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顏色詞匯是日常生活與文學創作中不可避免會遇到的部分,然而,由于中英文化的差異,歷史背景的不同等等因素,中英對于顏色引申意義的使用并不完全相同,這就導致了翻譯的障礙,本文從奈達的功能對等角度進行分析,探討了英漢顏色詞互譯可以采用的翻譯策略。
關鍵詞:功能對等;顏色;英漢互譯
作者簡介:賈智晨(1991-),女,四川南充人,碩士,現任職于西昌學院外國語學院英語筆譯專業,職稱助教,研究方向:英語翻譯。
[中圖分類號]:H315.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8)-24--02
一、簡介
顏色與人們的生活密不可分,在中英兩種語言中都是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由于中英文化背景的差異、歷史背景的不同等種種原因,中英對于顏色詞匯的運用或多或少有著一定的差異,有的詞匯在習語或者日常運用中意義完全不同甚至相反。漢語對于顏色詞匯運用廣泛,首先是對顏色本身的直接運用,例如“紅旗”、“藍天”、“白云”等等,其次漢語對顏色有引申意義的使用,例如“黑馬”、“紅白喜事”、“大紅人”等等,而英語也有著類似的顏色運用,例如“red dress”、“yellow people”等等都是直接表示顏色,而“green about the gills”、“black art”等等卻有引申含義。因此,譯者在翻譯的過程中應當不僅僅是看到顏色的基本含義,而且要理解其在不同文化語境中的深層內涵。文化需要語言來表達,而語言又能夠直接作用于文化的外化形式,因此語言在某種程度上決定了我們觀察和思考世界的方式。這就是翻譯需要跨越語言和文化差異,并將世界觀察和思維的結果呈現給另一文化語境中的另一文化背景的讀者的原因。
尤金·奈達把翻譯作為源語言的再現,以目標語言中最恰當、最自然的對等語來進行翻譯。奈達的理論要求翻譯應該首先做到詞義上的對等,其次是文體對等(奈達和泰伯1969:12),因此,在奈達看來,動態對等優于形式對等,因此,在翻譯過程中,應該首先考慮目標讀者的角度,而不是僅僅從譯文的表面形式來進行翻譯。功能對等就著重強調了目標語讀者在閱讀的過程中,有和原文讀者基本類似的情感體驗,翻譯的時候除了能夠翻譯出詞匯的表層含義,更應該翻譯出其背后的文化語境。因此,本文選擇了功能對等理論分析中英顏色詞匯翻譯進行分析,探索其中所運用的翻譯技巧。
二、中英顏色翻譯技巧
“顏色詞在各種語言文化中都有,而且基本顏色詞為大多數語言所共享,然而同一種顏色在不同語言中卻會產生不同的聯想意義”,為了使目標讀者在閱讀的過程中充分理解和感受原文的內涵,與原文讀者有共同的情感體驗,譯者在處理顏色詞的翻譯上需要選擇不同的翻譯策略。
(一)直譯
直譯法( literary translation),不僅意味著在翻譯中傳達原文的內容,而且在保留語言的前提下,強調了保留原文的修辭風格和句子形式。2根據功能對等理論,根據功能對等理論,如果譯者采用直譯能夠較為準確地翻譯出該詞的深層意義,那么就不需要進行意譯了。
1.白色
白色讓人首先想到的是潔白無瑕或者白色這個顏色本身,因此“snow white”可以直接譯為“白雪公主”,“白云”譯為“white cloud”,我們常說的眼白可以譯為“whites of the eyes”,白種人由于皮膚是白色,因此直接翻譯為“white people”。而在中國的文化中,白色的聯想意義有純潔、純粹之意,在英文中也有類似的漢譯,例如“whiter than white”一詞,其內涵為完全的誠實和純潔無瑕,因此可以翻譯為“清白”。
2.紅色
紅色在中華文明中是極其重要的顏色,對于中國人來說,紅色代表了節日、喜氣洋洋,但凡重大節日或者如婚禮等慶典活動,中國人都喜歡用紅色進行裝點,中國傳統婚禮的禮服、過年過節的燈籠都是以紅色為主,這種對于顏色的直接描述我們都可以進行直譯,例如大紅燈籠、紅春聯、紅包等等,都直接翻譯為red表示對應的顏色。另外例如臉紅、眼睛紅腫等生理現象也可以直譯為“go red in the face”和“eyes are red”。
3.黑色
黑色或者black在英漢兩種語言中的深層含義大致相當。例如,黑色是哀悼的顏色,歐美在葬禮上會選擇穿黑色,而中國人則會選擇黑紗表示悲痛或沉重的心情。在基督教文化中, Black Friday 源自于《圣經》,指悲傷或者不詳的日子。另外,黑色在漢英兩種語言中都有貶義的意義,都可以表示“不正當的”,例如“黑市”,指代非正規或違法的交易場所,一般可以翻譯為“black market”。“black comedy”可以直接翻譯為黑色幽默。因此,在翻譯黑色或者black的時候,很多情況下譯者可以選擇直譯,既保留了原文的語言特色,又能夠表達出其意義。
(二)意譯
