致。
⑷封建教條和封建傳統的維護者:對于封建制度下對女子全方位的束縛,女性并沒有選擇打破,而是極力去維護、保持。遵循“三從四德”“大門不出二門不邁”,并視其為真理教條,更被規定為衡量女性品格的基本標準。
而現今,隨著社會思想開化,女性的身份和地位得到了更正,舊時的民俗思想和觀點也遭遇摒棄得到進一步進化。舊時束縛女性的教條為社會所淘汰,而對于“真善美”品格的追求卻歷久彌新,一直為女性所繼承發揚。這里也呼應了鐘敬文先生對于民俗的基本特征中民俗類型性的描述,是一種民眾共同遵守的標準或是約定俗成的行為方式。
4、姑嫂墳傳說的民俗功能
姑嫂墳傳說雖然是百年之前民眾所創立的傳說,但對于今天仍有深刻的現實意義和教育意義,發揮著自身的功能。
①民俗的教化功能:是指民俗在人類個體的社會化文化過程中所起的教育和模塑作用。在姑嫂墳傳說中,現今社會將對于女子“真善美”傳統美德的美好希冀和追求融入故事情節中,而直到今天,女子勤儉持家、侍奉公婆、夫妻恩愛、姑嫂和睦這些優良品質任然被中國女性所繼承和發揚,尤為可貴的是,對于今天的婆媳大戰,贍養父母,姑嫂相處等種種尖銳的家庭問題具有深遠的教育意義,為今天“掙扎”中的家庭問題樹立了模板,立出了標志性的“flag”。
②民俗的規范功能:民俗對社會群體中每個成員的行為方式所具有的約束作用。而姑嫂墳傳說對于女性的行為規范和約束主要體現在道德方面,女性被要求遵守婦德,雖然是封建思想的衍生物,但是仍存在一定的可參考性,例如古代女子對于孝敬公婆,教育子女都是所衍生出的“良品”。猶如民俗的規范功能一般,這些良好的品質并沒有如法律、準則的條文框架告知群眾什么可以做、什么不能做,但卻是民眾自發形成具有更高的行動力。
③民俗的維系功能:這是指民俗統一群體的行為和思想,是社會生活保持穩定,使群體內所有成員保持向心力和凝聚力。姑嫂墳傳說所反映出維系功能更多的體現在心理層面上,個人是社會組成的最基本單位,而家庭為次級單位,只有維護好家庭的秩序,才能更好地穩定社會秩序。而姑嫂墳傳說中對于家庭的和睦極為重視,由思想潛移默化入行動,由少數家庭進入多數家庭,達到一種潤物細無聲的境界。
④民俗的審美功能:這是指民俗所帶給我們對于美好事物的正確評判和正確價值觀的樹立。這種功能來源于生活,形成于大眾,如姑嫂墳中所倡導的“孝道”與“真善美”美好品質的追求,統統都是形成于民間,規范于民間,并最終反饋于民間。
⑤民俗的服務功能:“取法于自然,施法于自然”便是此功能的社會呈現。對于傳說中大量美好品質的呈現,是后人經過自己的思想和加工,豐富了其血肉。這些細節的加工反映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而這些思想通過傳說這種媒介在民間蔓延開去,一代一代“哺育”后人,加強大眾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形成一輪又一輪的良性循環。
5、結語
姑嫂墳傳說民間傳說中極具代表性的一支,無論從其社會價值還是文學價值上都有極大的研究空間,武城縣的姑嫂墳傳說也成功的進入了非物質文化遺產行列,于姑嫂墳傳說和許多后世流傳的動人傳說仍需要我們去全力搜集與研究探討。
參考文獻:
[1]鐘敬文.民俗學概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8.
[2]劉守華 陳建憲.民間文學教程[M].武漢: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6.
[3][日]柳田國男.傳說論[M].北京:中國民間文藝出版社,1988.
[4]季羨林.比較文學與民間文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1.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