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近年來,網絡流行語激增,以各種方式各個視角迅速充斥著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極大地豐富了人們的精神生活,為人們茶余飯后的調侃增添了很多樂趣,究其來源,部分網絡流行語的生成與方言不無關系。本文就方言類網絡流行語的流行動因進行了相關探討。流行語的出現適應了網絡時代人們宣泄壓力的需要,網絡流行語中有違反現代漢語規則的部分,但是大部分的流行語尤其是方言類網絡流行語對于展示漢民族的文化多樣性和民族團結具有促進作用。
關鍵詞:流行動因;語言學;經濟原則
作者簡介:楊慧琪(1995.1-),女,漢族,青島大學(碩士在讀)2017級漢語言文字學研究生,研究方向:現代漢語語法。
[中圖分類號]:H1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8)-24--02
引言:
自然語言的組成主要有三個方面:語音、詞匯和語法。同時,語言又是一種社會現象,是隨著社會的產生而產生,隨著社會的發展而發展的。語言發展的一個方面就在于本著語言的經濟性原則吸收部分語音、詞匯或者語法的形式,形成大眾喜聞樂見的流行語文化,流行于大街小巷,被大家廣泛應用,接地氣而又極富趣味性。
流行語基本上發源于地域方言或社會方言,本文在綜合以往方言類流行語的研究成果后,為方言類流行語的方言來源尋找理據。同時對流行動因進行探討。由此發現除了方言類流行語的產生與語言的經濟省力原則和人們求新求異的心理有很大關聯。
方言作為一種語言的地方變體,漢民族共同語的分支,較之普通話承載了更多古漢語信息和文化蘊涵,且不同的方言區的地理方言特色與文化也有很大差別,流行語在吸收方言的基礎上將方言用一種新的方式呈獻給大眾,未嘗不是一場展示多樣性文化的饕餮盛宴。而在這場盛宴中,方言類流行語興起的原動力,流行方式,傳播速度等,都是值得探討和賞析的。
方言類流行語的出現有其理據性,我們可以從兩個方面進行解讀,其一是漢語的語言特征致使其多變性的存在,其二是為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網絡語言需要多樣性和靈活性。
一、語言學方面
方言對網絡流行語的影響總是體現在語音、詞匯、語法等三個層面,我國地域遼闊,各地方言自成系統,而方言不能用書面語來表達,所以語音對方言類網絡流行語的影響非常重要。在語義方面,方言類流行語在方言的基礎上往往對感情色彩加以擴大或者深化,表達出更豐富的感情。語言總是朝著經濟省力的方向發展,都有著由繁到簡的過程,所以就有了語流音變中的連讀和吞音來舒緩語氣,盡量做到簡潔省力。以下對語音系統、語義系統和語言的經濟省力原則作簡要說明。
(一)語音系統
方言與方言之間,方言與普通話之間,最大的差異就在于語音方面。[1]各個地區的方言自成體系,有其自己的特色,但是我們也總是最容易從語音上直觀的區分南北方言,比如我們總是說東北人比較豪爽所以才有了“賊敞亮”等有東北方言特色的流行語,有些南方方言“n”“l”不分,“h”“f”不分,也出現了“藍瘦香菇”“菇涼”等的南方語音特色的方言類流行語。我們按照傳統意義上分為七大方言區,各個方言區的發展程度不均勻,在語音上差異顯著,流行語吸收方言的語音,也是文化的碰撞和交流。流行語對方言的吸收運用總是先吸收其語音,或直接運用或為其另造新詞,使其符合使用群體的求異心理,使大眾獲得新鮮感。
(二)語義系統
語義系統方面主要指借用方言詞匯來表示的語義及其效果方面產生的特殊變化。“方言類網絡流行語的語義動因是底層語義內涵緊縮和上層語義使用域擴大,流行之初表現為擇義流行。語義泛化和語詞流行一樣,都是流行的表現形式。”正如方言詞匯在被流行語吸收的過程中,往往有些在方言中是貶義的詞匯被吸收后,有了褒義或中性的成分,貶義的使用域便減少,大多表示玩笑或調侃的意味。比如“癟三”“小混混”等,原先存在于上海話中,表貶義,一般都是罵人的臟話,而在其流星語化的過程中,貶義減少,有了更多玩笑甚至戲謔的成分,甚至有些時候媽媽們稱自己的孩子為“小赤佬”時,又帶有了喜愛的成分。其感情色彩的變化,適用對象的擴大,促進了其流行進程,保證了人們輕松愉快的交談過程。[2]方言類網絡流行語對于詞義的吸收多半有著感情色彩的變化,由貶義變為中性或者褒義,更添玩笑的成分。