由于文化差異導致的詞匯引申意義不同,顏色詞匯大多數不能達到詞義的完全對應,根據功能對等理論,在面對這樣的情況時,譯者應當優先考慮譯入國讀者的閱讀感受,確保讀者能夠理解詞匯的深層語境以及對應的文化背景意義,因此在這一類顏色詞的翻譯上,直譯就并不合適了,可以更多地考慮選擇意譯。
1.白色
白色一詞出了中英文共有的純潔無瑕的引申義之外,在很多含義上其實是不同的,首先,在中國,白色的引申意義與死亡、喪事等有關聯,因此在中國的葬禮上,人們會佩戴白花,紙錢等等也是白色,所以中國的喪事也被稱之為“白”,在翻譯中應該譯為funeral。但在英語文化中,white 一詞的意義恰恰相反,它代表著幸福和純潔,所以結婚禮服當然是白色的。當然,隨著西方文化的影響,中國的婚禮也逐漸受到西方的影響,但除了婚紗以外,中國還是更多地使用紅色代表喜慶。其次,漢語中有時候白色和white關聯甚微,例如“白天”譯為 “daytime”,“白銀” 譯為“silver”,“白做了”翻譯為“in vain”等等,反之,英文中的white也在很多情況下與白色聯系不大,例如“a white lie ”翻譯為“善意的謊言”等等。作為譯者,應該將視角放在目標讀者的感受上。因此在翻譯的過程中,進行意譯的處理。
2.紅色
中國文化中習慣將喜慶的事務與紅色搭上關系,例如“紅事”,即婚禮的意思,因此在翻譯的時候不可能處理為“red business”,這樣的話英語讀者完全不能理解其詞義,并且,在英國和美國文化中,紅色也有貶義的關聯,比如“血腥”,很有可能會導致讀者的誤解,因此這里只能翻譯為“wedding”。同樣“紅娘”一詞,我們在翻譯的時候只能進行意譯,處理為“matchmaker”。“因此,英國翻譯家大衛·霍克斯在翻譯《紅樓夢》的書名時就沒有直譯,而是按西方文化譯為 The Story of the Stone。”3避免了歐美讀者因為題目對書的內容產生誤解。同樣,英譯漢的過程中也難免會遇到顏色無法對應的情況,例如“red tape”,這個短語的來源在18世紀,英國的政府機構會用紅色或者粉紅色的綢帶來捆扎文件,后來這個短語來指官僚主義的拖延作風,所以我們在翻譯的時候不能直譯,只能處理為“繁文縟節”或者“官樣文章”,便于中國讀者進行理解。
3.黑色
盡管前文提到,中英文在黑色的引申意義上基本類似,都是負面感情色彩比較濃郁的表達,但是我們在翻譯的過程中會發現,并不能將所有的“黑”譯為“black”,反之亦然。需要根據中文或英文讀者的閱讀習慣以及語言常用表達進行翻譯,完全的直譯可能導致讀者對于譯文難以理解。例如“黑心”,根據譯入國的習慣,通常翻譯為“evil mind”,而“害群之馬”,雖然沒有“黑”,但是英文的習慣性表達為“black sheep”。而“black deeds”雖然有black,但是翻譯的時候應當處理為“惡行”。
4.藍色
中文當中我們對于藍色的引申意義使用地比較少,而英語中“blue”具有豐富的內涵,也是英美人在日常生活中常用的詞匯,所以多采用意譯。“blue”一詞在英文中最常用的引申意義是憂郁、憂愁、心情沮喪低落,因此在翻譯的時候,為了使中文讀者有相同的情感體驗,譯文最好采用意譯,例如“feel blue”翻譯為“郁郁不樂”。blue還能搭配為很多習語諺語,它的解釋也往往和藍色無關,例如“out of the blue”翻譯為“出乎意料”,“do sth. till you are blue in the face”翻譯為“徒勞無功”。
三、結論
在中西方文化交流的過程中,我們發現中英對于很多詞匯的理解有差異,顏色詞匯盡管在色彩的本身意義上中英文基本上可以完全對應,但是在其引申含義上中英文通常都有著巨大的差異,雖然隨時時間的發展,全球的文化互相影響、滲透,使得中文或者英文在某種程度上受到了對方的影響,例如白色,在中國古代并不會用于喜慶的場合,然而現代卻有越來越多的人用白色裝飾婚禮,還有一些詞例如綠色,本來在中文中沒有過多的引申意義,現在卻在英文的影響下有了更多的意義。所以在翻譯過程中,顏色的翻譯也需要進行更多層次的思考。
顏色詞在中英文中應用廣泛,二者對于顏色詞及其引申意義有相近也有不同的理解和使用,根據奈達的功能對等理論,譯者在翻譯的過程中應當考慮譯入國的文化背景以及目標讀者的情感體驗,在這里,筆者通過分析為譯者提供了一些思路,當顏色引申意義類似或者一致試,譯者在進行翻譯時可以考慮采用直譯的翻譯策略,而當顏色引申意義不對等時采用意譯的方法,既能加深讀者的理解又能讓譯文讀者與原文讀者有類似甚至相同的情感體驗,更好地達到翻譯的目的。
參考文獻:
[1]秦洪武,王克非《英漢比較與翻譯》[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0.
[2]郭 娟 ,從功能對等看漢語顏色詞的英譯[J].湖北函授大學學報( 2015) 第 28 卷第 10 期 :148-149.
[3]黃理堅,中英顏色詞語義對比與翻譯[J].經濟研究導刊 2010(7):210-211.