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可百江·艾合提
摘 要:趨向補語是新疆少數民族學生學習漢語的重點,也是難點,少數民族學生學習和使用漢語趨向補語時總是會出現偏誤。本文對漢語趨向補語及其語義特征做了比較詳細的闡述。同時,對新疆少數民族學生使用漢語趨向補語情況進行了分析研究,對他們出現的偏誤及成因做了闡述,并提出了自己的一些想法和對策。
關鍵詞:趨向補語;偏誤成因;對策
[中圖分類號]:H1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8)-24--01
一、偏誤類型
(一)遺漏的偏誤
應該使用趨向補語而遺漏,這種遺漏的偏誤是新疆少數民族學生學習趨向補語時候出現的普遍現象,以下以“起來”為例說明這一現象。
(1)*蘭州的天氣漸漸暖和了。
(蘭州的天氣漸漸暖和起來了。)
(2)*他看著看著哭了。
(他看著看著哭起來了。)
例(1)的“暖和”是形容詞,“起來”是在形容詞后出現的動詞,使形容詞動詞化,而且“暖和起來了”表示開始發生并繼續發生某種天氣變化,是引申意義,所以句子里的“暖和”和“起來”應該是一起使用的,而不能說“這里的天氣漸漸暖和了”,雖然這句子也不是錯句,但在漢語中“這里的天氣漸漸暖和起來了”這句話著重說明的是天氣的變化,從不暖變暖并且逐漸加強的現象,兩句話在語義側重點上是有差別的。少數民族學生剛剛學漢語的時候,還不能區分兩句話在語義表達上的細致區別,導致趨向補語遺漏現象。
例(2)中的“看”是動詞,動詞后的“起來”一般表示的是動作或情況開始并繼續,新疆少數民族學生不了解“起來”的這種引申意義,不用趨向動詞,所以會出現這種偏誤。
(二)立足點混亂的偏誤
在句子中立足點是十分重要的。立足點有變化,方向隨之也有變化。立足點的確定比較復雜,對少數民族學生來說有一定難度,所以會出現立足點混亂的偏誤。例如:
(1)*我給我家寄來了包裹。
(我給我家寄去了包裹。)
(2)*這些書是艾力從老師家借去的。
(這些書是艾力從老師家借來的。)
例(1)用第一人稱敘述,所以說話人“我”的位置必定是立足點。動詞“寄”說明說話人不是在家里,而是離家在外,因此,寄往家里,應該是動作遠離立足點,故應用“去”。
例(2)是用第三人稱進行客觀敘述,立足點是正在敘述的人物所在的位置。“書”被從老師家借出,接近立足點——借書人,所以應該用“來”,但他們不知道立足點的時候,常會出現此類偏誤。
(三)誤用偏誤
新疆少數民族學生學習趨向補語的時候,經常用已經學到的一些知識進行聯想、反復練習,將已經學過的規則范圍加以擴大,把一些趨向補語誤用在不應該使用的場合,從而出現了泛化現象。例如:
(1)*我的筆壞了,你幫我修理起來吧!
(我的筆壞了,你幫我修理一下吧!)
(2)*媽媽在沙發上流著眼淚,就這樣睡去了。
(媽媽在沙發上流著眼淚,就這樣睡著了。)
例(1)的“你幫他修理一下吧”是祈使句,它的賓語“筆”省略了。新疆少數民族學生的思想中筆一旦壞了,就應該開始修理,所以使用趨向補語“起來”。
例(2)把“睡著”說成了“睡去”,新疆少數民族學生誤認為“睡去”的意思就是已經入眠,并且不太不了解有些詞的委婉表達作用,所以出現這種偏誤。
二、偏誤形成的原因
(一)學習策略的干擾
新疆少數民族學生初學漢語趨向補語的時候,進而在語言學習中加以使用,這種現象導致各種偏誤的出現,新疆少數民族學生運用的思維和使用的策略也是與他們受母語的影響分不開的,二者的交叉仍然存在。
(二)學習環境的影響
新疆少數民族學生生活在新疆,他們學漢語時主要靠在校學習。還有一點就是新疆的大部分學校的漢語教師本身也是少數民族,甚至有些漢語教師的專業根本不是漢語,漢語教學質量難以保證,學生在學習使用漢語中難免出現偏誤。
三、應對策略
(一)教師要重視漢語作為第二語言的習得研究,并注意利用習得研究的成果
新疆少數民族學生有個普遍的缺點,教師給他們教什么規則,他們就用什么規則,自己不會去找課外資料。所以教學中教師要了解學生的學習能力,最重要的是要循序漸進地安排教學,比較難的內容放在中間,難度高的內容放在最后,因為學生自己的學習順序一般亦是如此,所以教學中教師一定要看重教學安排,這樣可以避免出現一些偏誤。
(二)創造學習漢語的語言環境
我們都知道,學習任何語言離不開語言環境,學漢語也不例外,光在課堂上的學習當然滿足不了學生的需求。如果想學好漢語,學好漢語語法,那就必須擴大學語言的語言環境,主動去學漢語,多跟漢族學生交流,多參加自然交際活動,這樣做才能親自體會到很多東西,然后才能避免出現有些偏誤。
結語:
綜上所述,漢語趨向補語在漢語中的意義豐富、新疆少數民族學生因受母語負遷移、學習策略干擾、教材和教學誘導、學習環境因素等諸多方面的影響,從而出現遺漏、立足點混亂、誤用、替代等種種偏誤,為盡量避免和減少這些偏誤,使新疆少數民族學生盡快掌握漢語趨向補語的各種用法,積極為學生創造學習漢語的語言環境,從而為他們進一步學習漢語打下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劉月華.趨向補語通釋[M].北京: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2004.
[2]王國栓.趨向問題研究在[M].北京:華夏出版社,2005.
[3]王麗影.趨向補語的習得及教學策略研究[D].哈爾濱:哈爾濱師范大學,2013.
[4]李佰億.漢語趨向補語的認知研究[D].黑龍江:黑龍江大學,2007.
[5]王建勒.漢語作為第二語言的習得研究[D].北京: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1997.
[6]楊寄洲.漢語教程[M].北京: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