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潔婷
摘 要:《精修學校》作為繆里爾·斯帕克的最后一部作品,其中的許多技法和元素值得琢磨。本文選取后現代主義的角度對其進行解讀。
關鍵詞:英國文學;后現代主義;元小說
[中圖分類號]:I1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8)-24--02
二戰后英國文壇涌現許多新時代作家,繆里爾·斯帕克就是其中一位。斯帕克生于愛丁堡,今年是她誕辰一百周年。對天主教的信仰是她文學創作的重要轉折點,其創作重心由詩歌和傳記轉變為小說。斯帕克憑借《安慰者》和《瓊·布羅迪小姐的青春》成名,2004年出版的《精修學校》(The Finishing School)是其收官之作。
《精修學校》講述了師生間發生的故事。College Sunrise以幫助學生完成從高中到進入大學、步入社會或結婚的過渡為教學目的,學費高昂,有禮儀等課程。羅蘭德(Rowland)和妻子妮拉(Nina)創辦了這所學校并多次遷址,目前學校位于瑞士洛桑,共有九名不同國籍的學生。學生克里斯(Chris)極具文學天賦,他與羅蘭德的妒忌和恩怨貫穿全書,妮拉和羅蘭德的婚姻也在逐步瓦解。本文旨在從后現代主義角度對該作品進行評析。
一、題材的通俗化
傳統小說描寫的是那些宏偉壯觀、生活在現世中的普通人不常經歷的事件,遠離生活現實,遠離普通人物(王素英,2015)。后現代主義小說的主題和語言都有通俗化傾向,貼近現實。由于取締了深度模式,謀殺、偵探、偷情等最具煽惑力的題材以及同性戀、毒品等荒誕奇趣的內容是后現代主義小說的拿手好戲(周芷汀,2004)。《精修學校》的主題主要有妒忌、婚姻與愛情、教育、同性戀、獨立與自由等。
羅蘭德上大學時為國家劇院寫了一部戲劇并大獲成功,他希望自己能成為小說家,在經營學校的同時進行小說創作。他年僅17歲的學生克里斯也在寫小說,通過閱讀和想象,他對瑪麗女王(Queen Mary)、其丈夫達恩利(Darnley)和其好友里其奧(Rizzio)間發生的歷史事件作出了獨特解讀。克里斯的小說受到出版商青睞,他將成為年輕的天才作家,前途一片光明,這讓羅蘭德妒忌不已。“他并不想說自己覺得克里斯寫得有多好,妒忌的感覺在接下來的日子都將操控他,并在每個小時內不斷加深”。他對克里斯的寫作進度過分緊張,甚至趁學生們外出時翻找克里斯的背包,想找到手稿和電腦。后期他的心理已近病態,“羅蘭德有把裝著綠色油漆的水桶扣在克里斯紅色頭發上的沖動。綠色的油漆在他的臉上流下,毀掉他的容貌”。“我可以殺掉他,”羅蘭德想,“但是這樣就足夠了嗎?”。但每當妮拉提議開除克里斯他都表現出對這個學生的喜愛,他的內心是矛盾的。克里斯享受羅蘭德的妒忌并以此為創作動力,“我需要他強烈的妒忌,沒有它我就無法創作”。斯帕克本人為躲避親朋好友對她成名的嫉妒曾遷居紐約和羅馬,小說主題是她人生經歷的真實寫照,也是多數人都有過的體驗。
另一主題是婚姻。妮拉欣賞羅蘭德的學術才華并希望他成為學者,而羅蘭德喜歡妮拉的獨立,婚后羅蘭德專心寫小說而把學校運營的大部分工作交給妮拉,妮拉支持他的寫作。但羅蘭德由于缺乏靈感等原因寫作遲滯不前,他對克里斯的妒忌和癡迷也被妮拉看在眼里,她懷疑羅蘭德有同性戀傾向,心生不滿并與一藝術家進行婚外戀,羅蘭德卻毫不在乎,最終兩人分道揚鑣。荒謬的是當羅蘭德知道克里斯與學校一名職員有情愛關系,他決定向這名女生求愛以展現自身能力,妮拉警告他時他并無終止的想法。沒有愛情的婚姻注定走向終結。小說的不少情節還能引發讀者對教育的思考。當妮拉發現對克里斯的妒忌干擾了丈夫的寫作,她提議找借口開除克里斯;學校紀律寬松,學生蒂莉(Tilly)懷上了園丁的孩子,其人生將發生重大改變。育人的目的應是促進學生未來的發展,教育不能由私人情感主宰,適當的管教是必要的。
二、人物塑造的不確定性
反理性是后現代主義文學的典型特征。在《精修學校》中有超過二十個人物,包括羅蘭德和妮拉,克里斯、帕拉斯、奧珀爾等學生,以及學校職員、學生家長、出版商和教授。無論是主角還是配角,書中對人物外貌、人生經歷和性格的描述都很少,讀者能清楚知道的只有他們的身份、大致年齡、學校生活和心理活動。妮拉和羅蘭德都很高,妮拉有灰黑色的眼睛、對稱的臉和黝黑的直發,而羅蘭德有不深不淺的發色,偶爾留胡子。全書關于兩個主角的外貌描寫只有短短幾句,而讀者對克里斯的印象只在于他有一頭顯眼的紅色頭發,對其他人物讀者只能從一兩句話中大致了解其輪廓。本書主要通過心理活動和話語塑造人物,如通過妮拉對羅蘭德的種種揣測以及他們之間的對話,讀者得知她對丈夫的失望和羅蘭德思想的極度扭曲,通過克里斯因出版商對其小說失去興趣而產生的焦慮,讀者能感受到他雖才華橫溢,終究還是個仍在成長的少年。文中人物都只是人影和代碼,扁平而非豐滿,當讀者合上書后很難回想起其整體形象,傳統小說中的人物卻往往有血有肉,個性鮮明。