(三)語言的經濟原則
經濟原則又稱省力原則,是人們在使用和發展語言的過程中普遍遵循的一項原則。[3]語言交際的省力原則就是說話人在傳達其話語的中心思想時,會做到盡量簡潔省力,能用一句話說明白的就不用兩句話,能少說兩個字就不多說兩個字。基于語言交際的省力原則,網絡流行語在其發展中得其精華,像方言中的一些詞匯,比如由于連讀或吞音造成的語流音變就很好地詮釋了語言的省力性原則,像“不要”由于連讀或者吞音讀成“表”,“這樣子”由于連讀和吞音讀成“醬紫”,如此種種都是語言省力性原則的直接體現,這也充分說明人類語言的運用存在著經濟學中效益最大化的驅動原理。
二、社會方面
(一)社會發展
從社會角度來看,方言類網絡流行語的出現是新媒體時代下的產物,是人們交際時代性的象征,我國地域遼闊,歷史源遠流長,各地區的方言文化歷史悠久,地區方言以流行語為媒介進入大眾的生活,是在新時代下新媒體的推動下進行的。方言類流行語自進入大眾視野后由于其別致生動的表述引起大家的注意,深獲群眾喜愛,并將其運用于生活中。時代的發展下,人們也通過求新求異的流行語緩解自身壓力,所以方言類網絡流行語以其幽默諧趣的風格生成了輕松幽默的表達。
(二)社會心理
方言類網絡流行語,作為一種新的表達形式走上語言的大舞臺,迅速吸引人們注意,人們樂于用新穎有趣的詞匯表達更加豐富的感情,新興的方言類網絡流行語滿足了年輕人求新求異的心理,達到了標新立異的效果。同時,方言具有拉近彼此距離的作用,在他鄉有著共同方言的兩人會覺得異常親切,方言類網絡流行語在詼諧有趣的同時,也能夠拉近彼此距離。
結語:
綜上所述,我們對方言類網絡流行語的流行動因及相關問題進行了探討,方言類網絡流行語是運用于虛擬言語社區的語言變體。近年來,各地的方言保護計劃迅速興起,大家也越來越重視方言的力量。網絡新媒體的迅速發展促進了方言類流行語的興起和傳播,方言類網絡流行語也是一種方言保護的方式,只是有些流行語終究是作為生活的調劑,而不能進入現代漢語詞典或者長久流傳。但是,方言類網絡流行語的出現滿足了人們宣泄壓力的需要,方言中蘊含的地域文化得到了更廣泛的關注。方言類網絡流行語對于激發留學生學習漢語的興趣有重要意義,為漢語的方言研究提供了更豐富的語料。如今,方言類網絡流行語已經成為流行語發展的一種趨勢,由此也帶來一系列問題,比如如何避免不雅觀的網絡流行語,如何規范網絡流行語等的問題。面對方言類網絡流行語應該采取包容悅納的態度,在肯定它的同時,應該對方言類網絡流行語進行規范和引導,使其合理使用,并且得到良性發展。
注釋:
[1]王世凱, 代麗新, 張寶利.方言詞流行的語義功能動因:對方言詞流行語“大佬”的考察[J].遼寧工學院學報, 2005 (3) :32-34.
[2]孟慧娟.漢語方言對網絡流行語的影響方式及相關研究[J].忻州師范學院學報,2017,04(33),103-105+122.
[3]李黎.基于省力原則的網絡語言研究[J].語言文學研究.2011.
參考文獻:
[1]黃光芳、梁露茜.地域方言對諧音網絡流行語形成的影響[J].湖北工業大學學報.2017. (32).06.104-108.
[2]黃景湖.漢語方言學[M].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1987.
[3]李黎.基于省力原則的網絡語言研究[J].語言文學研究.2011.
[4]孟慧娟.漢語方言對網絡流行語的影響方式及相關研究[J].忻州師范學院學報,2017,04(33),103-105+122
[5]王世凱, 代麗新, 張寶利.方言詞流行的語義功能動因:對方言詞流行語“大佬”的考察[J].遼寧工學院學報, 2005 (3) :32-34.
[6]袁家驊.漢語方言概要[M].語文出版社.2001.
[7]趙元任.漢語口語語法[M].北京:商務印書館.1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