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項目:本文系2017年江蘇省研究生科研與實踐創新計劃項目“陳荒煤電影管理的理論與實踐研究”,目編號:KYCX17_1384]的研究成果。
摘 要:陳荒煤對電影人才隊伍建設的歷史性貢獻,主要表現在他對電影文學及其創作隊伍的重視和倡導。陳荒煤反復強調電影文學的基礎性作用,立志培養新生的電影文學劇本創作力量。他精心籌劃,創辦內部刊物,開辦電影劇作講習會,舉辦劇本評獎活動,創辦電影刊授學院和夏衍電影學會,等等。凡此種種,不僅在青年作家中普及了電影劇作知識,還培養和發現了一批新人,壯大了新中國電影編劇隊伍。
關鍵詞:陳荒煤;電影文學創作;編劇隊伍;電影管理
作者簡介:劉璐(1992-),男,山東德州人,南京藝術學院人文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藝術管理、電影管理。
[中圖分類號]:J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8)-24--02
作為一名以作家身份走上新中國電影事業管理崗位的官員,陳荒煤選擇從老本行文學創作起步,設在西單舍飯寺胡同的北京電影劇本創作所成為他由“外行”逐步轉向“內行”的陣地。今天我們研習中國影史中,諸多被奉為“紅色經典”“革命經典”“中國新樣式”的影片均沁透著陳荒煤個人的辛勤付出、藝術造詣和政治智慧。
陳荒煤對電影人才隊伍建設的歷史性貢獻,主要表現在他對電影文學及其創作隊伍的重視和倡導。“劇本劇本,一劇之本”“電影要上去,基礎要打好,更上一層樓,基礎要深厚。”他在各種場合反復強調電影文學的重要基礎性作用,這一藝術創作層面的關注引申至管理實踐自然離不開培養、搭建創作隊伍。為此,他付出了自己的整個后半生。陳荒煤為建設電影文學創作隊伍所作出的努力不僅為新中國培養了一批又一批優秀劇作家,譜寫了一部又一部經典作品,其管理決策的影響力還使今天的領導者和創作者廣受裨益。
一、重視電影文學劇本及其創作隊伍建設的基礎性
50年代初期,經過對影片《武訓傳》《我們夫婦之間》的批判后,電影界立刻陷于沉寂,“遵循著毛主席的文藝方向”[1]的電影作品遠遠地落后于群眾的需要。作為電影界的居津要者,陳荒煤緊緊抓住電影文學劇本創作這個“牛鼻子”。履新電影局副局長不足兩個月,他根據電影事業發展的實際情形,寫作了《作家要努力創作電影劇本》,并作為《文藝報》社論發表。此文可視作陳荒煤廣泛呼吁電影文學創作的開山之篇,正是在這篇文章中,他第一次明確提出“電影劇本是影片的基礎”,是“推動電影事業前進一步的關鍵性的問題”。陳荒煤并沒有著墨于分析其時造成電影事業發展停滯的客觀政治因素,而是沿著《講話》的精神,直接從藝術創作方面判斷問題、切入主題。他認為,當前電影生產的兩個主要特征是數量很小、質量不高;缺乏供應電影制作的一定數量的劇本,尤其是缺乏優秀的電影劇本是阻礙電影工作的根本原因。陳荒煤坦言,“凡是根據生活基礎薄弱和思想性較差的電影劇本而攝制的影片,無論多么優秀的導演和演員也無法彌補其先天的缺陷。”[2]電影文學劇本在陳荒煤心中的基礎性之重,由此可見。作為領導者,兼具文藝家雙重身份的陳荒煤也善于執掌事業協調發展這個天平的平衡性,他既承認創作電影文學劇本有一定的難處,為作家削減施壓的砝碼;又將矛頭向內轉,檢討全國文協和電影局在電影劇作組織工作方面的失職。最后他還特別強調電影藝術題材與樣式的多樣性不應僅寄托于少數專業創作者,更要求動員和組織各方面的作家參加劇本創作。
