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元代繪畫乃至整個中國繪畫史上,元代的山水畫占有重要地位。王蒙是元代四家之一,在當時的藝術趨勢下,做到了獨樹一幟,與眾不同的畫風,正是因為他負有特色的風格使他穩列元四家之位,也為元代山水畫的發展以及后世的學習做出了特有的貢獻。
關鍵詞:王蒙; 太白山圖;藝術風格;皴點;繁密;
作者簡介:孫旋(1995.12-),女,漢,江蘇人,江蘇師范大學在讀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美術國畫。
[中圖分類號]:J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8)-24--02
一.“皴點”的盎然生氣
大自然中,山石表面總是凹凸不平,因為有種類繁多的苔癬類、蕨類、灌木叢之類的植物長在山石的表面,如果沒有植物的生存山石就不會更顯富有生氣。這點也適用于樹木,那些茂盛的古樹、大樹都會有各種各樣的苔點,說明這種植物水分營養豐富,盡顯郁郁蔥蔥。下面幾幅圖是山石的對比圖,我們可以感受到自然生機給我們的視覺享受和它的重要性。(山石圖1-1)
在王蒙的作品中,他了解怎樣能把自然的東西融入到藝術創作之中,所以他將皴點的作用可以說發揮到了極致。在《太白山圖》中山石與山石中間處和山石的上方點上了密密麻麻的皴點,而且在樹樁上也都附上了皴點,其實這些畫面我們可以在現實環境中觀察到。我們說王蒙是一位喜愛表達大自然真實場景的藝術家,在這里又被發現了一次,除此之外,王蒙對山石的刻畫上,他使用了獨創的牛毛皴法,也使用了讓山體看起來非常復雜的皴點,為了證明使用皴點對于其創作表達的重要,我們需要一些論據,下面我會舉出兩位畫家的幾幅佳作,用他們的畫與王蒙的畫做對比。第一副卷軸是《溪山圖》圖1-2,畫家為徐賁,全圖用線條刻畫山石樹木,畫面中我們很難看到對皴點的使用,我們從欣賞者的視角觀察,這副圖很平平淡淡的感覺,對于山體石頭的描繪表現也較缺少變化,最后歸結為缺少對皴點的把握,所以山石看起來給人感覺光禿禿的,石頭像被磨過,顯得沒有活力,這就是《太白山圖》與之比較略勝一籌的地方,對于山石的刻畫較之更真實且富有活力。下面我要說的是一位與王蒙風格差不多的畫家,但是與王蒙的藝術作品相比,略顯微不足道了,我們一起來看看元代畫家趙原的《陸羽烹茶圖》。
如圖1-3,這張作品與徐賁的作品相比,利用皴法來處理山石的機理關系,構圖上也更高一級,即便如此,與王蒙的作品相比較,又缺了份韻味。究其主要線索是因王蒙擅長利用點的畫法將繁密的自然景色變現出來,更接近真實,可以看出趙原沒有將此作為重點表現,所以有些不足。我們做了以上研究對比,知道了王蒙的藝術作品更多的是自己對于自然的感悟創造和真實描繪,只有掌握了點的規律運用才能達到這種完美效果,也形成了王蒙藝術作品的獨特風格。
二.“繁密”的風格特點
提起“稀疏”、“繁密”這兩個詞語,我可以想象出馬上快要下暴雨時的場景,開始烏云密布,天空開始飄下零零星星的雨滴;當一切都漸漸變得陰暗、昏沉,我們在等待著瓢潑大雨傾盆襲來,一會,只聽大雨嘩啦啦的擊打地面,力量很大,轟轟烈烈。元代畫家倪瓚和王蒙的作品就像這場瓢潑大雨一樣,稀稀疏疏與繁繁密密的強烈比較,在當時的時代背景下,“疏簡”是當時畫壇中的兩種風格,其代表就有倪瓚,他的作品《秋亭嘉樹圖》如右圖1-4就代表了“疏”這一風格,從圖中可以觀察出這是以簡潔的三段式布局,在樹木和山石的表達上倪瓚的山石樹木技法不多,但顯得韻味,中間湖水景色用大段的空白來代替,盡顯出優雅的文人氣質,以及逸氣的風格?;蛟S與倪瓚的習慣有關(有資料記載倪瓚有潔癖的習慣,這里就不再描述),從倪瓚的作品中可以大概的了解元代畫風,而王蒙卻是這整個趨勢里與眾不同的一個,因著王蒙的獨樹一幟,從《太白山圖》可以明確的發現王蒙所表現山石樹木,更著重表達出繁茂的特點,這種表達特點使得王蒙的藝術風格更具特色。當時的畫家在官場上無法立足之時,只能將自己的滿腔熱血寄情于山水,從而讓自己進入一種蕭然灑脫的情愫中,而所謂的“隱居”在我理解可能是一種逃避的手段,由于自己對于統治者的不滿,對于官場的黑暗勢力又無力,所以只有將自己的才情熱血轉向筆墨來抒發自己的感情,然而我也認為王蒙之所以創作出畫面效果那么強烈的作品是因為想表達自己所遭遇的憤懣之情,這種敢于表達的灑脫,在當時的畫壇上也許只有王蒙能做到。因為這種灑脫,所以王蒙的藝術風格也與眾不同。
三.多樣的“人物”
從下面的兩幅圖中可以觀察到,有一位坐在船頭漁夫而另一位矗立在河邊遠眺的文人(如圖1-5所示),怡然自得,而第三幅圖片(如圖1-6所示)中表現的是一組官人騎這馬穿行于松林的場景,如果將這幾幅圖與王蒙的的遭遇關聯在一起,可以感受到其仕途不順,,為了生存不得不避隱在深山的無奈之情,這也驗證了我的想法,王蒙將自己五味雜成的心情寫入自己的畫面當中,通過繪畫這種藝術形式展現出來,并且也是因此產生了他與其他畫家的那種閑逸的藝術表現的不同的特點,將強烈的憤懣情緒全部表現到畫面中,強烈的視覺效果,所以他的作品有著強烈的藝術感染力,最終形成了獨樹一幟的藝術風格。
參考文獻:
[1]李珊.元代繪畫美學思想研究[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14.
[2]俞劍華.中國繪畫史[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09.
[3]高木森.元氣淋漓:元畫思想探微[M].臺北:三民書局,2005.
[4]潘天壽.歷代畫家評傳:元[M].香港:中華書局香港分局,1986.
[5]徐復觀.中國藝術精神[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