三、元小說的敘事技巧
“元小說” (metafiction) 又叫“后設小說”或“超小說”,特點是關注小說的虛構成分及其創作過程而不是傳統的人物和事件。該概念由威廉·H·伽斯提出,興起于現代和后現代主義文學時期。
露跡就是敘述者在文本中自我暴露敘述和虛構的痕跡 ,甚至在文本中公然討論各種敘述技巧,這往往成為元小說最顯著的外部特征(朱明,1998)。該小說的虛構性明顯,如在交代了克里斯被錄取的經過之后,作者寫道“但現在我們把目光再放到克里斯身上,因為羅蘭德正透過窗戶觀察著他和他的朋友”;“克里斯,正如我們所有人一樣,他要是知道羅蘭德因妒忌而希望他死去肯定會感到驚訝”。夾敘夾議的手法以作者本人插入的話語打斷了故事自身的連續性,如斯帕克對妒忌本質的總結,“妒忌就是指你得到的東西是我的,我討厭你因為你得到了我得不到并渴望著的東西”。作者并未直接評論寫作技巧,而是借角色的思想和對話傳達其創作審美。小說以羅蘭德的批判寫作課為開端,“你從設定情境開始,你必須看清自己在現實中或在想象中的場景”;克里斯附和妮拉的建議,認為“人確實應該需要偶爾暫停一下以統觀自己寫下了的文字和自己的立場”。
嵌套結構也是元小說的常見手法。《精修學校》本身是一部小說,呈現了人物間的復雜關系。其中羅蘭德筆下有兩部小說,一部還未完成就被他放棄,另一部新作The School Observed記錄了他對少年克里斯的觀察。加上克里斯的歷史小說,一共有四個故事鑲嵌在一起,這些“故事中的故事”聯系密切。《精修小說》有兩條主線。一條關于羅蘭德和克里斯,羅蘭德對克里斯的妒忌逐漸加深但他喜歡克里斯,克里斯享受羅蘭德的妒忌同時又尊敬崇拜著他,后來克里斯轉變為憎恨羅蘭德,最后兩人和好。斯帕克運用了并置的手法,前期羅蘭德的創作越來越陷入僵局,克里斯的寫作卻越來越如魚得水,后期羅蘭德的新作得到出版承諾,克里斯的小說卻遭到出版商質疑;另一條關于羅蘭德和妮拉,婚后妮拉全力支持羅蘭德,后來她對丈夫感到不滿,同時羅蘭德越來越不在乎妻子,最后他們選擇結束這段失去意義的婚姻。羅蘭德觀察克里斯的小說正是第一條主線的完整反映。而在克里斯的小說里,瑪麗女王與才華橫溢的里其奧是親密朋友,丈夫達恩利心生妒忌并殺掉了里其奧,里其奧的弟弟謀劃著為哥哥報仇。里其奧正是克里斯的縮影,而羅蘭德則是另一個達恩利,他曾多次幻想克里斯的死亡和消失。死亡在克里斯的小說中真實發生,復仇又意味著悲劇無限延續,《精修學校》的結局卻是羅蘭德與克里斯和好,斯帕克顯然在鼓勵人們積極克服妒忌情緒而不是失去理智、為所欲為。
另外,元小說的時空是任意的(江寧康 ,1994)。斯帕克并沒有從學校創建者的婚姻和第一所學校的創辦說起,而是以正在進行的寫作課為開端,然后才交代學校歷史,寫作的時空順序并無因果關系。開放性結尾是元小說不確定性的一個體現,克里斯因不知選哪種結局結束小說而苦惱,《精修學校》的結尾也只簡單交代了各角色的歸宿,讀者須依靠自己的想象來填補他們的未來。小說中還含有書信、郵件、詩歌等,具有文體多元的特點。
四、結語
斯帕克是英國后現代主義作家的杰出代表,在她最后一部小說《精修學校》中我們依然能看到相關策略的巧妙運用,而書中不少主題在她更早的多部作品中也出現過,該書是她精彩的收官之作。
參考文獻:
[1]王素英.凱瑟琳·曼斯菲爾德小說的審美現代性[M].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5.
[2]周芷汀.后現代主義小說的文本策略及其轉向[J].浙江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6(33-37).
[3]朱明.“元小說”的敘事手段及其操作策略[J].文史哲.1998,3(90-97).
[4]江寧康.元小說:作者和文本的對話[J].外國文學評論.1994,3(5-12).
[5]戴鴻斌,楊仁敬.斯帕克元小說敘事策略解讀[J].當代外國文學.DOI :10.1607.
[6]Muriel Spark. The Finishing School[M]. Canongate Books Ltd. 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