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翻譯是以符號轉換為手段、意義再生為任務的一項跨文化的交際活動。本文將以翻譯特性為視角,分別從翻譯的社會性、文化性、符號轉換性、創造性和歷史性為出發點,對漢語文化負載詞語的英譯進行探析。
關鍵詞:文化負載;翻譯特性;英漢翻譯
作者簡介:尹希歡(1995.5-),女,漢族,大連普蘭店人,碩士學位,遼寧師范大學國際商學院17級在讀研究生,研究方向:英語筆譯。
[中圖分類號]:H315.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8)-24--02
一、漢語文化負載詞語英譯
1.1 社會性
在人類歷史的長河中,翻譯活動始終是人類各民族、各文化交流的一種主要方式。但是以翻譯為媒介所進行的交流往往帶有社會與文化的痕跡,也就是說翻譯活動是受其所處地域的社會因素的影響和制約的。因而,翻譯具有社會性,這種社會性的表現是多方面的。如,文藝復興“the Renaissance”, 啟蒙運動 “the Enlightenment”, 辛亥革命 “the 1911 Revolution against Qing Dynasty” 等等。
1.2 文化性
一個民族的文化是不斷創造、不斷積累的結果。翻譯與民族的發展共同存在,與文化的互動共同存在。一部翻譯史就是一部活生生的史書。如,英文的信件一般開門見山:I am writing to you to let you know that...但漢語信函常常有很多客套話,到信末才委婉地說道:有一件小事相求,不知道您能不能……這種表達的差異就是文化的因素造成的,
1.3 符號轉換性
翻譯具有符號轉換性,并非是單純地進行源語言與目的語之間的轉換,也需要同時與環境和文化背景相結合。如,fish in the troubled waters 在漢語中的對應表達就是“渾水摸魚”;同樣的還有Great oaks from little acorns grow 在中文中對應的翻譯就應當是“合抱之木,生于毫末”。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其體現的就是翻譯的符號轉換性。
1.4 創造性
翻譯的創造性是通過譯者的主體性體現出來的。翻譯不僅僅是把一個瓶子里的水簡單的倒到另一個瓶子里的過程,而是在這個過程中,譯者要通過自己對文本的消化和理解,對文本進行再創造。如,Pebble-clear streams trellis the mountains 在譯者的筆下就變成了“叢山環抱,溪水清澈見底,卵石歷歷在目”。原本平淡的幾個英文單詞經過譯者的再創造,變得優美動人,讀起來仿佛讓人身臨其境,能體會到自然的靜謐宜人。
1.5 歷史性
受歷史和時代的限制,不同譯者對同一文本的翻譯自然是不同的。夏濟安先生和徐翰林先生分別翻譯了歐文的《西敏寺》,二者的譯文大相徑庭。原文:On one of those sober and rather melancholy days in the latter part of autumn,when the shadows of morning and evening almost mingle together夏譯:時方晚秋,氣象肅穆,略帶憂郁,造成的陰影和黃昏的陰影,幾乎連接在一起,不可分別。徐譯:正直深秋時節,這種天氣讓人感覺莊重而壓抑,早晨的陰影幾乎和傍晚的相互連接,給這歲末的幽情更加籠罩了一層灰蒙蒙的色彩。夏譯句式整齊,是偏向于古詩詞的翻譯方向,而徐的譯文則是更偏向于現代詩,二者所具有的歷史性非常迥異,因此呈現出來的譯文也大有不同。
二、漢語文化負載詞英譯的意義再生
2.1 去字梏
去字梏的意思就是擺脫字的牢籠桎梏。文本的涵義不是每個詞語意義的簡單相加。所以要想讓翻譯得到再生,并從原文的桎梏中解放出來,我們要在透徹了解原文意思的基礎上,正確把握每個單詞的意義,細心揣摩作者的意圖,針對這個過程而言,全面把握上下文關系是極其重要的。如,get into a wax,get into 是進入的意思,wax是蠟,進入蠟的里面,在這里是翻譯不同的。仔細考慮get into wax 并考慮文本提供的語境,會發現此處是使人生氣的意思。This is just a small token of my appreciation. 這里的small token 是小禮物的意思,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小意思,而這里的小意思,我們并不能翻譯成a little meaning。
2.2 重組句
除了去字梏,在翻譯的過程中還必然會涉及到在對原文的句子進行重新組合。精讀熟讀原文,把原文的意義、神韻全部把握住了,再根據不同的語言規律,破除語言的束縛重新組句。如,當我們觀看體操運動員驚心動魄的表演時,最鼓舞我們的莫過于凱利的最后一跳,因為這一跳使得美國女孩們登上了冠軍的領獎臺。翻譯成Nothing inspired us more as we watched the breathtaking performance of the gymnasts than the final jump of Kelly that put the American girls on the champions stand .這句話在翻譯的時候,對句式進行了重新調整,如果按照原文的翻譯,不僅不符合英語的表達習慣,而且聽起來并不通順。
2.3 建空間
所謂的建空間,就是在我們剛才提到的去字梏、重組句的基礎上,為目的語讀者建立一個新的文本,同時在閱讀這個新的文本時,使得原文的閱讀和想象空間盡可能保持不變。下面我們來舉幾個例子。如,She can hardly be rated as a bright student. 無論如何,她算不上一位思維敏捷的學生。Keep Upright! 請勿倒置!My overcoat would not wear out. 我的大衣十分耐穿。If that isnt what I want. 我所要的就是這個啊。
三、結論
本文通過從翻譯的五個特性:社會性、文化性、符號轉化性、創造性和歷史性入手,采用舉例證明的方法來探討文化詞語的英譯。通過本文的探析,日后我們在進行翻譯活動的時候,一定要注意以上幾方面的影響,使翻譯真正發揮其跨文化交際的橋梁的作用。
參考文獻:
[1]《翻譯:“美化之藝術”——新舊世紀交談錄》。許淵沖、許鈞,《文學翻譯的理論與實踐——翻譯對話錄》,許鈞等著,譯林出版社,2001年,第46-59頁。
[2]《翻譯研究:從文本理論到權力話語》,呂俊,《四川外語學院學報》,2002年第1期,第109頁。
[3]《文化與傳播譯叢總序》,周憲、許鈞,商務印書館,2000年。
[4]《當代英國翻譯理論》,廖七一編著,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364頁。
[5]《翻譯經緯》,張澤乾著,武漢大學出版社,1994年,第159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