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日本文學作品中的美學觀念主要表現為對生活的藝術展示,對美好事物的追尋。縱觀日本文學,不難發現其作品中的生活美感多借由悲傷主題展現,這也是日本人批判事物的基本觀念。雖然,日本文學作品中的美學觀念主要為“物哀”、死亡美學等消極情緒,但其中也不乏中國文化影響下的“長安”意象,所以本文就“物哀”、“長安”意象、死亡美學展開對日本文學作品中美觀觀念的研究,希望能借此展現美學觀念的文學價值和現實意義,幫助人們了解日本文學作品。
關鍵詞:日本文學作品;美學觀念
作者簡介:王紅國(1980.10-),男,漢,河南省通許縣人,鹽城工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為日本語言文學與文化。
[中圖分類號]:I1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8)-24--01
早期,日本文學受到一些中國文學影響,但后來也慢慢形成獨特的風格和特色。其文學形式主要有散文物語、小說、隨筆日記紀傳體自傳等。其實,日本文學歷經多個時期,在不同時期也有各自著名的文學家及作品,比如:平安時期的女作家紫式部的《源氏物語》,明治時期的島崎藤村的《破戒》,現代的村上春樹的《挪威的森林》。事實表明,文學作品之所以能長盛不衰、影響后世,一大原因在于具有較高的美學價值,而這也就促使本文研究日本文學作品中的美學觀念。
一、日本文學作品中的美學觀念——“物哀”
“物哀”可謂是日本文學作品中最重要的美學觀念,但在理解這一觀念時,少數人會將其狹義化,認為其傾向于“哀”。可實際上,“物哀”表達的是一種物隨心動的感覺,是自然而然流露出來的情感,是人與人、人與物間的共鳴,而且不是為了“哀”而“哀”,而是因為“哀”,所以“哀”。另外,還可以用觸景生情加以解釋。“物哀”在日本文學作品中體現得比較淋漓盡致,比如紫式部的《源氏物語》,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川端康成曾將其稱為創造日本美學傳統的重要作品之一,而其美學觀念主要表現為“物哀”。據統計,《源氏物語》中出現了1044次“哀”,出現了13次“物哀”,而且其不僅繼承和提升了《萬葉集》的“物哀”的美學價值,又增添了幾許朦朧與奢華,還能于清雅而哀怨間,注重描述華麗而哀傷的愛情,并深刻洞察、尖銳批評社會,實現“物”這一客體與“哀”這一主觀情感的高度融合和統一。再比如,川端康成的成名作——《伊豆的舞女》,這篇小說講述的是中學生與妙齡舞女的愛情故事,但它能于平淡中流露和展現雙方的愛慕之情,能于無言中表露感傷與天真無邪之美,能于哀而不傷中引起讀者強烈的共鳴,促使讀者受到較強的感染。一般來說,日本文學作品常于細節中展現哀思,在心理等描寫中傳達悲哀。就《伊豆的舞女》為例,作者通過描寫榮吉頻頻揮動便帽,以及船兒遠去后,舞女揮舞手中白色的東西的場景,來達到生動、形象地說明主角已經分手,并傳達哀思的目的。
二、日本文學作品中的美學觀念——“長安”意象
在日本文學作品中,“長安”意象是與唐朝都城長安緊密相關所有意象的統稱,具有多維性。一方面,“長安”意象不僅指長安這一具體的宏觀事物,還代表長安特有的繁華景象或者其他特征。另一方面,日本文學中的“長安”具有一定的感情色彩,所以也被寄予獨特的情感。一般說來,“長安”意象在日本文學作品中有以下幾點美學價值。第一,生活美。比如:取自《唐大和尚東征傳》的《天平之甍》在描述唐代鑒真法師渡日傳法事跡之余,也重點描繪了日本留唐僧的生活,而長安就成為其中展現生活美的一大重要意象。第二,渴望美。文學作品比較執著于追求美好事物,而為展現得到美好事情前的渴望,部分作家會借助“長安”這一意象實現。例如:《天平之甍》中的“只要不翻船,總到得了唐土。那時,就可以見見久聞大名的長安城和洛舊城……”。第三,朦朧美。朦朧美主要是通過景物或其他描寫,來為讀者描繪一個個場景,呈現一幅幅畫卷,以使其感受和體驗到某種情感。比如《長安之春》中作者通過“惱人的香氣”和“世界變成新葉綠葉”來展現九街十二衢的樹蔭的景象,讓讀者通過想象,獲得這朦朧的美感。
三、日本文學作品中的美學觀念——死亡美學
日本文學比較熱衷于展現對死亡的獨特意識和崇拜,而且日本的無常觀念,使其認為事物易逝,尤其是美好的事物。具體來說,日本櫻花開則盛、期較短,隨風飄落卻不失美感。日本武士受到眾人尊敬,因為他們敢于用死來維護名譽,回報恩情,展現精神思想。因此,在日本文學作品中,死亡美學這一美學觀念相對普遍,而其中以村上春樹為代表。村上春樹常用“井”這一意象來表現死亡美學,例如:《挪威的森林》中井不僅代表著死亡,還代表著喪失和遺忘,更傳達出孤獨絕望的感覺。又比如:《奇鳥形狀錄》中的井是跨越生和死的場所。與此同時,村上春樹還喜歡用“森林”來表達死亡美學。日本山多,森林比較茂密,不僅代表著欣欣向榮,還蘊含著死亡、消失等意義,所以村上春樹會讓直子等人在森林中自殺。而他們是靜靜地等待和接受死亡的,因此森林中的死亡是解脫、也是新生。另外,除了具體的意象外,村上春樹還會用“彼岸的世界”這一抽象場所突顯死亡。比如:《1973年的彈子球》通過在那個彌漫著死雞氣味的冰冷倉庫中,有一種絕對的死亡氣息,而“我”直面以“象的墓園”,“深林深處”等面貌呈現出來的“彼岸的世界”,來表達“我”將死,并被重新投入無的熔爐中。
結束語:
通過上文的分析,不難看出研究日本文學作品中的美學觀念具有重大意義。一方面,這是深入了解日本文學作品重要手段,也是研究美學觀念的文學價值及現實意義的重要途徑。另一方面,這能在一定程度上推動日本文學作品傳播,提高美學觀念在文學作品中的運用水平。
參考文獻:
[1]井琪.淺析日本文學作品中美學觀念[J].農家參謀,2017(14):150-150.
[2]董佳佳,任洪玲.日本文學中“長安”意象的美學意蘊研究[J].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7(04):64-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