陳荒煤還多次在公開場合發表電影文學劇本及其創作隊伍建設的論述,如《關于電影劇本創作問題》《為繁榮電影劇本創作而奮斗》《青年作家要踴躍地參加電影劇本創作》《更深刻地反映社會主義時代》,等等。在具體的創作指導層面,陳荒煤著重強調當時在電影文學劇本創作中的突出共性問題,即概念化、公式化和自然主義現象猖獗,具體表現為劇本主題、題材范圍狹窄。他將創作中存在的上述問題歸結為忽視電影藝術的特殊表現方法,意在警惕劇作者摒棄懶惰思維,積極探索電影語言的豐富性。為防矯枉過正,陳荒煤又以中國作協理事會理事的身份引導作家正視電影藝術的特殊性問題,鼓勵他們敢于嘗試電影文學劇本創作。在宏觀的事業領導層面,陳荒煤要求作家協會同電影局采取一些有效的方式和措施積極地幫助作家來掌握、熟悉電影形式,作家協會及其各分會應把組織電影文學劇本創作的工作列入工作計劃;在各電影制片廠建立編輯處,直接與作家聯系;倡議文藝批評和理論方面的力量能夠對電影文學劇本創作進行一些有意義的探討和研究,等等。此外,他還毫不保留地檢討了劇本在高層審查時存在的層次多、時間慢等工作缺陷。“影片產量的增加以及質量的提高,關鍵在于文學劇本的供應。”[3]在管理實際中,陳荒煤更是努力地實踐著其電影文學觀。應該說,陳荒煤從事電影領導十四年里,抓電影文學劇本及其創作隊伍建設始終位列其工作實踐的核心,在他不斷“嘮叨”宣傳的影響下,直到六十年代初期,全國電影文學創作得到了飛躍發展,劇本質量和劇作理論日益豐滿并漸趨成熟。即便到了新時期,“電影觀念有了變化,但劇本創作的地位沒有因此而動搖”,“依然是領導電影的工作重點”。[4]
二、搭建平臺,推廣經驗,激勵創作
位于北京西單舍飯寺花園飯店的文化部電影局電影劇本創作所(1955年2月改名為北京電影劇本創作所)是陳波兒主導成立的以培養新中國編劇隊伍、查審電影劇本為目的的局直屬機構,“1953年陳荒煤擔任電影局副局長之后創作所一直由他領導,其間創作所的一系列改革和活動許多都與他有直接關系。”[5]影片《內蒙春光》停映后,在周恩來的提議下,1950年7月,“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電影指導委員會”成立。江青以電影指導委員會委員的身份獨攬大權,控制得過嚴過死,強調“史實樣式”和“重大題材”。《武訓傳》批判事件后,“政治標準第一”成為實際管理中的唯一標準,嚴重挫傷了初建的新中國電影事業。據羅藝軍回憶,陳荒煤到劇本創作所后,開始扭轉這個舉步維艱的創作局面;為加強編輯力量,成立了編輯部,還辦了內部刊物《電影劇本創作通訊》;劇本創作所的劇本送審時,可直接送到陳荒煤手中。[6]陳荒煤還“非常重視對編輯和編劇人員素質的培養和訓練,為此劇本創作所會不定期地進行一些集中學習活動,每次會持續一周左右的時間,通過共同學習、觀片、討論來提高工作人員的藝術素養和理論水平。”[7]
陳荒煤立志要培養新生的電影文學劇本創作力量,指導青年作者熟悉電影藝術的特殊性和掌握電影劇作知識,為此他精心籌劃,開辦了電影劇作講習會。1954年10月至12月,在陳荒煤的主持下,電影局聯合中國作協舉辦了第一期電影劇作講習會,來自全國各地的68位青年作家參加了這次講習會。陳荒煤請到周揚、茅盾、丁玲、馮雪峰、陽翰笙、老舍、張天翼、夏衍、洪深、蔡楚生等當時國內頂級的文藝家和理論家為這次講習會授課,主要通過觀摩《夏伯陽》《鄉村女教師》等蘇聯及其他外國影片和國產影片來討論創作經驗,學習電影藝術和劇作知識。第一期講習會取得了豐碩的成果,結業時不少學員都拿出了可堪稱自身創作生涯“代表作”的電影劇本作品,有的甚至是處女作,如白樺的《山間鈴響馬幫來》,李準的《老兵新傳》《李雙雙》,魯彥周的《鳳凰之歌》等等。1956年和1957年,陳荒煤將電影劇作講習會的成功經驗推廣到上海、重慶、武漢、成都等地,參加學員達上百人,講習會不僅在青年作家中普及了電影劇作知識,還培養和發現了一批新人,壯大了電影編劇隊伍。
為了動員全國作家加入到電影文學劇本創作的行列中來,在陳荒煤的奔走努力下,中國作家協會專門成立了電影文學劇本創作委員會,具體領導全國電影文學劇本創作工作。陳荒煤還以獎金掛帥,發起電影文學劇本征集活動,廣泛吸引全國作家和文藝工作者寫作電影劇本。評委會收到應征稿件近兩千件。由于1957年中開始的“反右”斗爭,評選結果延遲至次年10月才揭曉:一、二等獎空缺,七個電影劇本獲得三等獎。這也是“十七年”時期舉行的唯一一次全國性的電影文學劇本評獎活動,對促進劇本創作影響深遠。此外,陳荒煤在團中央與中國作協聯合召開的第一次全國青年文學創作者會議上作關于電影文學劇本特性問題的報告,鼓勵青年作家踴躍地參加電影文學劇本的創作工作。
1984年,退居二線任文化部顧問的陳荒煤領銜中國電影藝術研究中心,聯合山西刊授大學創辦了中國電影刊授學院,并擔任院長職務。這個機構采取刊授、面授和電化教學相結合的教育方法發現和培養電影文學創作和評論人才,旨在“培養一支強有力的、有才能的專業編劇和業余編劇隊伍,促進電影文學的發展和繁榮”[8]。學院還在上海、武漢、江蘇等地設立分院,主要教材和教學指導性刊物有《電影論文選》《新時期電影十年》《中國電影刊授學院院刊》《當代電影》等。退休后的陳荒煤參與活動甚多,平日工作依舊繁忙,且當時未設立雙休日,所以他經常抽調星期日時間為刊院的學院講課。由于經費不足致負債甚多等原因,電影刊授學院僅辦學三年九個月,招收了兩屆學員竟達7490人,其中3000余人順利結業。
三、創辦中國夏衍電影學會
中國夏衍電影學會是陳荒煤臨終前為中國電影文學事業所做的最后一件大事,在他的籌劃和推動下,于1995年9月3日正式登記成立。他本人也成為首任會長。陳荒煤倡議在學會章程中設立“夏衍電影文學創作基金”和“夏衍電影文學獎”,并作為學會的主要工作內容。一直以來,電影界有多項評獎活動用以表彰電影導演和演員,但電影文學工作和制片廠領導卻“榜上無名”。有感于此,陳荒煤提出頒評“夏衍電影榮譽紀念”,以此弘揚夏衍從事革命電影事業的精神,發掘和培養電影劇作新人。隨著電影評獎體制的不斷改革和完善,最初的夏衍電影文學獎已于2006年更為每年度舉辦的“夏衍杯全國優秀電影劇本征集”活動,至今已舉辦了十一屆。“夏衍杯”是中國唯一一項電影劇本的政府獎,有“中國電影編劇的奧斯卡獎”之譽。誠然,中國夏衍電影學會在推進專業電影文學創作隊伍的建設方面做出了功不可沒的貢獻。
注釋:
[1][2]陳荒煤文集7[M].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2013:7,8.
[3]陳荒煤.青年作家要踴躍地參加電影劇作創作[J].文藝學習,1956(03):11.
[4]陳荒煤.當代中國電影(下)[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9:205.
[5][7]湯夢簫.北京電影劇本創作所史話[J].電影藝術,2009(01):114.
[6]檀秋文.銀海沉浮錄——羅藝軍口述歷史[J].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2015:46,48,54,60.
[8]陳荒煤文集9[M].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2013: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